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曹植上奏的《上疏陈审举之义》中都提到了哪些?

曹植上奏的《上疏陈审举之义》中都提到了哪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198 更新时间:2024/2/3 3:22:38

曹植,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三国时期,曹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曹植给魏明帝曹叡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疏,即著名的《上疏陈审举之义》。

曹植写这份奏疏,是想要提醒曹叡多重用曹氏、夏侯氏等宗亲大臣,不要让大权被异姓臣子掌控,在奏疏中,曹植这样提醒曹叡:

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

这是以春秋时期的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的历史教训来提醒曹叡,大权被异姓掌控是非常危险的,是取祸之道。

曹植写这份奏疏,除了提醒魏明帝曹叡要小心异姓臣子外,最主要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复出,重新参与军政事务。

当时的政治背景是,曹魏的军政大权,确实在一点点地向异姓臣子一边倾斜,主要标志就是出现了一位异姓大将军司马懿

在曹植上奏疏的四年前,即曹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魏明帝曹叡命骠骑将军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这是自曹魏开创者曹操起兵以来,首次有非曹氏、夏侯氏的外姓大臣成为一线军事战略区的军事主官。

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时任大司马,曹二代领军人物之一的曹休去世。

同年,曹叡以前将军满宠代理都督扬州诸军事,负责对东吴的扬州战略区的军事防御重任(此前是曹休负责)。

两年后,即曹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另一位曹二代领军人物,时任大将军的曹真奉调入朝,升任大司马。

同年,曹叡升任司马懿为大将军、大都督,并授予假黄钺之权,让他在曹真入朝后,接替曹真负责的直面蜀汉的雍凉战略区的军事重任。

此时,曹魏直面蜀汉和东吴的三大军事战略区,已经出现了两位非曹氏、夏侯氏的异姓主官,还把大将军一职授予给了异姓。

另外,在曹植上奏疏的这一年,大司马曹真病死,司马懿成为曹魏政权中,军事职务最高的人。

当年,曹魏军中元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也战死了(有分析说是被司马懿阴死),司马懿在雍凉战略区中一手遮天。

在这种情况下,曹植急了,以他的政治才能当然看得出曹魏政权面临的危机。

当初,曹丕代汉时,答应了士族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把选官之权让出了一大部分给士族,作为士族支持曹丕建国的交换条件。

而曹丕用来保证曹魏皇权还能压制住士族的唯一手段就是,让军权还处于皇权掌控中。

但到了曹植上奏疏的太和五年时,连军权都开始脱离曹魏皇权的掌控,皇权式微,士族慢慢做大,久而久之,曹魏就不是曹魏了。

这一切的根源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曹氏、夏侯氏的人才断层,曹真、曹休死后,剩余的曹二代、曹三代中无拔尖的人才涌现。

其二是如曹植这样的宗亲,曾经跟魏文帝曹丕有过争储经历的,即使有才,曹丕和曹叡父子也不敢用,反而要严密防备。

比如,曹植上疏时,身经百战的曹一代中的代表人物曹洪都还活着(第二年跟曹植一起去世),但曹叡却不敢用,因为曹洪当初在曹丕和曹植争夺储位时,就是支持曹植的。

如此,在面临蜀汉和东吴的军事压力时,曹叡只能被迫使用异姓大臣来掌军,也因此,引来了曹植的长篇大论。

曹植希望曹叡能赶紧重视军权旁落的危机,希望曹叡能起用自己,能起用诸多快养成废物的曹氏、夏侯氏宗亲。

曹植也知道曹叡这个侄子不待见自己,但既然身为曹氏子孙,曹植不得不站出来提醒曹叡,并试图说服曹叡让自己参与军政事务。

但曹植做出的努力毫无用处,曹叡肯定不可能起用曹植及亲近曹植的宗亲,哪怕权力慢慢向士族倾斜也在所不惜。

至于其余的曹氏、夏侯氏宗亲,明知道他们没有才干,也不敢拿一线战略区去给他们练手,万一打点大败仗,皇权会衰落得更快,这是个死结。

于是,曹植洋洋洒洒写的《上疏陈审举之义》,除了记载进史书给后人感叹,在曹叡心中毫无波澜。

或许,曹叡还要担心曹植是不是想出来争权,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在曹植上疏之后,曹植就又给曹植换封地了。

