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唐朝历任定难节度使人员名单 定难节度使管辖区域

唐朝历任定难节度使人员名单 定难节度使管辖区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113 更新时间:2024/1/20 6:23:08

定难节度使,又称定难军节度使、夏绥(银)节度使,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此割据,是西夏王朝的前身。

历任节度使

韩潭(787-798年)

韩全义(798-805年)

杨惠琳(805-806年)

李演(805-806年,未任)

李愿(806-811年)

张煦(811-813年)

田缙(田进)(813-819年)

李听(819-820年)

李祐(820-824年)

傅良弼(824-828年)

李寰(828-830年)

董重质(830-832年)

李昌言(832-836年)

刘源(836-838年)

李愕(844年)遥领

米暨(844-846年)

李业(847-849年)

崔某,常侍(849-851年)

李福(851年-854年)

郑助(854-857年)

田在宾(857年-859年或862年)

楚国夫人婿(862年)

李宴元(865-869年)

胡某(咸通年间)

李玄礼(乾符年间)

诸葛爽(880-881年)

拓跋思恭(881-886年,赐姓李)

李思谏(886-895年)

李成庆(896-900年)

李思谏第二次接任(?-908年)

李彝昌(908-909年)

李仁福(909-933年)

李彝超(933-935年)

李彝殷(935-967年)

李光睿(967-978年)

李继筠(978-980年)

李继捧(980-982年)

《旧唐书·文宗纪》载开成三年(838年)十月右金吾卫将军高霞寓被任为“夏、绥、银、宥节度使”,但当时高霞寓已去世12年,不取。

1.定难节度使成立

定难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只是由拓跋思恭在夏绥节度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夏绥节度使辖地大致与后来陕甘宁边区差不多,主要有:夏州,今陕西靖边北,为节度使驻地;新宥州,今取陕西与内蒙交界地区;银州,今陕西榆林;绥州,今陕西绥德;静州,今陕西绥德。其中夏、绥为本地区核心,因此称夏绥节度使。

定难节度使成立

党项人拓拔思恭是第十三任夏绥节度使。拓拔思恭本为为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北)偏将,咸通末年据宥州(治今内蒙古鄂托克旗),自称刺史。黄巢入长安,拓跋思恭与鄜州(治今陕西富县)李孝昌同誓讨贼,唐僖宗以他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事。抵达王桥,被黄巢击败。

拓跋思恭率败兵返回夏州,于后大肆招兵,然后上表避难于成都的唐僖宗,请再讨贼。唐僖宗饥不择食,只要有人卖身,他统统都要。十二月,诏赐夏州号为定难军,这也是定难军名称的由来。

黄巢被平后,拓跋思恭兼太子太傅,封夏国公,赐姓李,拜夏州节度使。

2.定难军于乱世趁机发展

唐末李煴之乱,僖宗诏命思恭出兵,还没发兵,李思恭卒。乾宁二年(895年),以其弟李思谏为定难节度使、思孝、思敬为保大节度。像唐朝其他区的节度使一样,拓拔李氏家族逐渐掌了夏绥地区,除了嫡系子孙承袭节度使一职,而其家族其他成员则世控制下辖各州,因此成为唐末五代时期一股割据势力。

定难节度使一职:

拓拔思恭(李思恭)李思谏李彝昌李仁福李彝超李彝殷李光睿李继筠李继捧(赵保忠)

银州防御使一职:

拓拔思忠(李思忠)李仁颜李彝兴李光俨李继迁(赵保吉,西夏太祖)

唐朝灭亡后,李氏一家族并没有象其他割据势力称王称帝,仍然表示奉中原的五个朝代为正朔,为他们的一个地方长官,不过只是名义上先后依附于梁、唐、晋、汉、周及北汉王朝,受其封号,朝贡不觉,实际上已保持相对独立,他还利用一切时机,不断增强实力,参与抗衡。

五朝抗衡

3.定难军正式独立,改头换面换新朝

宋代建立后,执行崇文抑武政策,掌控军权的武将通常都受到压制,象定难军李氏家族已事实独立的节度使更是不能容忍。但宋一直没有动手,一是定难军历任节度使一直表现比较乖和顺服,让宋朝找不到借口和理由,其次是宋有更紧要的事情要做,暂时腾不出手来收拾定难军,还有定难军相比其他割据势力要弱小。

