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乌纱帽”称呼的历史由来 乌纱帽始于哪个朝代?

“乌纱帽”称呼的历史由来 乌纱帽始于哪个朝代?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80 更新时间:2023/12/28 14:54:31

唐诗里的乌纱帽

领得乌纱帽,

全胜白接篱。

山人不照镜,

稚子道相宜。

李白《答友人赠乌纱帽》

昔君乌纱帽,

赠我白头翁。

帽今在顶上,

君已归泉中。

物故犹堪用,

人亡不可逢。

岐山今夜月,

坟树正秋风。

白居易《感旧纱帽》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中,作为特殊政治文化标记的“冠冕之服”,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教化功能,历代统治者因此十分注重对冠冕服制的规定。《二十四史》的《舆服志》及其他史籍中均有各朝关于冠冕服饰的详尽描述,在民间则有更多多姿多彩的“乌纱帽”文化。“乌纱帽”,顾名思义,指用黑色的纱质材料做成的帽子,但在我们日常语境里,“乌纱帽”和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官了叫做“戴了乌纱帽”,革职的叫做“摘掉乌纱帽”,以至于《现代汉语词典》对“乌纱帽”词条的解释就是“古代文官的一种帽子”,其实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曹丽芳详细解析了乌纱帽从民间到官场、从传说到史料记载的过程,并指出现存于山东省博物馆的明鲁荒王九旒冕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一顶乌纱帽。

乌纱帽之来历

明代时才被确定为官帽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由黑纱做成的帽子,当时被称为“乌纱帽”,后来这种帽子在民间流行开来。乌纱帽在隋代初年曾一度受到朝野上下的青睐,风行一时。当时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但这样的冕服制度很快就被废弃了。到了唐朝,乌纱帽是民间一种比较普通的帽子。五代时期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乌纱帽》记载,“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诏曰:‘自今已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这说明,乌纱帽在唐朝仍然属于便服之列。

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皇帝对此大加称赞,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有时皇帝也会佩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不过,宋元时期,乌纱帽仍然是民间比较普通的便帽。只有到了明朝,乌纱帽才被确定为官帽。曹丽芳介绍说,《明史·舆服三》中有记载,“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 ”另外,已经取得功名而未授官的状元、进士等,也可以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就成为官员特有的标志性服饰了。但这种乌纱帽的形状已经不是此前民间常见的那种用一块纱巾裹在头上呈“V”字形的乌纱帽了,而是与唐宋时期的“幞头”相近,前有半圆的顶,后脑部位有后山突起,呈前低后高的台阶形,两旁有展角,以纱为外表而涂以黑漆,以便固定成型,可以自由方便地戴上或脱下。曹丽芳说:“尽管乌纱帽被指定作为官帽开始于明代,也结束于明代,因为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就废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官员的乌纱帽也换成了红缨帽,但它却在我们的语言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直到今天我们提到乌纱帽,还会将其与官员联系在一起。 ”

乌纱帽之记载

白居易常以其吟诗作赋

乌纱帽在中国很多朝代中都曾盛行,或者活跃于官场,或者受宠于民间。不过,因为古代官服的形制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一般会记载在史书里,但我们从《隋书》、新旧《唐书》、《宋史》直到《元史》,都查不到乌纱帽曾经作为官帽的记载,只有很多民间的典故和传说,而且数不胜数。

曹丽芳介绍,相传,乌纱帽的点子来自南朝王休仁。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就此诞生。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时,引发人们的好奇与讨论。由于乌纱帽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不少人仿制着戴。这个典故在《宋书·五行志一》中可以找到相关记录,“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 ”

