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五国相王”指的分别是哪五个诸侯国? 哪个实力最强?

“五国相王”指的分别是哪五个诸侯国? 哪个实力最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602 更新时间:2024/1/13 18:00:46

根据历史记载,在楚国称王之后,这意味着诸侯国不仅在行动上和周王室相抗衡,甚至在爵位上也要和周王室平起平坐了。那么“五国相王”指的分别是哪五个诸侯国?

哪个实力最强?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在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战国七雄只有楚国这一个诸侯国称王,也即其他六个诸侯国,都没有公然和周王室相抗衡。但是,到了战国中期,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具体来说,公元前334年,魏国因为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连续败给齐国。于是,魏惠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在徐州相王之前,魏国和齐国的君主虽然称王,不过,这都没有获得其他诸侯国的认可。但是,通过徐州相王,大家互相认可了对方的王位,自然就是意义不同了。

经过徐州相王之后,战国七雄中多了两个称王的诸侯国,也即魏国和齐国。到了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所以,对于秦惠文王来说,自然也不愿意在爵位上落后于魏国等中原诸侯国。在秦惠文王自立为王之后,魏惠王承认韩国的王号。一时之间,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战国七雄之外的诸侯国。而这,自然是五国相王出现的重要历史背景。

根据《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倡议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这五个诸侯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都称王,以对抗秦国、齐国、楚国这三个大国。

其中,就公孙衍来说,很多人提到这个名字,或许会感到陌生。不过,在笔者看来,在战国时期,公孙衍无疑是可以和苏秦张仪相提并论的纵横家。公孙衍,名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魏国犀首(官名。战国魏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对于公孙衍来说,最初出仕魏国,后为秦惠文王所用为秦将,因替秦国收复河西,而受封大良造。后离秦,再仕魏国,首倡联合山东诸国共同抗秦。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

因此,对于五国相王来说,显然存在对付秦国的目的。在五国相王中,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这五个诸侯国互相称王,并且承认其他诸侯国的王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五国相王后,齐国对于中山国称王的行为非常不满,曾联合燕国、赵国来攻打中山国。而就赵国的君主赵武灵王,则认为赵国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没有采用王号,对于赵武灵王来说,此举自然是比较务实的,也即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胡服骑射上,而不是在爵位上一争高下。

当然,不管怎样,对于五国相王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方面,五国相王的出现,这意味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丧失。注意,这里面是“彻底”,而不是削弱。在此之前,楚国早在春秋时期僭越称王,只能说是削弱周天子的权威,彼时,齐国、晋国、秦国等大国都没有选择僭越称王,并且还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也即在名义上,周王室还是绝大部分诸侯国的天子。在春秋时期,齐桓公曾联合诸侯国讨伐僭越称王的楚国。至于晋文公所在的晋国,更是和楚国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霸战争。而这,自然是春秋时期,没有太多诸侯国效仿楚国称王的重要原因。

到了战国初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对周朝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严重破坏。不过,正是因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需要周王室的认可,说明周王室还是具有一定权威的,也即没有周王室的册封,在当时还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当然,战国形势的变化也是比较快的,经过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之后,意味着周天子的权威彻底丧失,因为大家完全不用顾忌周天子的感受,甚至可以说是将东周王室当成空气了,这促使周王室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了。

最后,另一方面,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五国相王的发生,为东周王室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在五国相王之后,不仅战国七雄不把周天子当回事,连宋国、中山国等诸侯国都僭越称王,这让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在战国时期,鲁国、郑国等诸侯国并没有称王,不过,这些诸侯国基本上都被战国七雄兼并了。

