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指南针的最初形制是什么样的?指南针的发展历史介绍

指南针的最初形制是什么样的?指南针的发展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521 更新时间:2024/1/24 12:37:05

指南针在大众的日常生活里有种重大的应用,众所周知指南针是中国人发明的,那么指南针的最初形制是什么样的呢?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磁石指极性与磁性指向器的最初形制

对于磁石吸铁性的认识和应用,传说,秦皇宫的磁石门可防止身带铁刃的刺客进入。文献中对磁石吸铁现象多有记述,如战国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和东汉充的《论衡》,这些作者都提到磁石吸铁现象,玳瑁和琥珀等物体能吸引某些轻小物体的现象。王充指出,这些现象是“感应”(一种超距作用的看法)的作用,但似乎并不知道电感应和磁感应的区别。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要发明指南针,就要研究磁石的指极性。

磁化技术和磁偏现象的记述

北宋时磁化技术取得了突破,这些技术加速了磁性指向器的普及,并且导致指向器形制新的演变。

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新型的磁性指向器“指南鱼”,同时还能看到,制作指南鱼的关键是铁的磁化。曾公亮的记述是:以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卷15)曾公亮实际上是利用地磁场对剪成鱼形的铁片进行磁化,这是历史上人类寻求新的磁化技术上的一个突破。但是,由于使用时要放在水面,铁片要尽量“薄”。这也是重要的提示。

指南鱼的磁性是很弱的,作为一种“天然的”缺陷,圆形的鱼首也使它的指向精度受到限制。虽然这种简易的磁化技术使指南鱼的制作容易了许多,但它的形状造成与勺形司南有类似的缺陷。

同样,具有实用性的磁化技术,与曾公亮同时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他写道:“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卷24)这种形制易流行、且简单,磁化效果也相当好,特别是,它对指向器形制的改进产生了另一个突破针状。用针指向,它的指向精度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司南就衍变成了指南针,而且这种指南针也更容易普及了。无疑,这是磁性指向器形制的最重要的改进。

由于指针指向精度得以提高,人们在使用指南针时很快就注意到,它所指的方向有时并非正南,这就是磁偏现象“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实际上,在写于庆历元年(1041)的《茔原总录》中,比沈括稍早些的杨维德已经记载了指南针和磁偏角的存在.他写道:“匡四正以无差,当取丙午针。于其正处,中而格之,取方直之正也。”(卷1)这里说的“针”就是磁针,而“丙午针”是指磁针在静止时,针指的方位是24个方位中丙位和午位的结合部,也就是南偏东约7。5°。这与沈括的“微偏东”是一致的,但杨维德的说法更早,描述也更精确些。

稍晚于沈括的寇宗夷在所著的《本草衍义》也提到:“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其法取新纩中独缕,以半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垂之,则针常指南。然常偏丙位。盖丙为大火,庚辛金受其制,故如是,物理相感尔。”(卷5)这段话讲到指南针的磁化,讲到磁偏现象的发现,还讲到指南针的架设问题,以及利用五行学说简要地解释磁针指向的原因。

在这里,寇宗夷所使用的是“水浮法”,这与沈括是有些不同的。这也说明,在这时人们还在探索形制,一直在进行着不同的尝试。早在晚唐时期成书的《管氏地理指蒙》,在这篇文献中我们可以读到:磁者母之道,针者铁之戕。母子之性,以是感,以是通;受戕之性,以是复,以是完。体轻而径,所指必端。应一气之所召⋯⋯。透过这段话,可以看到,它记述的磁偏角约为南偏东15°左右。这说明,关于地磁偏现象的发现可能早于宋代。在另一篇早期文献中提到地磁偏的是《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这部书的成书时间约在10世纪下半叶。

与沈括大致同时代的王假(福建堪舆学派的创立者)也提到过磁偏角。在王仅的一首诗中,他写道:“虚危之间针路明,南三张度上三乘”。这里的前一句所提到的显然是天体坐标的南北向,但通过观察地磁罗盘会发现,南方星宿“张”的范围是如此之广,以至于两个磁偏角及天体坐标的正南这3个“南方”方位均包含在其内。所以,他对磁偏角的涉及,具体数值还不能完全确定,但它的地磁偏现象的记载,说明了风水师是重视地磁偏现象的研究的。王仅是一位著名的堪舆家,他的主要著作写于10301050年间。

