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164 更新时间:2024/1/19 7:46:06

在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汉文化空前繁荣,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直到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用法家的思想治国,至于秦始皇为何人用法家的思想?那是因为在战国时期,秦朝还只是秦国,当时的秦国人用商鞅变法,而,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当时的秦国人任用法家思想治国是因为国情所需要。

秦朝统一之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开始形成,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要拓展中央集权的深度,政府就开始要求百姓都服从一个思想,但那时的百姓还没有从百家争鸣的自由环境中缓过神来,或者突然都要服从一个声音还很难。

一直到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使得儒家学派重新出现,那么,汉武帝为何要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选择儒家的原因是什么?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解答。

汉武帝为何要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朝末年,百姓君臣之道的思想还没有深入骨髓,造反就在情理之中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气势磅礴的宣告,但这背后与后来历史中农民起义的不同之处在于,陈胜吴广当时并无取代建立新王朝之意,只是在预料之外起了导火线的作用,群雄并起,秦帝国土崩瓦解。最后发展到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也是因为已有一统一帝国存在过,不然,诸侯再分天下也并非不可能。

这场争斗留下了很多历史话题,汉王朝建立了,兔死狗烹的现象也在所难免。刘邦开始觉得有休养生息的必要,百姓安居乐业了,刘邦的儿子们被封王封地,独占一方,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体现并不深刻。接下来的文景之治,基本上仍是休养生息的政策,只是有了“黄老之说”的名头。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但边关外患连年不断。为了对付匈奴,景帝采纳他的老师晁错的建议,攘外必先安内,撤藩。这一下不得了,刘姓诸王不再沉默了,以刘濞为首挑起了七国之乱,战争波及几乎整个国家,幸好有周亚夫、窦婴等能臣干将,乱事平息,国家回归安宁。

汉武帝选择儒家的原因

到了汉武帝时期,有景帝七国之乱的教训,武帝深感深化中央集权的必要。因为北方匈奴的威胁从未间断过,只有先内治才能抵御外敌。那么,深化中央集权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思想的统一。黄老之说已经在汉代历经三朝了,武帝初期的窦太皇太后当时也极力支持黄老之说。这对汉武皇权是一种限制和挑战,他尊敬他的祖母,但对当时女人摄政的事情却极为不满。于是,他吸收了一批青年学者,东方朔、董仲舒等。儒家学说开始影响这位年轻的皇帝,他觉得这正是当时最需要的学说,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故事就发生了。

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可是历史上极重大的事,直接影响了往后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史家多以“禁锢思想”一说来认为此政策提出的负面性。已归道山的柏杨(先生千古)就说:“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我却不这样认为。

百家争鸣,也就是六国的多辩士。这和封建时代的用人制度有关。

封建时代,从天子以至官吏都是世袭,龙生龙,凤生凤,一般的读书人想参知政事,只有一途,自荐与游说。鼓起如簧巧舌,奔走游说,情形有点像现在的推销员。张仪一次遭毒打后,回家问妻子,我的舌头在吗。回答说,在。张仪说,这就好办。韩非舌间功夫不强,口吃得厉害,只得以书面上陈见解,错过了与嬴政的见面,因而见杀,这不是韩非的错,这有历史的因缘在里面。而汉的察举、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唐宋的科举,是把布衣读书人的入仕之途全面开放了,只要有本事,考个进士,自然不愁无用武之地。因此也就没有必要遑遑然如丧家之犬。

更多文章

  • 宾至如归的主人公是谁?宾至如归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宾至如归,主人公,什么,历史,典故,成语,宾至如归,意思,是

    成语宾至如归的意思是什么?成语宾至如归的意思是指客人到这里就象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那么,成语宾至如归的主人公是谁?成语宾至如归出自何处?宾至如归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宾至如归的主人公是晋文公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

  • 不打不成相识的主人公是谁?不打不成相识有啥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不打不成相识,主人公,有啥,典故,不打不成相识,意思,是什么

    不打不成相识的意思是什么?不打不成相识的意思是指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那么,成语不打不相识的主人公是谁?成语不打不相识出自何处?不打不相识又有什么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不打不相识的主人公是张顺和李逵 张顺,《水浒传》中的人物,在梁山排第三十位,水寨八员头领第三位,因为水性极好

  • 标新立异的主人公是谁?标新立异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标新立异,主人公,什么,历史,典故,成语,标新立异,意思,是

    成语标新立异的意思是什么?成语标新立异的意思是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那么,成语标新立异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标新立异出自何处?标新立异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标新立异的主人公是支道林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

  • 傍人门户的主人公是谁?傍人门户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傍人门户,主人公,什么,历史,典故,成语,傍人门户,意思,是

    成语傍人门户的意思是什么?成语傍人门户的意思是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那么,成语傍人门户的主人公是谁?成语傍人门户出自何处?傍人门户有什么历史典故,现在,请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傍人门户主人公 这里的主人公指的不是人物而是物品,是桃符和艾人 桃符:旧时迷信风俗,春节时用桃木版画上神荼、郁垒二

  • 博而不精的主人公是谁?博而不精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博而不精,主人公,什么,历史,典故,成语,博而不精,意思,是

    成语博而不精的意思是什么?成语博而不精的意思是指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那么,成语博而不精的主人公是谁?成语博而不精出自何处?博而不精又有什么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博而不精的主人公是郑众 郑众,字仲师。河南开封人。东汉经学家、官员。后世习称先郑(以区别于汉末经学家郑玄)、郑司农(以区别于

  • 败军之将的主人公是谁?败军之将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败军之将,主人公,败军,将有,什么,历史,典故,成语,败军之

    成语败军之将的意思是什么?成语败军之将的意思是指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那么,成语败军之将的主人公是谁?成语败军之将出自何处?败军之将有什么历史典故?请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败军之将的主人公是李左车 李左车,西汉柏人(邢台隆尧)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

  • 伯乐相马的主人公是谁?伯乐相马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伯乐相马,主人公,什么,历史,典故,成语,伯乐相马,意思,是

    成语伯乐相马的意思是什么?成语伯乐相马的意思是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那么,成语伯乐相马的主人公是谁?成语伯乐相马出自何处?伯乐相马又有什么历史典故?请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伯乐相马的主人公是孙阳 孙阳,是春秋中期伯乐。是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在秦国富国强兵

  • 三国时期东吴的军事制度:世袭制是主要军事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时期,东吴,军事,制度,世袭制,主要,东吴,三国,时期

    东吴,是三国时期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兄弟三人经过两代努力所建立的政权,其与同一时期的曹魏、蜀汉三足鼎立,东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其军事实力方面也是过硬的,但是,东吴有一点不好的就是其军队由世家大族所控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东吴的军事制度是父死子代。那么,三国时期东吴的军事制度

  • 拔帜易帜的主人公是谁?拔帜易帜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拔帜易帜,主人公,什么,历史,典故,成语,拔帜易帜,意思,是

    成语拔帜易帜的意思是什么?成语拔帜易帜的意思是比喻推翻别人,自己占有。那么,成语拔帜易帜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拔帜易帜出自何处?拔帜易帜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拔帜易帜的主人公是韩信 韩信,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

  • 三国时期曹魏的军事制度:军队为最高权力者控制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时期,曹魏,军事,制度,军队,最高,权力者,控制,三国

    三国时期的曹魏指的是曹操一脉所统领的国家,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同时也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曹魏是三国时期最先建立的国家,其军事实力也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