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孙权迟迟没有称帝。他在等什么?

孙权迟迟没有称帝。他在等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796 更新时间:2023/12/30 3:59:45

对于三国时期的划分,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许多人认为太阳升起的时间是真正三国时期的开始,因为那时魏蜀吴正式成为三个独立的国家。然而,与刘备曹丕相比,孙的崛起是很晚的,他是最后一个称帝的人。如今前两人先后称帝,孙权为何迟迟不动?孙权此举是什么

意思?他在等什么?让边肖给你介绍一下。

1.孙权为什么愿意归顺魏?

黄初元年(220年)和彰武元年(221年),北方的曹操和西南的刘备先后称帝。孙权面临着如何对待这两个政权的两难境地。

曹魏政权通过儒家让位的方式实现了汉魏皇权的和平转移,占领了中原政治区域。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刘备,有皇族血统,并冒充汉朝的继承人。一代汉,一代汉,两个政权似乎都有其不容置疑的合法性。孙权是归顺魏还是蜀,还是自立为帝?

孙权选择暂缓称帝,改称魏为诸侯,是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内部环境、外部形势和曹、孙的历史渊源。

首先,从内部环境和外部形势来看,孙权领导下的江东割据政权尚未获得江东地方士绅的全力支持。刺探强敌的外部环境使孙权以稳定政权为第一要务,避免了依靠自力更生建立全新政权背后隐藏的巨大政治风险。

其次,孙权心甘情愿地归属于魏武帝,而不是归属于蜀武帝,这是由于汉魏曹魏的陈朝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此外,建安时期家族与曹魏政权相继结成婚姻和官商关系,促使他弃蜀投奔魏国。

建安时期,曹操善待孙策和孙权,并通过联姻巩固了曹氏和孙氏的合作。正是这种在历史时期形成的婚官关系,成为孙权解决历史问题的关键,使孙权选择了降魏而非降蜀。对于魏来说,在赤壁军事失利后,曹操已经转而采取战略防御,放弃统一。这个时候,曹氏政权不浪费一兵一卒,而获得孙权领导下的江东割据政权的臣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孙权顾全大局,主动暂缓称帝,是明智之举。

2.孙权的野心

黄初二年(221年)十一月,魏文帝送给孙权的礼物是九锡,他总是给孙权做贡献,他就成了诸侯。吴成为魏国的属国,是魏国政权的一部分。魏与吴形成了中央政府领导地方政府,宗主国领导诸侯国的主从关系。世界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帝国,魏和蜀。

但是,孙权真的愿意当魏国藩王吗?

《三国志·吴专诸传》引自《江表传》:"群臣议权,以称九州博将军,不应封魏。权曰:‘九州叔,古闻也。以前沛公也被项羽拜为汉王。这个封面应该是及时的,何必害人害己呢?“那就接受吧。"孙权以刘邦为自己的处境,以项羽为魏国的比喻,暗示着封国只是权宜之计,是他实现最终政治理念的跳板。

关于孙权自称魏为诸侯,载于《魏略"想先卑微再活在其中"还有"这个封面要及时"两者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藩只是一个缓兵之计。孙权将项羽称为汉室始祖刘邦的封臣。他不仅在法制上为自己赢得了民众的支持,也暗示了自己走的是建国之路,从诸侯王到皇帝。

通过分析,孙权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外部政治形势对他不利,他称帝的条件还不成熟。

其实早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就曾说自己注定要去汉,成为魏国的诸侯,说明在曹不肯称帝之前,就已经在酝酿封魏为诸侯的策略了。这足以说明孙权对曹石建帝业有明确的政治远见,所以鼓励了魏建国;也说明孙权对三国实力有积极的政治判断,所以选择了魏而不是蜀。但这一战略直到曹拒绝称帝后的第二年才得以实现,而且酝酿了三年,可见政治上的推进并不容易。帝业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政治智慧、政治能力和对时机的准确把握,而最后一点是战略决策的基本前提。

汉代有二十品爵制。当时曹操最多只能封县令,不能封王。曹操改五品爵制后,灭汉"除非刘是王"原理,天子属于第五等,曹操封皇后,天子是同一个君主,只是区别在第一等之间,比较容易代替。而孙权作为异姓,可以成为曹魏政权下的诸侯王,创造了制度的可能性。在五品爵制下,孙权成为皇后,与魏同为君主,但只差一阶,更容易超越,成为孙权从诸侯到皇帝的建国之路计划的现实基础。

