围魏救赵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背后的典故更是经典。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的邯郸,于是赵国向齐国求助。此后齐国出兵攻黄龙而魏国的资本实力为空空。魏军没有办法,只能救,于是赵得救了。看起来齐国帮了赵国不少忙,但赵国最终还是和魏国结盟了。为什么?围魏救
赵背后的真相并不那么简单。来说说当时发生了什么吧。有兴趣的话,来看看吧。
说到"围魏救赵"这个习语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高明之计。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规避了问题的表面现象,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从事物的源头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一种制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战国中期,魏攻赵都城邯郸,齐国通过"围魏救赵"就这样,他打败了魏的军队,救了赵。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齐国"围魏救赵"之后,赵不但不感恩,反而选择与魏结盟,可以说是对齐国的献礼"恩将仇报。是的。那么,问题是,赵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个
首先,只是"围魏救赵"一般来说,它指的是"桂陵之战"。据《战国策》、《史记》等史书记载,桂陵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中原霸主魏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就这样,赵救了齐国。公元前353年,齐国的君主命令田忌和孙膑率军去营救他。孙膑以为魏国以精锐之兵攻打邯郸,国内局势空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国都城大梁,令魏国推庞涓回战。在这种背景下,孙膑在桂林(山东菏泽,河南长垣)伏击,击败魏军,活捉庞涓。
二
对于桂陵之战,齐国军事家孙膑在这场战役中避实就虚,攻其所存,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术然,在齐"围魏救赵"后来,赵不但没有感激,反而和魏结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51年(周宪王十八年),魏国君主魏惠王和赵国君主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于是,早已攻破赵国都城的魏军选择了班师回国。那么,问题来了,赵为什么不与齐国结盟,而与魏国结盟呢?对齐来说,很明显,赵获救了。对此,在我看来,原因在于齐的"围魏救赵"很明显,一举两得,也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既削弱了魏,又削弱了赵。
三
战国七雄中,齐、赵、魏三国疆域相连。魏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时,齐国军队本可以直接冲向邯郸,与赵国合作,从而打退魏军,然而齐国并没有直接出兵救援赵国都城邯郸。孙膑虽然给出了魏国以精锐攻邯郸的理由,但是国内是空空,于是率军直接围攻魏国首都梁。但齐国这样做的结果是,魏军确实攻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损失很大。当然,从齐国的角度来看,赵和魏都是他们崛起后的直接对手。为此,通过"围魏救赵"达到一举削弱魏、赵的效果,显然是比较理想的结果。
四
最后,正是因为齐国没有直接自救,赵才在都城被魏军攻破后,决定重新与魏国建立关系,于是,公元前351年,魏国君主和赵国君主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换句话说,赵的"围魏救赵",无疑是很不满意的。所以在我看来,虽然魏国在桂陵之战中败给了齐国,但魏国并不是因为主力和与赵结盟而一无所获。此外,魏国、赵国和韩国都是晋国的大臣。在这种渊源的基础上,魏、赵、韩三国经常互相征战,但面对齐楚秦等强敌,魏、赵、韩三国还是会经常抱团。比如华阳之战,魏和赵联手与秦军抗衡。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