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赵孟頫的书法到底怎么样,在书法史中有怎样的意义?

赵孟頫的书法到底怎么样,在书法史中有怎样的意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163 更新时间:2024/1/20 3:48:44

赵孟頫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书法家,历史上诸家对赵孟頫的评价不一,错综复杂。那么赵孟頫的书法到底怎么样,在书法史中有怎样的意义,后世书家又是怎样来评价他的书法的,这是一个需要花费精力和判断力去整理分析的问题。前人多说赵孟頫的字俗气而无骨,写得太熟太圆滑,这些评价往往是因为他作为宋室后裔而仕元,是基于其人品而得出来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否可靠就值得深入探讨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赵孟頫的书法

赵孟頫诸体兼善,《元史》本传云:“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这一评价虽然有些夸张,但根据赵流传后世的作品来看,其行草,楷书包括小楷的水准是一流的,而且影响了后世数百年。

“其传世作品以行草为最多,对后世的影响也最深。他的行草直入山阴之室,继承王羲之不激不厉的平和书风,于陈智永、唐褚遂良、陆谏之、宋高宗赵构而一脉相承,笔法蕴藉沉稳,结字平正而秀丽。”(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行草书代表作品有《兰亭十三跋》(日本高岛菊物次郎藏)、《归去来辞卷》(辽宁博物馆藏)、《赤壁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

其楷书作品传世亦甚丰富,其中小楷作品为历代所重。小楷作品如《洛神赋》、《过秦论》、《汲黯传》、经卷如《老子道德经》、《黄庭经》等。后世人们还把赵孟頫还归为“楷书四大家”之一,“颜柳欧赵”中的赵即是赵孟頫,其他三家均出自唐代,有唐一代是楷书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其法度和水准自是其他朝代难以比拟的,而赵孟頫能跻身楷书四大家,则足以证明其楷书所取得的成就。

黄惇先生指出:“赵孟頫的大楷作品,亦很有特色。其初从钟繇、智永得法,以真行相通之晋人笔法,绝去颜、柳顿挫之笔,故一改中唐以后书碑楷法之特征,这在当时是很具新意的。”

其大楷代表作《妙严寺记》、《三门记》、《胆巴碑》等,结字平稳端庄,用笔流动方圆兼备,而又寓方于圆,别有妙味。

2、赵孟頫书法的影响

元代书法受赵孟頫影响之深,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现象。在赵孟頫竭力推崇学习“二王”回归魏晋经典传统活动中,他的朋友、家属、朋友的学生、学生的学生,无不受到他的影响浸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且延续时间很长的“赵派”书风。

北宋书法倡导“写意”,追求自我,这也是文人标榜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种摆脱唐人“法”的束缚的做法,就北宋书家的作品来看,还没有有太多的问题显现出来。还能出现苏、黄、米等取得巨大成就的书家,他们的书法虽然意多于法,然则仍然然法度谨严,有几分的内涵和古气,仍然耐看,虽是“信手”,然,不失为佳作,这或许就是东坡先生“无意于佳,乃佳”的真意了。

书法和绘画不一样,绘画除去临摹前人佳作外,还可投身大自然,即所谓的“师造化”,书法则只有学习前人经典作品,自己琢磨和取舍这一条路。通过临摹,汲取古人的精华为我所用,如果说在北宋四家的书法里经典的元素还不算少的话,南宋书家除极个别人仍然筑基于经典,南宋总体呈现出简单直白的问题。

在南宋,文人式的写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学习当代书家的风气抬头。学习苏黄米的大有人在。南宋书法,多是时尚之气息,古意已经消失殆尽,日渐流于平滑简单,宋高宗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并意识到要追本溯源,他身体力行,由智永上追二王,但由于南宋为时代所限,这种回归魏晋而图书法变革的思想没有得到拓展。而赵孟頫通过自己和朋友学生等一起努力最终改变了学习苏黄米等当代书家的风气,重构了传统帖学的权威,真正实现了赵构的理想。

因此,元代复古书风运动存在的意义就特别的巨大,赵孟頫作为这场运动的领导者其作用也非常巨大,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在诗书画等领域领导着文人艺术家的审美取向的艺术追求。因为他的倡导,书家的视野又回归到经典上来。

在元代的八十八年间,因为赵孟頫竭力倡导“复古”,元代书法呈现出全面的复古趋势,并且衔接上了魏晋、唐的书法脉络,使得元代的书法真正地回归到传统中去,在临习琢磨古人的经典之作中的到化古出新的营养。

有一些观念认为书法一坏于唐代,一坏于宋四家,大约因为唐代法度太过森严、框架太多束缚了书法的自由发展,而宋代以苏东坡为首的“尚意”书风则多是“我书意造”式的发挥,对于传统根基看得轻了。