在五国相王之后,周王室因为没有权威和号召力,自然也就失去了护身符,如同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刘协一样,当群雄逐鹿的时候,汉献帝还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从而具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价值。可是,当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彻底形成后,汉献帝的退位只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了,所以,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之后,就迫使汉献帝刘协禅让皇帝的宝座,从而结束了东汉王朝的历史。同样的道理,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吞并了周王室的地盘,彻底结束了东周的历史。在秦国消灭东周王室的时候,其他诸侯国基本上都选择了坐视不理的态度,也即没有人再想着匡扶周王室了。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唐朝骑兵究竟有多强大?为何能如此强大?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其军事能力不容小觑。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唐朝的骑兵有多恐怖?举个例子,虎牢关之战,李世民带着麾下三千骑兵精锐,据守虎牢关,愣是挡住了窦建德十几万大军

  • 历史上的王朗是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在影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怒骂王朗这段剧情,令很多人印象深刻。诸葛亮口中‘厚颜无耻’的王朗,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诸葛亮与王朗在阵前,诸葛亮用一大段话把王朗批得体无完肤。而王朗却对此并无招架之力,只是不断重复着‘诸葛村夫’这四个字。最终,王

  • 苏轼为什么被弹劾?乌台诗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百科

    乌台诗案看似是个普通案件,其实涉及到了诸多方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代文豪苏轼,之所以会被贬外放,主要是因为他反对当时宋朝实行的新政,遭到皇帝本人的厌恶。在被御史弹劾之后,皇帝以苏轼的诗文讥讽朝政为名,将他流放了。这件事,就是乌台诗案。北宋中期,随着国家承平

  • 赵匡胤的儿子已经成年,为何他去世后将皇位传给弟弟?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百科

    古代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皇位的继承也要遵照这一原则。但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他却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赵匡胤去世之前,并非没有儿子,而且长子赵德芳,已经26岁,完全有即位的能力,

  • 古代万户侯是什么级别 换做现在是什么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百科

    还不知道:古代万户侯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封官加爵,不愁吃喝是现代人的幻想,也是古代人的梦想。在遥远的过去,如果一个人或因为机缘巧合,或因为足够忠心耿耿,或在国家中功绩显著,被天子封上了一个什么侯,那就是几辈子,几世代的人都飞黄腾达,不用担心劳作和口粮,这就是官爵

  • 武则天的四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百科

    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共有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什么结局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武则天的四个儿子:长子李弘,英年早逝;次子李贤,后来被武则天给逼死了;三子李贤,两度为帝,最后死在了自己媳妇手里;四子李旦,同样是两度登基为帝,最后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李隆基。这段

  • 带着三千人马如京并掌握朝局,董卓是如何做到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董卓是东汉末年军阀、权臣,他为什么能凭借三千人马就进京成功掌权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这里面既有当时时局的巧合,也有董卓个人的能力原因。简单来说,董卓入京之后,先控制了皇帝,然后拉拢士族,打压宦官和外戚,并且收编他们的力量,最后再一脚踢开士族,彻底独自掌权。这个过程,

  • 张柬之发动政变推翻武则天的统治,最后为何忧愤而死?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百科

    张柬之是唐朝宰相,是神龙政变中复辟李唐的功臣,但他并未像历史上其他政变成功者那样功成身就,反而遭到排挤,被贬谪流放,最后忧愤而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这笔烂账,还得从武则天在位那会儿说起。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其嫡三子李显即位,史称唐中宗。

  • 存在于两宋交替之际的伪楚政权,是怎么的存在?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百科

    北宋和南宋都是宋朝,但北宋被灭于1127年3月,而南宋则是建立于1127年6月,在两宋之间,还有一个政权——伪楚。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要想介绍清楚这个伪楚政权,我们还得先从之前的靖难之役开始说起。北宋末年,朝政腐朽。当时在位的宋徽宗赵佶,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字写得很好

  • 南明共出了几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怎样的命运?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南明是明朝京师北京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的合称,虽然仅仅存在了十七年,但先后出了四位皇帝,分别是弘光、隆武、永历和绍武。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弘光帝兵败后被清军俘虏,被押往北京后处死;隆武帝抵抗了两年,最后兵败后在福建被杀;永历帝败于吴三桂之手,后被处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