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太平御览历史及内容简介 太平御览全文及翻译

太平御览历史及内容简介 太平御览全文及翻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322 更新时间:2024/1/23 22:22:04

《太平御览》是宋代很著名的一本书,由李昉、李穆、徐铉等著名学者奉敕编纂。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开始编撰,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十月成书。

简介

《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每天看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内容

中国历代有着不计其数的文献书籍,它们是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的写真。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被称为中国类书之冠的《太平御览》,初名《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赵光义每天看三卷,一年后读完,所以更名为《太平御览》。它采以群书类集之,共分55部、550门而编为千卷,故名《太平总类》。

《太平御览》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书名由来

宋太祖爱读史书,他甚至提出,要所有武将大量读书,以学会治理国家的道理。宋太宗即皇帝位之后,更是锐意文字,手不释卷。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是打天下的武将出身,当了皇帝以后,转而潜心读书,正是体现了“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之”的道理。

宋初国家史馆藏书万余卷,后来削平诸国,把各国藏书集中到京师,宋太宗又下诏,百姓献书有赏,由此共有藏书八万卷,集中于史馆、昭文馆、集贤院,通称三馆。三馆早在梁代就已经建立,房屋卑陋,地近闹市。宋太宗即位之后,亲自到三馆看藏书,说“三馆如此简陋,如何接待天下贤俊之士啊。”于是下诏另修新馆,到太平兴国三年落成,赐名崇文院。院中有诏文书库、集贤书库、史馆书库等六库。早在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就下诏李昉、扈蒙、徐铉、张洎等儒臣,利用这些藏书,编类书一千卷,书名《太平总类》:文章一千卷,书名《文苑英华》。小说一千卷,书名《太平广记》。医方一千卷,书名《神医普救》。各书因为多是编于太平兴国年间,所以大都冠以“太平”二字。这些书整理了宋初的皇家藏书,保存了宋以前的大量书籍资料。后来,这些藏书散失,许多历史典籍就靠他们编的这些资料保存下来。这是一件有功后世的事情。

《太平总类》于太平兴国八年编成。成书以后,宋太宗对宰相说:“史馆所修的《太平总类》,从今日起每日进三卷给朕,朕当亲览。”宰相宋琪说:“陛下好古不倦,以读书为乐,这自然是好事。但是一天看三卷书,恐怕太伤神了。”宋太宗说:“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每见前代兴废,则以为鉴戒,此书不过千卷,朕准备每天读三卷,一年读完。这样想来,好学之士读万卷书,亦不为难。大凡读书要自己性有所好,若不好读书的人,要他读书也读不进。昨日我从巳时读书到申时,有鹳飞上殿彻,一直到朕读书完才飞走。”左右大臣说:“过去汉代大儒杨震讲学,有鹳鸟衔鳣鱼坠于堂下,陛下读书如此,有类古人了。”此后,宋太宗果然每日读《太平总类》三卷,从不间断。如有哪一天事情太多而未能读满三卷,则一定在以后有空时补上。宋太宗果然一年读完了《太平总类》,便赐此书改名为《太平御览》。

宋太宗从《太平御览》中读了大量史实,经常和群臣讨论历史上的帝王得失。大臣苏易简说:“皇上批阅旧史,安危治乱,尽在皇上考虑之中,此乃社稷无穷之福。”

太平御览

成书历史

《太平御览》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翰林学士李昉奉诏主纂,扈蒙、王克贞、宋白等13人参与修撰。全书1000卷,分55部,引用古今图书及各种体裁文章共2579种,与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合称为“宋四大书”。

该书的编纂,始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完成于八年十月。初名《太平总类》,宋太宗赵炅诏改今名。纂辑时充分运用了皇家的藏书,并多用前代类书为蓝本修订增删而成,所以《太宗实录》说它是以前代《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编纂而成。

《太平御览》所引用的各种书籍,未必都是宋初尚存、馆阁所储的。但《修文殿御览》、《文思博要》已失传,《艺文类聚》只有百卷,《太平御览》就成为当时现存最大的类书。该书卷首载有《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详记引用诸书名称,共列一千六百八十九种,其实尚未包括所引古诗、古赋、铭、箴等在内。此《纲目》是成书以后好事者所作,已载于南宋刻本。

