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谁

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163 更新时间:2024/2/7 1:08:30

封禅泰山堪称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最高荣誉,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意思是从来没有哪个皇帝已经见到了“符瑞”却不前往泰山封禅的。

但是,秦始皇之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只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这七位皇帝。为何宋真宗之后的皇帝不再举行封禅大典了?难道宋真宗之后一千年间就没有出现够资格封禅泰山的皇帝了吗?

封禅的条件

《史记·封禅书》中提到了帝王封禅泰山的两个条件:第一、这位帝王必须是受命之君(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第二、该帝王在位期间应该有符瑞出现,二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会被认为没有资格封禅。从秦始皇及之后皇帝的政治功绩来看,后世又给帝王封禅增加了第三个条件,即天下统一。

从前两个封禅的条件来看,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皇帝都是由资格封禅的既然当了皇帝,肯定就是受命于天的“天子”啊;天子如果想封禅,全国各地自然就会献出各种符瑞。但是第三个条件就比较难满足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屈指可数,其中还有隋朝等朝代从来没有举行过封禅大典。

宋真宗有资格吗

按照之前的三个条件,宋真宗是当然没有举行封禅的资格的他在位期间宋朝算不上是大一统王朝啊,毕竟燕云十六州尚在契丹人手中,并且宋朝长期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压,也不算是武力强盛的朝代。宋真宗的父亲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也的确曾经有过封禅泰山的打算,甚至连诏书都已经下达了,结果却又迫于压力而放弃封禅。那么宋真宗的历史功绩比宋太宗还要高吗当然不是,宋太宗最起码还收复了吴越、漳泉,并且出兵消灭了北汉,还曾经亲征契丹(虽然失败了),而且太宗武功虽然不行,但他的文治在宋朝来说可是数一数二的。

宋真宗在位期间最大的功劳应该就是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个盟约对整个宋朝历史来说都至关重要它维护了宋、辽两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除此之外,宋真宗能让我们想起的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两句名言了。

一国君臣如病狂

那么宋真宗哪里来的底气封禅泰山呢?中国有句成语叫“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意思就是如果皇帝有某种爱好或者需求,就不断地会有善于谄媚的臣下“殚精竭虑”地给皇帝满足。而宋真宗的封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促成的,“澶渊之盟”中虽然约定了宋朝每年给辽国银、绢二十万两匹,但是宋朝自认为是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毕竟没有像宋太宗一样大败而回,毫无脸面嘛。随后,对皇帝功绩的恭维成了大臣们的“标配”。第一次出现祥瑞是在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封,号称天书。”意思就是那天不知是谁用一块黄布,蒙住了真宗的双眼也蒙住了天,真宗认为这是天降福瑞了,还专门编造了一个故事,说他前几天晚上梦见有神仙预先告诉他要在正月初三降三篇《大中祥符》给他,真宗于是为这件事而改元“大中祥符”。改元一事可了不得啊,这表明了皇帝想继续要符瑞啊,于是大臣们一级一级向下传达命令:“安排”。此后“三月甲戌,兖州父老千二百人诣阙请封禅;丁卯,兖州并诸路进士等八百四十人诣阙请封禅;壬午,文武官、将校、蛮夷、耆寿、僧道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余人诣阙请封禅”但是真宗都婉言谢绝了,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啊,但是后来祥瑞都成灾了,似乎真宗在不封禅,老天爷就要开始求他了。于是“夏四月甲午,诏以十月有事于泰山”。

封泰山之后还没完,谄媚的官员以及老百姓们乐此不疲,他们又制造出更多的祥瑞,请求祀汾水,又建造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太极观等等。到了真宗晚年,太祖、太宗积累的财富已经被挥霍殆尽了(内之蓄藏,稍已空尽),所以,脱脱在《宋史·真宗纪》中说:“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正是因为宋真宗的封禅行为,将原本崇高的封禅之事贬低得一文不值,后世有作为的皇帝便不屑于封禅了。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后改封禅泰山为“祭祀”泰山,算是耻于与宋真宗为伍,而明朝及清朝的后世皇帝,就再也没有举办过封禅泰山大典了。