收拾完北汉,这时宋朝开拾想解决定难军,当时节度使李继筠去世,其弟李继捧继任。李继捧认为自己年青资浅不足以服众,因此借到东京汴梁述职之机向宋朝表示原意缴纳所辖之地。宋朝大喜,接受了李继捧的奏请。

李继捧的行为,引起定难军内部的不满。其中就有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李继迁家世袭银州防御使,他的出生地后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李继迁寨,后来明代的李自成也是出生在这个地方。

李继迁闻知李继捧献土之后,与弟李继冲、亲信张浦等人组织和带领党项族各部叛宋,四处功略州县,一时宋朝西北大乱。这时宋太宗重新任命李继捧为定难节度使,让他去平叛。这次李继捧到任后消极平叛,暗中与李继迁联络支持李继迁。

李元昊

李继迁经过数年征战,占领了宋在西北的甘陇大部分地区,仅剩下河西归义军孤悬。不过到了宋仁宗时期,李元昊攻取了归义军,第八任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向西夏投降,这样宋在西北甘陇地区所有州县全部为西夏攻取。

辖境

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北),首府

新宥州(治今内蒙古南边缘与陕北交界处)

银州(治今陕西榆林)

绥州(治今陕西绥德)

静州(治今陕西米脂)

标签: 定难节度使

更多文章

  • 官渡之战中曹操阵营中谁的功劳最大?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官渡之战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围。”三国志袁绍派遣大将颜良进攻东郡,包围刘延于白马,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救援白马,关羽在白马之战的精彩表现,让他得以名扬天下(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虚

  • 筷子是谁发明的?筷子诞生于何时?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筷子

    筷子古称“箸”,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餐具,只要两根小棍就能吃到不管多么复杂的食物。纵观世界,餐具从繁到简,既有刀叉,也有手抓,但只有中国人使用的筷子是最富有包容性,最难学会的餐具。为什么筷子会成为中国人的餐具?它起源于何时?主要作用又是什么呢?在考古界,能够见到年代最久远的筷子

  • “虎贲军”出现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虎贲军

    “虎贲”一词最早起源于《周礼》一书。说:“夏朝设‘虎贲氏一职,专门负责执掌如老虎般勇猛的将士800人。皇帝外出打仗,虎贲军就和军队一起出征;皇帝住在外面,虎贲军就负责守卫。”可惜,虎贲军前身的历史鲜为人所知,后人每每提起中国军队,皆以唐宋

  • 日本元禄文化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禄文化

    元禄文化(日文:げんろくぶんか)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元禄时代(1688年 - 1707年),主要以京都大坂(大阪)等上方为中心发展的文化。特色是庶民色彩浓厚,但是,推进元禄文化的未必都是町人出身,也有许多是武士阶级出身者。从上方开始发生的朱子学、自然科学、古典研究非常发达。尾形光琳等发展的琳

  •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起源介绍 山水画名家作品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其才的山水画起源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

  • 韩熙载夜宴图故事背景 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熙载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作品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

  • 武举制度由谁开创 武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武举

    武举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设“武举”,选拔有武艺的人。简介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

  • 唐诗三百首内容介绍 唐诗繁荣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诗

    唐诗,指创作于唐代的诗,也可以引申为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上承魏晋南朝诗,下开宋诗。唐诗简介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唐诗三百首》读物形式风格唐诗的形

  • 汉宣帝一生有过几任皇后?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宣帝

    说到汉宣帝的“故剑情深”,我们想到的可能就是许平君。但其实汉宣帝“故剑情深”的还有一个人。而且这个人还不像许平君那样红颜薄命,此后她变得位高权重,影响两朝。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汉宣帝的后宫中,名气最大的就是许平君和霍成君。这两个后妃,因为皇后位置的问

  • 唐律疏议原文 唐律疏议的内容及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又称《律疏》,是指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编定的律文。颁行《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长孙无忌、李勣等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