该书纂集宏富,所引用五代以前的文献、古籍,十之八九今已失传。后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看不到原书,还可以从这部书里寻找断篇残简。由于《御览》所据为宋代以前古本,故对现存先秦、汉、唐经史典籍,多能刊正其脱漏错讹。作为循部依类检索古代资料的宝库,该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编纂方面,该书体例时有失当,类目亦有重复,引用书名往往错乱,是其不足之处。

该书上海涵芬楼本为最佳版本。1960年,中华书局又用该本重印,为今通行本。

主要特点

四部书当中,《太平御览》编得最早。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赅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这是很有道理的。《太平御览》的编纂时间,据王应麟《玉海》引《太宗实录》记载:从太平兴国二年下诏开修,到太平兴国八年完成,共用了七年时间。初名《太平总类》,太宗赵光义为夸示自己好学,曾说:“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而命人日进三卷,备“乙夜之览”,才诏改今名。当时参加编纂《御览》的大臣,由李昉、扈蒙领衔,其余有:李穆、汤悦、徐铉、张洎、李克勤、宋白、徐用宾、陈鄂、吴淑、舒雅、吕文仲和阮思道。其中李克勤、徐用宾、阮思道三人任命不久,就改任他职,另以赵邻几、王克贞和董淳补其缺,前后都是十四人。十四人中,十人《宋史》有传,大都是有文才的博学之士。其中八人,在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参与纂修《文苑英华》,也有预修《太祖实录》的,并各有文集、著作问世。十四人中吴淑、吕文仲、汤悦、王克贞四人在《御览》的编修中出力最多、用功最深。

中国古代类书自魏文帝曹丕诏命王象等编纂的《皇览》开始,到《御览》前已有多种出现。据《宋会要》记载,《御览》是以《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书为蓝本进行编撰的。修纂时,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当时的皇家藏书,但也不全是从原书采摘,而是以前代类书为依据,修葺增删,分定门目编成。

《御览》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这是根据《周易·辞》说的“凡天地之五十有五”,是表明内容包罗万象的意思。今将各部名称列举如下:天部、时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亲部、州郡部、居处部、封建部、职官部、兵部、人事部、逸民部、宗亲部、礼仪部、乐部、文部、学部、治道部、刑法部、释部、道部、仪式部、服章部、服用部、方术部、疾病部、工艺部、器物部、杂物部、舟部、车部、奉使部、四夷部、珍宝部、布帛部、资产部、百谷部、饮食部、火部、休征部、咎征部、神鬼部、妖异部、兽部、羽族部、鳞介部、虫豸部、木部、竹部、果部、菜茹部、香部、药部、百卉部。共五十五部。

在各部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五千四百七十四类,详略不一,如地部,大类有155,其中有14类又分为538个细目,大小类目共693,是最详细的。其次是职官部,分414类,再次是四夷部,有390类等等。以千卷浩瀚的卷帙,如此繁复的部类,芜杂难分,是意中事。所以细检其部类,重复之处屡见不鲜。如卷35时序部及卷879咎征部都有“旱”类,卷40及卷44同一个地部内“太白山”和“岷山”重复出现。还有卷189居处部有“井”类,而卷873休征部也有“井”类。两处排“安息”,一在3516页,一在3519页,这两处的引文竟完全重复。所有这些,使编制体例造成了混乱。

《太平御览》征引古书相当丰富。从本书首册所列《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中可以见到所引之书为1690种。这还不包括古律诗、古赋、铭、箴、杂书等类在内。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说,《御览》引用之书有2800多种,这是把诗、赋、铭、箴等都计算在内而得出的数字。

近人马念祖编《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则称《御览》引用书经核实后为2579种。此书非但征引赅博,而且所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早已失传。清阮元曾说:“存《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可见《御览》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但《御览》所引之书,并不是宋代初年都存在,而是沿袭了以前的类书。

明胡应麟认为此书记载晋、宋以前的事,得之《修文殿御览》,齐、梁以后得之《文思博要》。而《御览》因杂钞前代类书,未加细校,再加编修上的草率,所以引书方面重复、错落、讹谬,不一而足。以《纲目》来说,此目并非修书当时所编,这从《纲目》中并列了《唐书》、《旧唐书》即可看出。因修《御览》时,只有刘昫撰修的一种《唐书》。欧阳修等重修的《唐书》是在仁宗嘉祐五年成书,此后刘书才冠一“旧”字。《御览》所引只能是刘昫的《唐书》。但《纲目》中并列两种,这纯系编者杜撰。也说明,此目必非当时所编,定在嘉祐五年之后。此目编制质量也不高,重复之处,比比皆是。

