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前倨后卑的主人公是谁?前倨后卑有什么历史典故

前倨后卑的主人公是谁?前倨后卑有什么历史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105 更新时间:2024/1/24 22:01:42

成语前倨后卑的意思是什么?成语的意思是指先傲慢后恭顺。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那么,成语前倨后卑的主人公是谁?成语前倨后卑出自处?前倨后卑有什么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前倨后卑的主人公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苏秦的嫂子。

成语前倨后卑出自何处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前倨后卑有什么历史典故

苏秦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曾游说列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因此,他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

但是,在开初的时候,他也有过不少次的失败,受过不少次的挫折。

比如,有一回他到一个国家去游说,没想到那个国家的国竟不接待他。这叫他把钱花得精光,穷困不堪,人也累得黑瘦黑瘦的,闹得很不像个样子。无奈,他只好满面羞愧地老家归去。但回家后,没想到家人也都看不起他。妻子不给他缝衣服。嫂子不给他做饭吃。连父母也仿佛不愿意与他说话。

而且,嫂子和妻子还在背地里讥笑他说:“咱们这样的人家,治家产,做买卖才是正业。而他呢!却不干正业专门去游说。他今天落到这步天地,真是活该啊!”听到这些话,苏秦自然十分伤心。但他却没有灰心。他仍他行他素,闭门不出,专心读书,认真研究如何游说的学问,发愤要干出一番事业……

后来,他的事业果然成功。有一回,他到赵国去游说。他对赵王说:“燕、赵、齐、楚、魏、韩六国的土地合起来,有秦国的五倍大;六国的兵卒加起来有秦国的十倍多。假如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去攻击秦国,秦国必定被击破而听从我们的摆布。否则,秦国必将把咱们各个击败,那咱们六个国家,一个个都得服从它,向它称臣。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击破别人和被别人击破,统治别人和被别人统治,那就大不一样,岂可同日而言呀)?”……

终于,赵王同意了苏秦的意见,表示愿意与别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秦。因觉得苏秦的话有道理,赵王还送给了苏秦100辆装饰得很漂亮的车子,1000镒黄金,100双白璧和1000束锦乡……。并支持他到别的国家再去游说。就这样,在赵王的支持下,他游说最后成功,列国联合起来抗秦……

因此,那时候,他成了人人皆知的显赫人物。功成名就以后,苏秦又回老家去了。他这一回的回家与上一次就大不相同。他父母听说他要回来了,急忙洒扫居室,修整道路,准备乐队,陈设酒器,带着家人到离城三十里以外的地方去迎接他。见面了。他的妻子很羞愧,不敢正面看他,只是侧着耳朵听他讲话。他的嫂子更是伏在地上,拜了又拜,向他赔罪……

看到这个场面,苏秦笑了。他笑着去问嫂子:“嫂子,你为啥先前那么傲慢,连饭都不给我做。而现在,为啥又如此卑谦呢?”他嫂嫂低头而老实回答:“因为你的地位已变得非尊贵,又有许多的金钱……”嫂子的话,使得苏秦感慨万分。他长长地叹了一声之后,自言自语地说:“穷困的时候,父母都不把儿子当作儿子,亲人也不把亲人当作亲人。如今,我有了地位,我有了金钱。所以,父母也把儿子当成了儿子,亲人也把亲人当成了亲人。人生在世,对权势,名利和金钱,为什么看得这么重呢?”

更多文章

  • 南山可移的主人公是谁?南山可移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南山可移,主人公,什么,历史,典故,成语,南山可移,意思,是

    成语南山可移的意思是什么?成语南山可移的意思是比喻已经定案,不可更改。那么,成语南山可移的主人公是谁?成语南山可移出自何处?南山可移有什么历史典故?以上问下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成语南山可移的主人公是李元铉 李元铉,唐朝时期的雍州负责地方民政等事的司户参军。 成语南山可移出自何处 后晋.

  • 千虑一得的主人公是谁?千虑一得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千虑,得的,主人公,千虑一得,什么,历史,典故,成语,千虑

    成语千虑一得的意思是什么?成语千虑一得的意思是指即使愚笨的人,在很多次考虑中也总会有些可取的地方。多用来表示自谦。那么,成语千虑一得的主人公是谁?成语千虑一得出自何处?千虑一得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千虑一得的主人公是晏婴 晏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

  • 磨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磨杵成针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磨杵成针,主人公,什么,历史,典故,成语,磨杵成针,意思,是

    成语磨杵成针的意思是什么?成语磨杵成针的意思是指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那么,成语磨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成语磨杵成针出自何处?磨杵成针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磨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老媪。老媪,在《潜确类书》卷六十中记载:“李白少读

  • 路不拾遗的主人公是谁?路不拾遗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路不拾遗,主人公,什么,历史,典故,成语,路不拾遗,意思,是

    成语路不拾遗的意思是什么?成语路不拾遗的意思是指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那么,成语路不拾遗的主人公是谁?成语路不拾遗出自何处?成语路不拾遗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路不拾遗的主人公是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正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记载的,“国无盗

  • 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哪些,北魏,南北朝,时期,鲜卑,建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同时,北魏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北魏的第六位皇帝拓跋宏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那么,孝文帝改革有何意义呢?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孝文帝改革有何意义呢? 孝文帝改

  • 北魏孝文帝改革: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拓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孝文帝拓跋宏在继位之后针对国家政局所制定的一系列的改革,是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下的改革。那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以及作用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

  • 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原因,北魏,孝文帝,原名,拓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是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北魏孝文帝是北魏少有作为的皇帝,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后又迁都洛阳。那么,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呢?是为了加强对北方的统治吗?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解答。 孝文帝

  • 南北朝历史:南北朝期间有多少个国家?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北朝,历史,间有,多少,国家,南北朝,历史上,春秋战国,三

    南北朝是继历史上春秋战国及三国时期的又一分裂的时期,是一个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的历史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为止。那么,南北朝有几个国家呢?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南北朝有几个国家呢? 继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

  •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背景,是什么,北魏,孝文帝,南北朝

    北魏孝文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北魏的第六位皇帝,同时也是位改革家、政治家,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最为主要的成就就是孝文帝改革了,那么,孝文帝改革是怎么一回事呢?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孝文帝改革是怎么一回事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

  • 隋朝疆域面积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隋朝,疆域,面积,多大,隋朝,初建,突厥,侵扰,东北,西北

    隋朝初建,突厥就侵扰东北、北、西北三边。583年东西突厥分裂为2个汗国后,东突厥居阿尔泰山以东的蒙古高原,西突厥居阿尔泰山以西至雷翥海(里海,一说咸海),包括准噶尔盆地、伊犁河流域和楚河流域。隋朝即乘机取得河套地。西北方面,608年隋进军伊吾(今新疆哈密),610年置伊吾郡。609年隋朝大破据有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