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康熙明知道鳌拜忠诚,为何却仍然处心积虑地对付他?

康熙明知道鳌拜忠诚,为何却仍然处心积虑地对付他?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879 更新时间:2023/12/9 20:04:05

我们不说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就看看鳌拜死后,康熙雍正两位皇帝是怎么对待鳌拜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鳌拜去世44年后,也就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这一年康熙六十寿辰,康熙觉得“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便在畅春园举办千叟宴,邀请全国65岁以上年老者入京参加宴席。酒兴正酣时,康熙忆往昔,想起了曾经那些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辅佐他成就这不世功绩的功臣元勋们,遂心生万分感概,健在的老臣还可以与他同享这大好河山,然而那些逝去的老臣却再也无福享受。

康熙自觉应该给予这些逝去老臣一些奖赏,感谢他们帮助自己成就了如此伟业,于是乎,或给他们一些死后哀荣,或赏给他们后人些许恩典。

也就是在这时,康熙想起了鳌拜,下诏追赐他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一等男)爵,由其孙达福袭爵。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再次下诏赠鳌拜,以其功劳卓著,赐予祭葬,复一等公,加封号“超武”,并给予子孙后代世袭罔替。因此,鳌拜孙达福袭爵一等超武公。

清朝两代帝王都追赠鳌拜,并厚待其子孙,你说这是一个乱臣贼子能享受到的待遇吗?

显然,鳌拜能在死后被康熙、雍正厚待,这恰恰就说明鳌拜并非没有叛乱之举,对爱新觉罗始终是忠心耿耿。

对于顺治一脉的清帝来说,鳌拜的功劳绝对是卓越的。

若没有鳌拜、索尼等这些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的两黄旗将领的坚决拥立,反对多尔衮继位,这帝位根本就轮不到顺治帝来坐。而若连顺治都做不了皇帝,又哪有康熙、雍正这些后继之君的事呢!

1643年,皇太极在没有留下任何遗诏的情况下,突然驾崩。因为没有遗诏,清朝内部爆发了严重的夺帝内讧,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幼弟多尔衮两人为争夺帝位,是大打出手,互不相让。而在当时,两派之间多尔衮派系实力稍强,隐约有了占得帝位的苗头,加之豪格又实在是太愚蠢,自己将自己的路给堵死,多尔衮更是大大增加了继位的机会。

就在这危急关头,鳌拜、索尼、谭泰等两黄旗将领站了出来,他们不惜与多尔衮开战,也要让皇太极的子嗣继承这帝位,最终多尔衮只得妥协,两派各退一步,选择拥立年近6岁的皇九子福临为帝,是为顺治。

顺治继位后,多尔衮专权,几乎等同于皇帝。这时,原先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为了活命,纷纷屈服于多尔衮,背叛顺治,如谭泰。然而,鳌拜却始终不屈服,纵然三次被多尔衮论死,他也誓死不从,始终忠于顺治。

正是这样矢志不渝的忠诚,鳌拜才换来了顺治的由衷信任,也才换来了辅政大臣这等重职。

康熙继位,鳌拜虽然也专权,大搞党同伐异、任人唯亲之举,可对康熙,始终是恪守君臣之道,未曾有过半分逾越。若鳌拜真的目无君主,少年康熙就不敢在鳌拜一定要处死三位违抗他的官员时,下诏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若鳌拜真的没有君臣之别,他就不会要置苏克萨哈于死地时,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

康熙明白鳌拜的忠心,也知鳌拜不会谋反。

他之所以要对付鳌拜,不是害怕鳌拜会反,只是太想快点掌权,不想被鳌拜束缚住,他想做一个真正的皇帝。

康熙这位皇帝,可以说是雄才大略,他很会做皇帝,也很能做皇帝,这类皇帝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极度在乎自己手中的权力,不容任何人替自己掌控这皇权,哪怕明知暂时替他掌控这皇权的对他并无替代之心,也绝不可以,汉武帝如此,明太祖如此,康熙更是如此。

康熙对皇权那是十分在乎,一旦有人妄图染指这皇权,不管是谁,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他也不会放过。皇太子胤礽、皇八子胤禩,他们最终会失去康熙的恩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威胁到了他的皇权。

皇八子胤禩,康熙朝有名的贤王,他之所以会失去争储的资格,就是因为满朝重臣皆推举他为太子,这就让康熙很是惶恐,他忌惮胤禩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害怕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最终是狠心地说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这样绝情的话。

从康熙对待自己的儿子的做法,可以看出康熙对权力有着很强的掌控欲望,他不会容许任何人触碰到自己的皇权,更不会容忍自己被臣子所钳制。

而这就是康熙明知道鳌拜忠诚,却仍然处心积虑地要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因为鳌拜妨碍到他掌控皇权了。