标签: 封禅

更多文章

  • 北齐后主高纬皇后列表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高纬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国家,名号北齐。北齐的末代君主高纬,9岁登基,一生没做什么名垂青史的大事,反倒在荒淫无道上,臭名远扬。高纬9岁登基,在位12年,一共有四位皇后。高纬的第一任皇后,人称斛律皇后。本是北齐丞相的女儿,是高纬的父皇高湛为政治给高纬选择的太子妃。在高纬登基后,册封斛律太子妃为皇后。因为高纬

  • 赵光义的庙号是什么?赵光义与宋皇后之间的关系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光义

    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因为避讳皇帝哥哥的名讳,所以更名赵光义。赵光义,史称宋太宗。太宗这个庙号,是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往往在历史上,开国皇帝成为太祖或者是高祖,而第二任皇帝多数称自己为太宗。而太宗这个庙号,多数代表着明君。明太宗刘恒,开创了大汉的文景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万邦来朝,一代

  • 雒城大战时活捉张任的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张任

    刘备入川,带领大将黄忠和魏延,准备夺取成都,结果,在雒城受阻,遇到大麻烦,军师庞统在落凤坡被刘璋大将张任射死,刘备无奈,只得搬请诸葛亮入川相助。诸葛亮接到消息,留下关羽镇守荆州,率赵云和张飞分兵入川,在雒城大战张任。张任非常厉害,颇有智谋,后来,诸葛亮设计,用伏兵活捉了张任。当时,刘备手下集结了好

  • 帝姬:北宋徽宗时皇女的封号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帝姬

    北宋徽宗时,曾改“公主”为“帝姬”。政和三年(1113年)因蔡京建议,宋廷仿照周代的“王姬”称号,宣布一律称“公主”为“帝姬”。这一制度维持了十多年,直到南宋初才恢复旧制,仍称帝

  • 农业革命历史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外文名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发生时代,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10000年前,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简介新石器时代,即大约10000年前,从采集野生小麦发展为有意识的栽种,逐步到半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 “君权神授”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君权神授

    君权神授说封建君主制度政治理论,一般指君权神授,古代以宗教来主导政治时期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种做法。别名王权神授,最早记载在《尚书·召诰》。简介君权神授说,或作天授君权说,它是古代以宗教来主导政治时期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种做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于凡间管治世

  • 明朝淮西二十四将结局 淮西二十四将排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

    淮西二十四将,又称明初淮西二十四将,是1354年正月初一,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带在身边的二十四人,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赫赫战功。简介淮西二十四将背景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揭竿起义,号称红巾军,推韩山童为明王,各地反元势力纷纷响应。第二年朱元璋接收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参加红巾军起

  • 古代攻占城池一般用什么方法?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一种非常残酷的战争形式,放在古代也是数一数二的艰难。这种形式就是攻城战。当然,所谓的残酷仅针对进攻方。兵法云:“倍则攻之,十则围之”。虽然人数众多,但由于城墙的原因并不能将大军完全展开。这种战争如果进攻方想取得胜利,只能对城墙一次又一次发起冲锋。虽然仰攻当然

  • “戒体文”出现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戒体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家族观念非常强的民族,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家和国的概念已非常笼统,家齐则国治。家在古代人们的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人们的恋家之情是多方面的。家族观念秦国商鞅变法使得传统的宗法血缘关系遭到削弱。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宗族及宗法血缘关系得到了强化。早在西汉前期,孝惠帝与吕后就

  • 元朝“色目人”民族构成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色目人

    色目人是元朝对来自中西亚、西亚洲、和欧洲的各民族的统称,也是元代人民的四种位阶之一。色目人历史记载元朝对除蒙古以外的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概称。“色目”一词源于前代,意为“各色名目”(考《唐律疏义》有“先知夫身老幼、疾残、养庶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