很多文人墨客,也愿意以乌纱帽作为描写对象而吟诗作赋。曹丽芳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经常提到乌纱帽,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出它的作用。”白居易《感旧纱帽》一诗中写道,“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这说的是乌纱帽可以当作馈赠朋友的礼品。白居易《同诸客嘲雪中马上妓》一诗中还描写到一位“银篦稳篸乌罗帽,花襜宜乘叱拨驹”的歌妓,原来乌纱帽还可以戴在歌妓的头上。宋代诗人陆游《探梅》一诗中也写到过乌纱帽,“但判插破乌纱帽,莫记吹落黄金船。”元代钟嗣成有一首小曲《醉太平·落魄》,描写一位不得志的文人的衣着是“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做一个穷风月训导”。在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关于乌纱帽的描写。《水浒传》中圣手书生萧让的穿戴便是“乌纱帽,白罗襕”,《西游记》第八回附录:“小姐一见光蕊人材出众,知是新科状元,心内十分欢喜,就将绣球抛下,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 ”

乌纱帽之纪录

九旒冕堪称“史上最牛”

乌纱帽在明代时被规定为官帽,成了冕服的一部分。现存于山东省博物馆的明鲁荒王九旒冕是唯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实物,被称为史上最牛乌纱帽。所谓“旒冕”,指的是冕服上垂下“旒”,以“旒”的数量区分官员等级的高低。传说中有“皇帝造冕垂旒”的说法,虽然不能考证旒冕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但孔子说过“服周之冕”的话,可以证明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冕服制度。以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象征地位和权力指向的冕服制度,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更是强调要“复汉官之威仪”,冕服制度更加完善,在明朝统治的200多年中,始终保持着帝王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曹丽芳介绍说,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实物只有两件,一件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袁世凯复辟时所戴仿古的“皇帝冕”,另一件就是鲁荒王朱檀陵出土的这件九旒冕了。由于袁世凯的“皇帝冕”从未获得国人承认,所以货真价实的只有鲁荒王九旒冕,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同时也是能够彰显朱檀王室威仪的最有力的物证,所以特别珍贵。

这顶冕为藤篾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通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冕,是古代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和封王才能佩戴。据《明史》记载,明朝对冠冕有严格的礼制规定,皇帝冕前后各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鲁荒王的这个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这和鲁荒王朱檀亲王的身份是相呼应的。冕的顶部有“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上面涂着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是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寄寓着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的意思。九旒冕为黑色,黑色是明代帽子中的流行色,与其他朝代的帽子有明显区别。

在明代,除了竹、藤篾制成的官帽以外,还有不少官帽是用染成黑色的纱制作而成的,所以也称“乌纱帽”,亲王的冕冠无论从它的制作质量和象征意义来说,都无疑当得起“最牛乌纱帽”的称号。

鲁荒王聪慧又荒唐

鲁荒王是九旒冕的主人,名叫朱檀,是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母亲是郭宁妃。朱檀出生于洪武三年三月,五月,朱元璋便诏告天下,封才出生两个月的朱檀为鲁王。朱檀自幼聪慧过人,深受皇帝和后妃的喜爱。 15岁时就藩兖州,不久即升为兖州知府并扩赐其封地,管辖着四州二十三县,可谓拥有“庄田千顷”。朱檀本来谦恭下士,博学多识,琴棋书画无不精通。但他就藩不久,便沉溺女色,终日过着灯红酒绿的侈奢生活。还唯恐享受不尽人间欢乐,便笃信道教,一心一意地奢望长生不老之术,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还派遣官员到处寻访名医良药,迷信道士们所传的房中之术。结果适得其反,因为“饵金石药,毒发伤目”,18岁就双目失明,年仅19岁便命丧黄泉。朱元璋知道以后,非常恼怒,顿足拍案大叫:“荒唐,实在荒唐! ”经朝廷讨论,给了他个恶谥“荒王”。

标签: 乌纱帽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历史上名气低但贡献大的皇帝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皇帝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国历史上数百位皇帝中,为我们所熟知的无非十几二十位,其实际上,在那些我们比较陌生的帝王中,不乏一些能力出众、勤勉执政,且极有作为的帝王。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他们不为人所知罢了。简单介绍其中五位。汉宣帝刘询汉宣帝

