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寿比南山有什么来历 寿比南山的南山是哪座山

寿比南山有什么来历 寿比南山的南山是哪座山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260 更新时间:2024/2/18 18:07:37

在给老人家祝寿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一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还比较好理解,就是祝福老人福气能像东海一样非常大,但是寿比南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所说的南山是哪座山,为什么要祝福老人寿命像南山那样,南山的寿命很长吗?寿比南山究竟有什么来历,有什么样的历史典故和故事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标准答案:“天下第一福地”终南山

终南山:终南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部,是秦岭的最核心部分,山势峻峭,风景优美,历来素有“仙都”、“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自古就是隐士们的隐居之地,据说最多时隐士曾多达5000多人。

【词目】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释义】南山:终南山。比喻人福气像东海一样浩大,寿命如终南山一般长久。

【出处】明·柯丹邱《荆钗记·庆诞》:齐祝赞,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这就是现代汉语里对南山的解释。那么在这里为什么南山就专指终南山呢,那就要从《诗经》说起了。

《国风·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 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黻(fú)衣的意思是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衣。绣裳是指五彩绣成的下裳。当时都是贵族服装。 在这里,考就是高寿的意思。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终南山上有什么? 有气象万千的险峻山势。山顶也有宽敞的平地供君子登临。 有位君子来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华裳。那身上琳琅的美玉叮当作响,音韵悦耳。 只希望君子如玉,修德爱民。不要辜负人们的期望,也能够得到终南一样的福寿安康。

这首诗据传为秦大夫所作。《 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

《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这首诗的意思是:你像上弦月渐满,又像太阳正东升,你像南山寿无穷,江山万年不亏崩。你像松柏长茂盛,子子孙孙相传承。

上面那首还有些劝诫的口吻,这首《天保》可是一首专为为君祝愿和祈福的诗了。是召公致政于宣王之时祝贺宣王亲政的诗。《诗序》云:“《天保》,下报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

诗歌表达了作为宣王的抚养人、老师及臣子的召伯虎在宣王登基之初对新王的热情鼓励及殷切期望,即期望宣王登位后能励精图治,完成中兴大业,重振先祖雄风。更期望宣王把这份基业常常久久的传下去。

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这就是寿比南山不老松的最早出处。

2、“中华寿岳”衡山

南岳衡山:中华五岳之一,素以“五岳独秀”、“中华寿岳”、“宗教圣地”著称与世,尤其以世界独一无二的道、佛“共存一山、共荣一庙”的宗教和谐特色誉海内外。

战国时期《甘石星经》记载: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

因为轸星司衡主寿,寿岳之说从此而来。在南岳衡山常常可以看到有关寿的各种书法雕刻,听到有关祈寿求寿的民风民俗。据不完全统计,南岳山上与寿有关的石刻达数百处。

宋徽宗当年游历衡山,留下“寿岳”两字刻石。

康熙帝也御定衡山为寿岳。

清名僧智犁《重修广济寺记》中写道:“南岳乃天下五岳之一,世称为寿比南山者,即此岳也。”

据清光绪版《南岳志》记载,“寿比南山”四字题刻于祝融峰祝融殿北墙基下的舍身崖上,楷书阴刻,每字一米见方。2009年,湖南衡阳文物部门在南岳衡山最高峰祝融峰上,找到了古代“南山”大型石刻,恰好位于祝融峰北侧的杂草中。遗憾的是“寿比”二字在考察中并未发现。

这也是很多人认为衡山才是俗语中的南山的理由。金庸先生游览南岳衡山时,也曾泼墨挥毫,写下“天下南岳秀,到此人增寿”的诗句。

3、“南海仙山”鳌山

这个说法就有些神话色彩了。据说有一年琼州天气突变,那可真是天昏地黑、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连下了七天 七夜。第八天,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天崩地裂,琼州脱离了大陆,成了一个岛屿。

琼州岛上的生灵死的死、伤的伤。河流改道,山脉变形,还有些河流和山脉因此消失了。神奇的是,只有南山(今三亚市的鳌山,也叫南山)安然无恙。传说经历了这次天崩地裂的南山人,都活了几百岁,最后成了仙。

还有传说鉴真师徒东渡时遇到飓风,漂流到了南山。被南山人所救。他们一着南山的地,就立即睁开了眼,也有了精神。他们在振州居住了一年多,修造大云寺,传播佛教文化。这些奇怪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因此人们都把南山叫做仙山。传说到过南 山的人有病的去病,无病的健身,个个长寿,所以人们常用“寿比南山”来祝福他人长寿。