鳌拜的失势,固然与他骄横跋扈有关,但更多的原因在于康熙想尽快拿回皇权,以康熙的性格,纵使鳌拜不专权,一心为康熙做事,只要鳌拜不放权,康熙总有一天还是会对付他,因为康熙不会坐视自己的臣子来钳制自己使用皇权,他要的是随心所欲地行使皇权。

正是康熙的这种想法,最终让鳌拜走向末路。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虎牢关之战经过是怎样的?虎牢关之战对唐朝有哪些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史风云

    虎牢之战背景是什么?虎牢之战经过是怎样的?虎牢之战有哪些影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虎牢之战简介虎牢关之战,发生在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军(郑军)、窦建德军(夏军)的一次

  • 项羽逃到垓下城,此战到底输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垓下之战,汉朝,历史解密

    说到垓下之战,这是项羽和刘邦打的关键一战,这一战直接关乎了两个势力的胜负之争,结局如今我们也是知道的,项羽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说到项羽是怎么失败的,说到这场战役是怎么打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聊聊。实际上垓下之战的原因是刘邦在他的谋士陈平和张良的建议之下,他撕毁了刚刚签定的和平协议,刘邦他们背弃了

  • 明朝一清官穷得没有路费回家,朱元璋:阉了他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野史秘闻

    明朝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开国皇帝是穷苦出生,所以很能体会百姓们的疾苦,所以他登基之后,一心为了老百姓着想,大力整治贪污腐败的现象,那个时候官员的工资都很低,而且一旦被发现贪污的就格杀勿论。反腐是好事,但是却让其手下的一个叫曾秉正的人卖了女儿才筹集到了回乡的路费,也正因为这样的事情,让朱元

  • 姜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两个缺点道出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姜维,三国,风云人物

    姜维是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传说中诸葛亮的徒弟,继承武侯遗志,坚持北伐。姜维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十一次北伐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甚至打出来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可见姜维强大的军事才能,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具体指什么?后世对此有哪三种说法?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里的三户肯定不是指项羽、刘邦、陈胜,也不是指吴广!我们要弄懂这三户就要先看看这句话的意思,我在这里简单的翻译一下,大意是:“楚国就算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必定是楚国人!”这里的三户应该是个虚词,也可以指几户人家或者两三户人家,寓意是,楚国即使很弱小,灭亡秦国的人,必定

  •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其战争背景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史风云

    自12世纪80年代至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上分布着几个强大的游牧部落,为之后的大蒙古国向外扩张打下基础,史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战,在中国战争史占有重要地位,战争中充分显示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

  • 他曾多次救朱棣性命,最后下场却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高煦,明朝,历史解密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传位于孙子朱允文,在初步掌握权利后,为了帝位的稳固建文帝决心削蕃,但这却触及了包括朱棣在内藩王的利益,动乱随之而来。朱棣起兵反叛,以秋风扫落叶之姿,一举冲到了南京城下,将建文帝赶下台,自己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而在这次“清君侧”的军事行动中,又以二王子朱高煦出力最多。朱棣起兵时,

  • 雍正登基后,为什么要处死康熙的爱妃宜妃娘娘?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宜妃,清朝,野史秘闻

    说起古代皇帝,大多数都是有着后宫佳丽三千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妃子都能够得到皇帝的宠爱。当初,康熙皇帝最喜欢的一个妃嫔就是宜妃娘娘了。每次出去打仗回来,都会带给宜妃娘娘一些当地特产,这自然是说明了宜妃娘娘在康熙帝心目当中的地位。康熙在位期间,宜妃娘娘倍受宠爱,在皇宫当中说话也是很有分量的。但没想到的是,

  • 雍正当上皇帝真的是靠改了遗诏?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雍正,风云人物

    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直到今天依旧有不少人对清朝的印象不好。倒不是他们到满族人印象差,而是对晚清时期的清政府感到耻辱。中国那么多王朝,哪一个王朝受过那么多屈辱呢?虽然清王朝的名声不怎么好,但是清朝也出了不少的明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康熙了,康熙当了六十多年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了。康熙在

  • 幼帝登基有着种种弊端,孙权为何却偏偏传位给十岁幼子?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神凤元年(252年)夏四月在位二十四年的东吴大帝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此之前的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已经立最小的儿子年仅8岁的孙亮为太子,这是孙权第三次册立太子,所以孙权病逝后年仅10岁的孙亮登基为帝。可是孙权有七个儿子,而且他不可能不清楚历史上幼帝登基的种种弊端,可是为何却偏偏还要传位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