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昆曲都有什么行当?昆曲行当介绍-趣历史网

昆曲都有什么行当?昆曲行当介绍-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935 更新时间:2023/12/24 0:14:25

昆曲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明珠,那么昆曲都有什么行当?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

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昆剧兴盛期,明刊本《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将原以“贴”扮老年妇女改为“老旦”,亦系吸收了元杂剧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当基本同于昆剧初创时期。清康熙时,昆剧角色行当还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体制。

乾隆年间,昆剧折子戏最盛,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刻画人物而设的角色行当体制,也有了新的突破。

《扬州画舫录》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说,它们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谓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谓之“女角色”;又有打诨一人,叫做“杂”。后来在南方昆剧中演变为以小生和旦角为主要角色,因之这两门分得更为细致。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穷生)和雉尾生五类。旦行则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杀旦)五旦(闺门旦)和六旦(贴旦)六类。但各个昆剧支派有各自的门类。

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细致。嘉、道间,昆剧角色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相结合,在“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

在「生」这个家门中,又分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于年龄大小、身份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长生殿》的唐明皇、《太白醉写》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荆钗记》中的王十朋、《金雀记》中的潘岳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与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饰演风流儒雅的年轻书生,清洒飘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结合,假嗓成份较大,清脆悦耳;官生在表演上要洒脱大方,大官生更要富于气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结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时更高的音域,以洪亮为美。

旦行也细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实践中还有一个贴旦,共为七个家门。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较贫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金锁记》中的窦娥,《货郎担》中的张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侧重朴实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喷口都要有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宽厚,音量也要求较大。正旦剧目颇丰富,所扮演各类人物性格均具鲜明特点,为演员提供了宽广的表演空间。

此外,净行分大面与白面,大面脸谱以红、黑二色为主,故有“七红、八黑、三和尚”之说;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纹外,全脸皆涂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面、褶子白面、短衫白面等,白面有时也扮正面人物,或无所谓好坏的角色,有时也扮女角等。还有由白面行中析出的邋遢白面,除面涂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窝等处,加上一些黑纹,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于插科打诨式的人物。

末行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昆剧老生不分文武,如《宝剑记》的林冲,《麒麟阁》的秦琼等。末脚所戴胡须也是从黑三到白满,与老生同。

丑行又分为副(又称“二面”)和丑两个家门。其区别是副的面部白块画过两边眼梢,而丑只画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宫衣、袍,而丑多穿短衣。

昆剧以前的南戏和元杂剧都没有这样的行当,由于“副”行的出现,昆剧把丑行的表演范围,扩大到上层社会的衣冠缙绅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恶讼师、帮闲篾片之类人物,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是奸刁刻毒,表里不一,表演上多强调其冷的一面,称之为“冷水二面”。

丑行因其面部白块较副为小,也称“小花脸”,因其排列于二面之后,也称“三花脸”,所扮大多是社会地位较低或滑稽可爱的角色,如《寻亲记》的茶博士,《渔家乐》的万家春。昆剧丑脚不分文武,有时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戏。

传统昆剧职业班社,一般只需十八个演员,俗称“十八顶网巾”,只有极少数大班社有二十七名演员。一般班社只要十个家门齐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门接近的演员来替代,这十个基本家门被称为“十大庭柱”,他们是:净、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其中最能决定演出质量的是:净、老生、官生、正旦四个家门。

昆剧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昆曲的“四功五法”是什么意思?很难做到吗?-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百科

    昆曲的“四功五法”是什么意思?很难做到吗?其实“四功”是指演员的“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基本功,而“五法”则是指“手、眼、身、法、步”五种技艺方法的合称。具体来说,“四功”中的“唱”是指唱功,“念”指念白,“做”指做功,强调的是演员的表演才能,而“打”则是指武功,如武打、毯子功等。五法中的“手”指

  • 宋高宗赵构的评价不是很好,但却有着什么闪光点?-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百科

    《宋史》有言:“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宋高宗赵构

  • 黄梅戏里花腔的用法是什么?花腔的戏剧音乐特征介绍-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还不知道黄梅戏里花腔的用法是什么?从两上视角观察花腔的用法,一是花腔与小戏、串戏、大戏的关系,一是花腔各个小曲的自身变化以及小曲间的连接。花腔与小戏密不可分,它几乎是小戏的代名词。在小戏中,花腔绝大多数是专曲专用,如“对花调”、“打猪草调”专用于《打猪草》,“开门调”、“观灯调”专用于《夫妻观灯》等

  • 贾母和王夫人面和心不合,但什么作战计划贯穿婆媳生涯?-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尤二姐是自己吞金自杀的,为何王熙凤要顶包主谋的头衔?-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百科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

  • 曹爽原本可以挟天子去往旧都许昌 曹爽为何没有那么做-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百科

    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何不愿挟天子去旧都许昌、再谋跟司马懿对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高平陵之变对位司马懿的一场豪赌,司马懿消除了由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随着曹氏宗亲势力和力量日渐薄弱,司马氏完全掌握了权力,最终进一步为夺取政权迈进一大步。只

  • 赵合德进宫后有多受宠?她是如何夺得汉成帝宠爱的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百科

    赵合德,汉成帝刘骜宠妃,与姐姐赵飞燕同侍皇帝,以上问题趣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赵飞燕是古代历史上有名的美女,所谓“燕瘦环肥”,就是把她和杨玉环并列,可见其美貌绝非一般。除了美貌,赵飞燕还是个天生的舞者。她身形婀娜,体态轻盈。早在阳阿公主府中时,便因舞姿优美轻盈如燕飞凤舞,而令人赞叹不已。特

  • 仆固怀恩对唐朝有何贡献?他选择造反的原因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仆固怀恩,唐朝中期名将,右武卫大将军歌滥拔延后代。以上问题趣历史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让大唐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叛乱历时八年才被平息,对于唐朝而言,在平息叛乱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有三个人,是郭子仪、李光弼(契丹族)、仆固怀恩(铁勒族)。因为功劳大,且

  • 古人学习外语吗?他们学外语的目的是什么?-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现在外语作为高考必考的一门科目,一直很受大家的关注,而且很多父母更是从小就开始教孩子学习外语。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中国与国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外语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那么古人到底学不学外语呢?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首先,在古代学习外语是非常少见的,

  • 历史上花雅之争指的是什么?最后哪个派别赢了?-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还不知道历史上花雅之争指的是什么?最后哪个派别赢了?其实花雅之争就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概念简介一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