后记

关于南山的说法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不过我认为,只是一句祝福语而已,出自何处又有什么可争的呢。只要能表达出我们对长辈的真挚祝愿就可以了。其实老人最在乎的不是听到你的祝福,再多的祝福的话语,又怎么比的上哪怕只是寥寥数日的陪伴。

标签: 寿比南山

更多文章

  • 现代安全帽的发明是根据什么 民用安全帽的发明者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安全帽

    现代安全帽的发明(安全帽的发明者)提到安全帽,大家首先联想到建筑工地。每个工地在最显眼的位置都能看到“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的告示,提醒人们戴安全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每年都会出现不少因为不戴安全帽而酿成的事故,也有许多因为劣质安全帽引发的悲剧。工地里的安全提示(网络图)

  • 发小是什么意思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发小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发小

    发小是什么意思发小是什么意思 发小是什么,有的人也许有很多朋友,但是朋友都能称之为发小吗?这你就搞错了,朋友当中能称得上发小的寥寥可数,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告诉你,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发小。在成长的过程,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些“发小”,他们或者是你幼儿园、小学最贴心的同学或&ldq

  • 腰围2尺3是多少厘米 腰围尺寸大小换算对照表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腰围

    腰围2尺1,2,3,4,5,6,7,8寸分别是多少厘米/英寸(腰围换算对照表)。本文主要是腰围换算对照表。腰围2尺1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2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3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4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5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6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7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8是多少厘米?腰围2尺9是多少厘

  • 黄河流经地图路线全图 黄河流经哪几个省份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黄河

    黄河流经几个省(黄河流经地图路线全图)在了解黄河文化前先来一睹它汹涌澎湃“面容”黄河,是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作词、冼》,慷

  • 长江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三江源是哪三江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长江,三峡,指的,三江源,三江,知道,三江源,三江,分别,是

    知道三江源是哪三江吗?它分别是指中国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也可以称之为三江的源头。另外,人们口中的长江三峡指的是哪三峡你知道吗?下面也有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三江源是哪三江名字及简介三江源中的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的水,主要为冰川融水和地下水,所以水质清澈、干净,没有任何的工业污

  • 方言小赤佬是什么意思 小赤佬是哪里的方言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小赤佬

    小赤佬是什么意思:方言小赤佬的含义你懂吗小赤佬是个方言词汇,经常看见有人使用,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小赤佬是什么意思。而这个词其实是有许多含义的,但基本上都是贬义的,所以一个人如果被说是小赤佬,会觉得感到不开心,那是肯定的。方言小赤佬是什么意思“小赤佬”是个方言,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小

  • 世故是什么意思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世故

    世故是指为人处事很周到圆滑,在古文中也指代世交,或者世间的一切繁杂事务,最早出自三国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现在多用来形容一个人处事过于八面玲珑,带有一定的贬义。世故是什么意思?1. 古文含义:通达人情世故是指一个人具有为人处事的智慧和经验,能够通过最恰当的言语和行为,让他人感到相处周到舒适。2.

  • 中国古代十大北伐名将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北伐

    中国古代的北方大地,总是血火交融,遭受磨难。这片中华文明发祥的沃土,不断成为野蛮入侵的前沿阵地,成为弱肉强食、生灵涂炭的砧板。然而在战火的洗礼中,它又表现出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各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孕育出新的勃勃生机。于是它又得以脱胎换骨,蹒跚前行。唐代诗人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曾经这样描述两军交

  • 清朝的旗籍是什么?旗籍可以改变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旗籍

    清朝旗人的旗籍有些类似于汉人(也叫民人)户籍和籍贯的杂合体,在《清史稿》中,旗人通常记载为某某旗人(如满洲镶黄旗人),而汉人则记载为某地人(如江苏扬州人)。正是因为旗籍是类似于户籍和籍贯的杂合体,所以通常情况下,清朝旗人的旗籍是明确的、不变的。1、旗籍的分类 众所周知,满洲共分八旗,但旗人的旗籍却

  • “封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自古帝王都喜欢去封禅?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封禅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祭祀典礼,封是祭天的意思,禅是祭地的意思。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封禅起源于无怀氏,无怀氏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他曾经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云云山是泰山的支脉。可以理解为,无怀氏举行的祭天地仪式都在泰山完成。还有一种说法,封禅始于秦始皇,《史记》中的记载缺乏有力证据。无论哪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