孙权称魏为诸侯,表面上是投降魏。实际上,他在汉魏实现禅的基础上,一方面借助王国制度完成了汉末江东割据到魏朝政权的转变,使政权的存在合法化。另一方面,东汉末年郡国规范化趋势推动下的江东地方割据,以王国的形式原封不动地进入魏国,表面上导致魏蜀吴走向统一,实际上是继续分裂。

3.孙权为什么最后当上了皇帝?

以孙权为界,在此之前,他与下属的关系是"任侠""导师""主人和客人"主要是,从那以后,就是中国的君臣关系了。陈为刘桦曾向魏文帝进谏,反对孙权追封,原因有二:"可以入其将军,封十万户,不能以为自己是王。夫登皇位,上帝一阶耳,礼阶适合皇朝之乱。"这是一个。"他是直侯,江南百姓毫无君臣之感。我信其假降,故封之,拜其秩,立其君臣,以利虎翼",第二个。以上两点恰恰从侧面揭示了孙权称其为诸侯的战略考量。

曹魏还立曹氏宗室为王,但对他们的权力限制得很严。孙吴和曹石宗族王国都属于魏中央领导下的地方势力,但自治性却大相径庭。魏文帝册封孙权为吴王,并加九锡,这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有特殊荣誉的王子的九种礼器,代表最高的礼遇。孙武没有延续魏的国号,而是另立国号,公然拒绝封孙登的赏赐,立孙登为皇太子。作为分封国,吴的地位远高于曹氏宗室王国。魏与吴的实际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严格意义上的宗藩政治关系。

孙权致中央委员会"真诚地"魏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魏使者的刑事贞操曾总结说:江东会这样,久不为仆者也会这样。""孙权虽然被称为诸侯,但商鞅还是做好了攻伐的准备"。魏主动出击,派仆从辛毗、大臣桓杰到吴国刺探虚实,任命孙权"辞职不受"这种态度证实了中央的怀疑。魏派军队去攻打吴。此时,吴国内升迁,蛮夷未定,阻碍了孙权对外用兵。孙权只好低声下气,自强不息,以再次取得中央的信任。魏三公给陈上书15条,控告他"说到底,不是臣不侵不叛",请求"免除官员权力,保护和削减土地,逮捕和惩罚"。魏文帝下令:"若将忠节,则能解惑,登身而面,夕唤兵回。此言诚意如大江!"自此,孙权拒发任子,其叛逆之心表露无疑。

孙权自称为魏国诸侯,借助魏国谋求政治功名,取悦魏国,但同时又避免受制于魏国,这就注定了他的政治选择释放出矛盾而无所适从的信号。他向魏投降,拒绝服从魏;他是魏国的诸侯,在与魏国断交三年(224)。与魏断绝宗藩关系后,孙权离称帝的终极目标又近了一步。

标签: 孙权魏国政权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处理贪腐有哪些绝招?让官员们苦不可言(唐太宗李世民如何惩治腐败)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李世民,唐太宗,官员

    李世民继位后,延续了三省六部制,并设置了衙门,进一步完善了隋制,使三省起到了制约作用。在经济上,李世民实行了均田制和调租制,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它的眼光还是比较长远的,这为商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李世民的政治作为不仅仅体现在民生方面,还有善于处理内部腐败的李世民。相信大家都很好奇李世民的反腐绝招

  • 勾践如何对待功臣?看范蠡、文种下场便知(勾践为什么要杀范蠡和文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勾践,范蠡,吴国

    越王勾践是春秋五霸之一。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关于他的故事。那勾践成功复辟国家后是如何对待他的英雄们的呢?勾践获释回国后,重用了范蠡和文子两位英雄,他们在此后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实勾践对待英雄的方式,从他们的命运就可以看出来。当吴国被越国所灭后,文子大获成功,最后被勾践处死。另一方面,范蠡知道如何迅速而勇

  • 西汉七王之乱是如何爆发的?文景之治背后有哪些隐患?(文景之治影响西汉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七王,汉武帝,西汉

