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最早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那后来的朝代有何演变?

古代最早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那后来的朝代有何演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4676 更新时间:2024/3/22 23:56:26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漏壶分播水壶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当时的社会背景又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提起安史之乱,略懂唐史的人脑海中肯定会出现安禄山、唐玄宗、杨国忠这几位主要历史人物,关于事件的起因,大致会说是唐玄宗的一味宠信导致安禄山拥兵自重、包藏祸心,而杨国忠争宠迫使安禄山提前造反,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不过,像安史之乱这么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爆发,绝

  • 在为慈禧服侍的时间里,贴身宫女为何从没有吃饱过饭?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对慈禧身边的侍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慈禧太后是晚清时期最有权势的人,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有权就是任性,据说慈禧太后非常奢侈,每次吃饭都几十上百道菜,一个生日宴会就要花掉几十万两银子。按说慈禧这么奢侈,作为她的宫女应该也会跟着沾光才对,不过据慈禧一位贴身宫女容儿的回忆,

  • 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制定了怎样的一套冠礼仪式?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北宋,司马光,文史百科

    提到儒学,就不可能会忘记朱子,他是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代研究儒学知识少不得要研究朱家的资料。在古代冠礼是男子的重要仪式,服饰礼器都是有要求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代士庶冠礼概况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

  • 在外部危机之外,李渊为何将自己的开国功臣斩首了?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公元618年,在晋阳起兵的李渊虽然建立了唐朝,并定都长安,但这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李渊可以高枕无忧了。武德二年,也就是公元619年,可以说是大唐王朝的多事之秋,刘武周占领太原以后,其手下猛将宋金刚又趁势攻占了晋州,进而连克龙门。但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皇帝李渊与满朝文武都非常的吃惊,因为长安的门户已尽

  • 苏州古典园林简介:明代留园有怎样的历史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为“东园”,

  • 三晋之地指的是哪里?三晋之地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还不知道:三晋之地指的是哪里?三晋在古时候有两个意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一个是指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和韩国;二是专指山西省。当时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后来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成为新的诸侯,所以此后就把赵、魏、韩三家称为三晋。而三晋的所在地是在山西附近,所以三

  • 在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又制定了哪些经济措施?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唐太宗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他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

  •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曹植如何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三曹指汉魏时期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

  • 古代有保温杯吗?古代是怎么保存热水的呢?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有保温杯吗?古代是怎么保存热水的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鉴缶类似冰箱,其分为外鉴内缶两层,内层缶中盛放需要保温的酒或者食物,而鉴和缶之间的空隙放热水,这样就能保温。如果是夏天,就把热水换成冰,这样可以保鲜、冰镇。八零九零后的朋友应该记得

  • 作为国俗的冰嬉活动,清代的《养吉斋丛录》有何记载?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作为国俗的冰嬉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开始表演的第一个项目叫“抢等”,即现代所谓的速度滑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清人吴振棫所撰《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记载:“去上御之冰床二三里外,树大纛,众兵咸列,驾既御冰床,鸣一炮,树纛处亦鸣一炮应之,于是众兵驰而至御前,侍卫立冰上,‘抢等’者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