并且,《三国志·曹植传》中还记载:“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

在曹叡心中,曹植出山比异姓掌军权还可怕。

曹植提醒曹叡重视宗亲,远离异姓大臣的这份奏疏,也是曹植在政治上最后的挣扎了,第二年,即曹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去世。

曹植写下《上疏陈审举之义》的十八年后,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事变”,一举篡夺了曹魏的所有权力,曹魏进入司马氏掌权时代。

标签: 曹植

更多文章

  • 唐朝开国功臣榜单上都有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

    唐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大唐秦王李世民悍然发动“玄武门事变”,由此改变了他和长兄李建成的人生。事变后,李世民先取代了李建成的皇太子之位,随后又成为大唐王朝的皇帝,是后世敬仰的“唐太宗”,而失败者李建成却只能被称呼为“隐太子&rdqu

  • 在古代有“一字并肩王”爵位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一字并肩王

    在影视剧《薛仁贵》中,薛仁贵因平定边疆高句丽,而被封为了“一字并肩王”,享尽富贵荣华,甚至可与皇帝比肩。我们都知道有,一字封号的王爷,也有两个字封号的,那这“一字并肩王”,到底是多大的官,才能够跟帝王相匹敌?历朝历代爵位的演变历史记载资料当中,都未曾

  • 秦末十八路诸侯分别说的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侯

    前206年,项羽自行分封天下,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yì]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巿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

  • 古代成亲为什么大多选择在傍晚举办仪式?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亲

    古人成亲为什么大多选择在傍晚举办仪式?这是因为根据《白虎通》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意思就是说在黄昏时昼夜交替,阴阳相合之刻,男子属阳,女子属阴。男女结合正暗合了阴阳交替之义,如此则无违于天时,是结婚的最佳时间。从结婚的“婚”字我们也可

  • 古代婚服是如何演变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婚服

    周制婚服爵弁玄端纯衣纁袡婚礼古称“昏礼”,由举行于黄昏而来,“婚”字乃后所造。透过《仪礼》士昏礼篇等文献的记载,一个属于士阶层的昏礼可见一斑,基调庄严肃穆而全无今日的喜庆、热烈和喧闹。新妇戴着与真发混同梳编的装饰假发。婚服形制与男子同,惟服色有别,上

  • “结发”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结发”有哪些美好的寓意?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结发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

  • 古代结婚的“三书六礼”分别指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三书六礼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

  • 古代为什么出现一妻多夫制?一妻多夫制又是怎么消亡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一妻多夫制

    不论是赋税繁重,难以生活;还是受人欺压,走投无路,但拿着自己的妻子抵押给别人换钱糊口,终归是令人不耻的行为,但在古代,尽管朝廷也曾颁布法律禁止,但典妻依然蔓延开来,竟然成风。然而,这种买来卖去的典妻现象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古代一夫多妻制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电影《茶马古道》中有这样的情节:一个赶马

  • 从哪个朝代开始女子的婚姻开始变得不自由了?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婚姻

    很多人印象里,古代女子出嫁要听从父母的安排,结婚之前甚至连丈夫都没见过,结婚之后又必须一切听从丈夫的,但其实并非如此,那么从哪个朝代开始,女子的婚姻开始变得不自由了?汉朝大将军卫青娶的平阳公主嫁了两次人不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和被称赞,汉武帝的生母王娡先是嫁于金王孙,生有一女之后

  • 和珅一共有多少妻妾?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和珅

    和珅,清朝中期权臣、商人。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年间,大贪官和珅以其贪得无厌的本性,在短短的20年间,通过贪污受贿,巧取豪夺,敲诈勒索等手段,聚敛了惊人的财富,号称中国历史“第一贪”。嘉庆四年,和珅被定20条大罪,收监下狱,同时籍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