太平御览

有书名相同而复见的,如《太平经》、《汉水记》、《法显记》等十余种书都两见于《纲目》中,而《法轮经》更三次出现。或因书名或著者有一、二字不同而重复的,如:“陈思王《辅臣论》”与“曹植《辅臣论》”,“徐伟长《中论》”与“徐干《中论》”。《曹操别传》与《曹瞒别传》等十多种都是两名俱见于《纲目》。尤其荒谬的是误将所引书的篇目、段节和书名混为一谈,这种情况在本书卷457内出现最多,如《讽谏木新序》、《各纳木新序》、《台甲孔丛子》、《谏木孔丛子》等,几使人难以分辨。

此外引书内容亦有引一书把另一书的文字窜入,如卷271有引刘向《新序》论用兵事,继之一条又曰:“近者曹操以八千破袁绍五万者,袁无法故也。此王子能以少克多者,军有法故也。”按例“又曰”是承上条书名,上条既是《新序》,“又曰”亦应引自《新序》,但《新序》作于西汉末年,怎能论及东汉末年袁、曹攻战的事,可知其错误杂乱之甚。有时同引一书前后不一致,如卷369和卷788都引录了《竺枝扶南记》所述骞毗国王事,两条不但文字繁简不同,即使记载骞毗王的身长也不同,一条说是一丈二尺,一条说是三丈。所有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御览》在编纂上的一些缺陷。

尽管如此,《御览》仍不失为一部著名类书和常用工具书。首先由于《御览》在现存古类书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但从《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例如:论述农业技术的《范子计然》。《汜胜之书》原书早已不见,我们靠《御览》的引用才得以知道两书的一些内容,知道两千多年前有关农业生产的一些知识。又如,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创制浑天仪和地震仪的原著早已亡佚,但在《御览》卷二天部浑仪目内,就有记载。又如,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是记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史籍,据考证此书北宋时已失传,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已看不到原书,可是《御览》引用此书达480多条。

更为人称道的是,《御览》引用了大量的古地理书。清代辑佚家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时,利用《御览》颇多,曾说:“太平御览书目一千六百九十种,内地理书约三百种,较诸类书尤为赅博。”它保留了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多种古地理书的片断就是例证。例如《吴时外国传》为三国孙吴时中郎康泰撰。《梁书·海南诸国传》载:泰与宣化从事朱应通海南诸国,经历传闻百数十国,因立纪传。按孙权既定江左之后,屡耀兵海外,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军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康泰的书大约写于公元227年左右。但此书早已不见,只散见于诸类书中,《御览》引用了十九条。由于《御览》保存古籍如此之多,因此被历代学者所重视,作辑佚工作的,更把它视作“宝山”。

《御览》的版本有十二种之多。南宋闽刊本。旧时藏书家所称的北宋刊本,据今人考证即南宋闽刊本。此本辗转流传至同治年间,陆心源以白金百两,归于著名于世的皕宋楼,但所存只有351卷。光绪末,陆氏死后,不幸,其子以十万元之代价将皕宋楼所藏尽售于日本人,此书也随之归日本静嘉堂文库。现存《御览》刊本,以此本为最古。

南宋蒲叔献刊本,此本国内也不见,日本尚存残卷二部,一藏于宫内省图书寮,一藏于京都东福寺。到明代有两个版本:明倪炳校刻本和明活字本。清嘉庆年间有。清张海鹏刻本、清汪昌序活字本和清鲍崇城刻本。光绪年间有:广东重刊鲍氏本和石印鲍氏本。另外有日本仿宋聚珍本。

1928年张元济到日本访书,获见南宋蜀刊本,遂借以影印。蜀本所缺的,又取静嘉堂文库所藏的宋闽刊本残卷和日本活字本分别补足。于1935年置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三编》中,分订136册,这就是《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本。因为这本子胜于其他刊本,就成为多少年来流行的最好的版本。1960年中华书局将《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缩印,装成四大册出版,这就是我们现今常用的本子。