    西汉景帝上台后,汉朝处于文景统治的辉煌时期。但是中间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就是爆发了七王之乱。只是七王之乱并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后果,短短三个月就被平定了。那究竟为什么会发生七王之乱呢?这些王子们的日子明明越来越好了,为什么还要大动干戈?其实这和诸侯国的条件越来越好有关,文景之治的背后也有一定的隐患

  • 如果明朝官员不贪污的话会怎样?(明朝末期对贪污惩治得还严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朱元璋,腐败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对贪官的惩罚相当严厉。朱元璋时期,诞生了很多酷刑,专门用来控制那些贪官污吏,听起来很难受。然而,尽管有如此严厉的惩罚,明朝的腐败却屡禁不止。即使他们知道腐败没有好结果,他们仍然会这样做。为什么?为什么说明朝官员一定腐败?1.明朝如何惩治腐败?明朝是历代惩治贪官最严厉的朝代,因为始皇

  • 孙斌抓住庞涓之后为何不杀?为何非要等到年后再动手?(鬼谷子的学生孙斌和庞涓)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桂陵,孙子兵法,孙斌

    说起春秋战国时期孙斌和庞涓的故事,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这两个人本来是同学,都是鬼谷子手下的学生。庞涓第一个毕业,在魏国身居高位。孙斌投奔师兄后,被庞涓陷害,打断了双腿。幸运的是,孙斌被齐人救了。从那以后,孙斌就和庞涓发生了争执。孙膑报复庞涓的时候,有两场战役。公元前354年,赵攻魏,魏的屏障

  • 慕容熙究竟对符皇后是真爱吗死了都要爱?(慕容熙与符皇后小说)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慕容,皇后,高句丽

    历史上的皇族,大多数人更在乎权力,所以很少有真情流露,所以很多人都很喜欢历史上那些真诚专一的皇帝。只是,你知道慕容Xi,赵岩皇后的皇帝吗?虽然他不仅有妃子,对傅皇后可以说是宠爱至极,但有些事情让人怀疑是真爱还是心理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历史上有很多奇葩的皇帝。皇帝荒淫无度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爱上皇后

  • 器的制造方法:压缩粉末(点燃引线引起推力,引起爆炸)。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火枪,火铳,火器

    中国已经禁止私自制造火器,火铳技术在古代已经失传,但由于意外而流传到国外,国外发明的手枪与当时中国拥有的火铳有很大的相似性。就像火铳的升级版,火铳属于中国最早的射击火器。只要枪膛里有火药,有导火索,就能点燃,同时能产生推力引起爆炸。首先,瓷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种武器在元朝时出现在中国,它的前身是火

  • 弥留之际的意思是什么(弥留之际弥的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生命,意义,弥留之际

    在我弥留之际,指的是一个人接近生命尽头,无法挽回的时刻。死亡的意义是什么?人们经常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们年迈的亲戚、朋友或他们自己的状态。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会回顾他们的生活,思考他们的成就和遗产。在死亡的过程中,人的身体逐渐失去力量,呼吸越来越困难。这时,人们通常会感到孤独和害怕。他们不断思考自己的生

  • 他是明朝将军屡次打败倭寇然而最终晚景凄凉(明朝打仗最厉害的将军)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继光,军队,倭寇

    明朝中期,沿海地区频繁出现日本海盗,其中有日本人,也有一些中国人卖国,指使日本人劫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然而,在危机时刻,一位英雄挺身而出,勇敢地抵抗敌人。他就是戚继光。戚继光从小立志报国,世袭将军的身份让他坐上了将军的位置,屡战屡胜。然而,尽管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他的晚年生活却极其悲惨

  • 五代十国是怎么开始的朱温是个怎样的人(五代十国后梁朱温)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朱温,朱文,十国

    五代十国是历史上的混乱时期,介于唐宋之间。但是,任何一个朝代有终结的时候,自然也会有开始。五代十国虽然比较复杂,但历史上也有开始的时间。这个混乱时期是由朱文开始的。朱文是个什么样的人?朱温为什么要开五代十国?他是怎么做到的?1.是朱温,但他虽然开了五代十国之先河,却是史上最荒唐的"开国皇帝"在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