那么再看看赵孟頫,其复古书风追求的正是书家们乐此不疲的魏晋古法,复古即回归魏晋传统,作为复古书风的倡导者其眼光是独到的,在他的带领下,元代篆隶书亦有发展,不仅如此,文人篆刻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萌芽,在文人篆刻史上其意义是不可小觑的,章草这一几乎被人忘却的古老书体得到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赵孟頫、邓文原等章草书家,同时行草书继续发展而且出现了有别于唐宋的面目,“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艺术的独特价值是无需赘言的。

标签: 赵孟頫书法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孙膑被庞涓弄残双腿,他最后是如何复仇成功的?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史风云

    战国之时,各个学派纷纷涌现,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搅动着整个中原大地,而其中最为神秘的大概就是鬼谷子了,他不愿意涉足庙堂,所以终其一生都隐居深山,只不过他的几个弟子都十分出色,所以才使得大家对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然而,或许是这门学问着重于教导人们学习权谋、辩论,所以他教出的弟子往往互相争斗,往往是两败

  • 战国时期为何韩国总是被忽视呢 主要是因为两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韩国,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经历了非常久远的历史,在这其中有许多时间处于纷争,尤其是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一直处于纷争当中,群雄争霸,当时主要是战国七雄之间的纷争。而这些小国当中最后的赢家便是秦国,秦朝的崛起与商鞅变法关系非常大,秦王嬴政也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而称为秦始皇。当时秦国已有崛起之势,那时候能与秦国抗衡一

  • 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阵亡,一具尸骨都没发现?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长平之战,战国,野史秘闻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大规模战役之一,长平之战让无数历史爱好者为之侧目,也让他们对长平之战的相关记载痴迷不已,毕竟,白起“杀神”之名就是凭借这一战名流千古,百世流芳。不过,话说回来。长平之战虽然是中国数千年来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但依旧还是有人质疑长平之战的真实性。比如说赵国凭什么养得起四十万大军?

  • 明朝官员朱赓简介: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秦国最奇葩的法律,不许男人哭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世界上奇葩的法律有很多,其中有一条估计让现代男性很难接受,这条法律来源于冷酷的秦国,那就是,所有的成年男子不允许哭泣,一旦哭泣要受到重罚,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这一法律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无比的惊讶,在现代生活中,由于我们远离战争,享受着富裕的生活,所以,成年男子也经常会出

  • 刘裕击桓玄之战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朝,刘裕,战史风云

    刘裕击桓玄之战,晋元兴三年(404年)三月至五月,东晋将领刘裕追击并击败把持朝政的桓玄的作战。桓玄是晋大司马桓温之子,袭父爵为南郡公,后为义兴太守。玄嫌官小位卑,遂弃官归荆楚。不久,夺取荆、江二州,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便不断要挟朝廷,先为楚王,进而篡夺晋帝位自立,国号楚,改元永始。刘裕最初仕于晋,

  • 项羽为什么不选择称帝 而是偏偏要称一个西楚霸王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项羽,西楚,历史解密

    确实很奇怪。如果当年项羽称帝了,可能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他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会大很多。但为什么他不称帝,要称一个什么西楚霸王呢?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原因。(项羽)第一,项羽对秦始皇的帝制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也不认可。项羽是楚国贵族项燕的孙子,在他的思维里,并不认可秦始皇实现了统一,而只是认为秦始皇吞并了六

  • 宦官对宦官,为什么唐朝的宦官能左右皇帝明朝却不行?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高力士,野史秘闻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宦官在史书上赫赫有名:比如汉朝的十常侍、唐朝的李辅国、鱼朝恩,宋朝的童贯,明朝的刘瑾、魏忠贤,清朝的李莲英、小德张等等。而这些宦官在历史上得以成名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弄权或者对历史产生了影响,而熟悉历史的朋友会发现,如果以宋朝作为分水岭,宋朝及以前的宦官,和明清时代的宦官,有很大成

  • 柏夫人为什么会那么受宠?她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柏夫人,晋朝,风云人物

    司马懿的第一任妻子名叫张春华,这个女子十分有才华,嫁给司马懿后,不仅为司马懿生了四个儿女,而且把司马懿家中上上下下都打理的非常妥帖,在司马懿不得志的那段时间里,张春华陪着司马懿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困难时期,可谓是有情有义。张春华有勇有谋,那时的曹操虽然招揽人才,但他生性多疑,司马懿便一直装病,装自己中

  • 从康熙至清末二百余年间,瓷鼻烟壶的种类究竟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康熙,瓷鼻烟壶,文史百科

    鼻烟壶器型之繁多,图案之丰富,用料之广泛,工艺之博杂,致使其品种难于细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料器鼻烟壶,即我国以前对玻璃的称谓。料器鼻烟壶有其独特好处,除不漏气、不受湿外,还能看到所盛鼻烟的份量、成色,因此很受欢迎。料器鼻烟壶不以质地取胜,而以做工见长。其质虽为玻璃,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