《太平御览》因是类书,使用该书,要先了解它的类目,判断你要查的事物与哪类有联系,然后按部、按目去查检。此书分类原则与编排方法大抵是以天、地、人、事、物为序,每类下面再按经、史、子、集顺序编排。为了查检方便,还可参考钱亚新编的《太平御览索引》和聂崇岐主编的《太平御览引得》。

作品版本

南宋蜀刻残本:分藏于日本帝室图书寮、京都东福寺

南宋刻残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

明万历周堂活字本:欠善

清嘉庆鲍崇城刻本:欠善

嘉庆张海鹏刻本:较善,但印本极罕见。

日本文久(清咸丰时)喜多氏活字本:从南宋蜀刻本出,较善。

民国二十五(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日本藏南宋蜀刻本:配静嘉堂文库藏南宋刻本及喜多氏活字本,1960年中华书局又缩印,最便使用。

原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有《太平御览引得》,系篇目引得和人名引得,极便于读者查检资料。

标签: 太平御览

更多文章

  • 李煜被杀的原因 李煜最美的十首词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煜

    李煜(别称:南唐后主、李后主,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 “封桩库”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封桩库

    封桩库是宋代的库名,是指宋初收缴各割据势力所藏金帛至京师,另置库储存。传宋太祖曾拟以此库存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宋太宗先改名右藏库,太平兴国三年(978)又改内藏库。南宋孝宗时再置封桩库,分上下二库,收存各种杂税收入,以备急用。赵匡胤时代,“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

  • 《太平广记》原文及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简介《太平广记》是分类编的,按主题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例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查起来比较方便。从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故事,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

  • 袁绍麾下都有哪些谋士?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袁绍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很多人愿意追随他。袁绍麾下也是人才济济,比如有所谓的八大谋士:沮授、田丰、许攸、逢纪、审配、辛评、郭图、荀谌,但这些人却一直窝里斗,袁绍势力的覆灭,和内部不团结有很大的关系。郭图咬沮授沮授是资格是最老的、官职最高的,也是袁绍

  • 盘点汉朝六位以寡妇身份再嫁最终母仪天下的女人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朝

    在电视上面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听起来烈女、忠臣的气节令人敬佩,其实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还值得商榷。后半句跟我们今天的内容无关,就不讨论,前半句在我看来,是大大不妥的。现如今,因为夫妻感情不合而离婚的例子比比皆是,难道这些离婚了的男人就不能再娶了

  • 唐朝名将高仙芝的军事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高仙芝

    1、长途奔袭,分进合击的作战指导。玄宗时期的西域战场,长途奔袭是一大特点,以唐、吐蕃为首的各方都经常采用这一作战指导,而高仙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攻打小勃律、竭师,还是石国、突施、大食,其行军距离少则数百里,多则上千里。不仅如此,高仙芝的行军常常是隐蔽的,这样一来更能出其不意。而当接近目的地后

  • 日本德川幕府历代将军列表 德川幕府和天皇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日语:とくがわばくふ)又称江户幕府(えどばくふ)。1603年由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户(今东京)所建。简介德川家康建立幕府后,他建立起了幕府严密控制下的政治体制,经过德川秀忠、德川家光两代将军,幕府统治趋于稳定。江户时代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

  • 古代太子自称什么 太子能够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太子

    太子,是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为皇位继承人的子侄,周时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或称太子,或称世子,并无统一标准,秦朝国祚短,未立太子,汉代称皇太子, 金、元时,皇帝之庶子亦称太子,如金有四太子兀术,清代自康熙以后,实行秘密立储制度,没有册立太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所居称东宫,并拥有自己的、

  • 三国时期的曹魏宗室八虎骑指的是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

    三国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谋臣如云,猛将如雨。蜀汉有五虎上将,东吴有十二虎臣,曹魏有五子良将,袁绍手下有河北四庭柱等等。今天咱们来聊聊曹魏真正的核心将领宗室八虎骑!八虎骑,又称“八虎将”,是指三国时期曹操部下的八位宗亲中的名将,因为在史书《三国志》中同属一卷,又都是出类

  • “金错刀”具体是指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金错刀

    金错刀有三种解释,一种是汉朝王莽所铸的一种钱币,另外两种是书法的笔法和字体,前者为南唐后主李煜所创,后者曾在唐朝张彦远的著作《法书要录》上记录。文书记载:金错刀,写字、绘画的一种笔体。《宣和画谱·李煜》:“李氏能文善书画。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