  • 崇祯帝继位后都发生过哪些战争?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崇祯帝

    崇祯年间的明朝堪称内外交困,对外与后金征战不断,势力已经延伸到蒙古的后金甚至多次叩关而入;对内则是农民起义不断,尤以李自成、张献忠为最。而崇祯年间的战争,主要便是围绕后金和农民军展开的。皇太极继位之后,后金便开始向蒙古扩张,并最终于崇祯五年(1632年)攻陷归化城,林丹汗被迫逃至大草滩,其子额哲于

  • 炮烙之刑是谁发明的?炮烙之刑有多残酷?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炮烙之刑

    想必大家都知道苏妲己这个人,这个经典的历史人物形象,苏妲己在古代有着倾国倾城的容颜,因此妲己这一形象经常被写入小说和电视影剧中,我们才得以认识她。在封神榜中纣王迷恋上妲己的美色不能自拔,而导致商朝灭亡,有人说就是因为妲己所以才会导致商朝庞大的帝国走向灭亡的,苏妲己留下了千古的骂名。而在那个时候,妲己

  • 古代披风作用 将军身上为什么都穿戴披风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披风

    披风一开始都是为了抗寒挡风的。但也有其它的作用。比如说能让己方更容易辨别将领的位置,有利于战斗指挥。夜间作战还能更好的掩护主将(谁叫他的铠甲最鲜亮?)。紧急情况之下,还能当止血带用。但披风最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字帅!!!古代将军的披风有什么作用?一般来讲 骑兵部队都在平原地区作战,而世界上大部分平原

  • 溥仪的7个妹妹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溥仪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溥仪的7个妹妹非常感兴趣,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溥仪的7个妹妹都分别是什么结局呢?话说这些妹妹都嫁给谁了呢?对于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感兴趣的别错过了。1、大格格-爱新觉罗·韫媖爱新觉罗·韫媖到了嫁人的年纪,载沣就把她嫁给了末代皇后婉

  • 古代除了悬丝诊脉还有哪些看病方法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悬丝诊脉

    在我国的历史上,几千年来,医学官员使用瓷器、象牙、木头或玉石制成的娃娃来帮助古代妇女治病。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医学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古玉玩偶非常逼真,躺在口袋绣床上。在古代中国,女人看病不能直接见医生,因为男女授受不亲,所以有传说中的“悬丝诊脉”。明清时期,为了更准确地识别疾病,

  • 蜀汉后主刘禅的7个儿子和2个女儿结局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刘禅

    灭蜀之战的惨烈公元293年,曹魏发动灭蜀之战。此战有司马昭全权负责,前期钟会大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汉中,只是在剑阁之地,受到了姜维、张翼、董厥等人的阻拦。随着邓艾偷渡阴平,邓艾大军突降江油,江油太守出城投降,邓艾大军直逼成都。蜀汉政权组织了最后一次反抗,此战由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领军,史称“绵

  • 清朝历史上从未侍寝的皇后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皇后

    清朝共有27位皇后。今天趣历史小编介绍的这位20岁就成了皇太后,孤独生活了57年,从未侍寝过,她就是孝惠章皇后。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在顺治11年5月,她在孝庄的指示下进入进宫,被册封为了皇后。但是顺治皇帝不喜欢她,他甚至都不希望她来侍寝。后来,董鄂妃的的出现使她不再受到皇帝的注意

  • 关羽手下都有哪些优秀将领?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关羽

    大意失荆州,即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失去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在刘备进入益州,和刘璋展开大战的时候,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到了公元215年,刘备得到益州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

  • 唐朝杜审言担任过哪些官职?杜审言留下了哪些诗作?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杜审言

    “文章四友”指的是唐朝初期四位宫廷御用文人,分别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其中杜审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下面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01杜审言也许不是人尽皆知,但他的孙子杜甫一定无人不晓。杜甫曾骄傲地在诗中说“吾祖诗冠古”,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