宋代曾三异在1189年写的《因话录》提到,在地球表面上一定有某个区域,在那里磁偏角为零。曾三异的观点很有见地,事实上也确实存在着零磁偏角线。即使如此,他也只是提出了一种有价值的猜测。16世纪,明代人迸一步发现了在不同的地点磁偏角的大小也不同的结论;18世纪,才出现关于磁偏角的大小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明确记载。

标签: 指南针

更多文章

  • 罗盘是什么?旱罗盘的发明者是中国人还是欧洲人?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罗盘

    还不知道:罗盘是什么?旱罗盘的发明者是中国人还是欧洲人?罗盘,又叫罗经仪,是用于风水探测的工具,理气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罗盘主要由位于盘中央的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圈组成,每一个圆圈都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宇宙大系统中某一个层次信息的理解。中国古人认为,人的气场受宇宙的气场控制,人与宇宙和谐就是吉,人与宇

  • 雕版印刷起源于哪个朝代?雕版印刷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雕版印刷

    想知道雕版印刷起源于哪个朝代?优缺点分别是什么吗?其实雕版印刷发明于唐朝,并且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

  • 火药在宋朝的军事应用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火药

    火药一开始只是炼丹的人使用的,后来在两宋时期因为经常打仗的缘故,火药作为武器发展很快。那么火药在宋朝的军事应用有哪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据《宋史·兵记》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火箭法,这种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

  •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是怎么传播世界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火药

    早在八、九世纪时,和医药、炼丹术的知识一起,硝也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他们仅知道用硝来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的。希腊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才知道火药。火药武

  • 清朝时期的阿哥是什么级别 清朝的阿哥有多大的权力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阿哥

    最近这些年宫廷剧很是火爆,其中又以清朝类型的最多,小鲜肉演员阿哥扮相更是让人津津乐道,但是影视剧毕竟是演戏,真正历史上的阿哥其实是另外一回事。阿哥这个词汇在满语里,本意是侄子的意思。后来满清入关建了国后,阿哥指的是“未受封的皇子”。所以阿哥起初是很普通的称谓,只是后来加入了

  • 清朝九子夺嫡是哪九个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九子夺嫡

    常言道:“可怜红颜多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自古以来,钱权色便是人们争相追逐的目标,而其中又以权势最为受人追捧,毕竟有了权势自然会有人为其奉上金钱与美貌。我国古代权势的巅峰便是一国之君、一朝天子,人人渴望坐上那个至高无上之位,可那九五之尊之位只有一个,人人明知那是一场命悬一

  • 清朝阿哥是怎么划分等级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阿哥

    从小我们就开始看清宫剧,其中皇帝的儿子都称为阿哥,所以从那时起我们就以为阿哥是个很牛的称谓,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带领大家走进大清,了解所谓的阿哥称谓。满语阿哥,原是对兄长子辈的称呼,其实就是大侄子的意思。只是后来应用到皇家宗室,用来对未受封皇子的称谓,等到皇子受封以后,就要用

  • 永和宫的布局是怎么样的?永和宫拥有过哪些主人?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永和宫

    还不知道永和宫的布局是怎么样的?曾经拥有过哪些主人?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生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其后乾隆帝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又有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的庄静皇贵妃、斑贵人、鑫常在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绪大婚后为瑾妃居所。前院永和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前院

  • 翊坤宫真的是年妃的居所吗?翊坤宫的主人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翊坤宫

    历史上翊坤宫真的是年妃的居所吗?翊坤宫的主人都有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简介翊坤宫位于永寿宫之北,储秀宫之南,长春宫之东。东西十二宫以东为尊,以靠近中轴线为尊,以靠近乾清宫为尊。翊解释为辅佐,皇后的寝宫为坤宁宫,翊坤即辅佐皇后管理六

  • 明朝四大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分别什么职能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东厂

    在以明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中,往往少不了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等部门的身影。久而久之,提到东厂人们便会想到武艺高强、心狠手辣的“公公”,而锦衣卫身穿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不过,上述的这些印象显然不够准确,那么,这些部门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子,有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