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讼师”的历史由来 讼师的权力多大?

古代“讼师”的历史由来 讼师的权力多大?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875 更新时间:2024/1/25 16:28:54

由于单一集权式的政治结构及政治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上统治集团推行“无讼”的思想,讼师一直处于被官方所拒绝打压的尴尬境地。

一、讼师的社会定位

1、讼师的主要活动

“茶食人”是代对讼师的另外一种称谓。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私有制深化。事实上,宋廷对诉讼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前一时期相比略有放松。例如,宋代允许民间开办私人书店,在法律上赋书店以适当的地位。书店不仅是验证政府需要证明的“干照”、“固定帖”等合同件真伪的地方,还可以代政府写投诉。书店对书店也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在民间流传的当事人秘籍中,有对当事人诉讼技巧的经验性质的记载。所谓秘本,即未获公开流行的文本,只能在民间秘密流传。官方所想要要达到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民众要安分守己,不争事端,服从法律,民众不为争端怒目相对,擅兴事端。诉讼之事应尽可能减少。这种模式背后的驱动力量是强大集中的皇权不能容忍面对它的质疑与挑衅。这与古代官方一直提倡的息讼意识内在一致。 “父母官”不仅管理行政、司法诸事,更享有合法行使暴力的单权力,民众除了被动接受,别无他法。

2、讼师的地位

讼师或凭借自身的涉案经验、或是通过秘密流传的讼师秘本及日用类书为民众帮忙书写书状、提供法律技巧与意见,手法多样。在官方记载中,讼师所进行的活动被冠以“调词架讼”、“歪曲事实”、“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等等。历史上的讼师或许并不像记载中这样一副阴险刻薄、惟利是图的小人嘴脸,官方一直也未正式承认讼师的正当法律地位,让这份业务可以存在于阳光之下,让讼师可以正式出现

于公堂之上以自己的知识参与诉讼活动中来。相反的,讼师在历代都是被打压的对象,即使是在清朝,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这类私人从事法律的讼师被鄙弃地称作“讼棍”。法律在中国古代的作用和性质以及政权架构的模式,使得讼师的存在必要却尴尬。讼师在历代都是被官方所打压的对象,其地位不被官方所认可,活动范围受限制。《唐律疏议》中禁止为人擅作辞碟,违者处刑。

讼师较为活跃的宋代,官方虽然允许代写书状的书铺存在,但法律中依旧没有改变对讼师活动的严格限制。清代为了杜绝讼师的活动,官方设立代书机构。讼师处于被官方拒绝的尴尬境地,只能在民间进行私人性质的活动,在诉讼结构中也没有讼师的一席之地。讼师与权力结构中处于正当地位的士大夫相比,并不具有可以与其平等对话的权利。以士大夫为代表的精英阶层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很难对讼师给以正面评价。讼师从未能够从官方压制的阴暗处走出来面向阳光,在公堂之上有一席之地。他们在官方精英的记载中多是以负面形象出现,是干扰官府行政活动的不安定因素。

二、讼师的社会效果

1、沟通民众与官府

法律作为文化内容中的一种,在中国传统社会由精英所制定、解释、使用。代表着精英文化的官僚以正统自居,傲然立于受统治民众的对立面,手握由自己团体内部所解释的纲伦理和法律作为治理的工具,以刑罚作为社会关系的修正利器。无论是哪个朝代,改头换面之后,统治者首先做的便是制定自己的法律,即便是如清朝律典大幅摘自明朝法律,统治者也乐此不疲。这当中包含着新的政权需要向民

众宣告其统治的正当性,进而是行使制裁的合法性。法律在传统中国语境下,代表着消极的意义和否定性评价,是拥有集中、单一政治权威的统治者治理民众的工具,无关权利。民众作为工具的法律所指向的对向,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更况,传统中国社会农业人口占据大多数,法律知识对于他们并不是随手可得的文字资料。熟人社会的所有纠纷并不能全部以民间调处进行解决,一旦诉诸官府,面见威严的朝堂,未发声已心怯。再加上不知晓法律,更增惶恐。若是再落个“好讼”之名,被罚几十大板并非不可能。官方单向向民众施行法律是官府代国家行使国家职能的体现,此过程当中,官府与民众必然处于对立的两面。不知晓法律的民众在这样强势的法律权威之下,需要懂得法律、有知识的讼师的帮助。

2、讼师存在的缘由

而从可翻阅的古代法律典籍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法律以刑律居多,大部分如今被纳入民事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在中国古代却会被施以刑罚。法律在中国古代是自上而下实施否定性制裁的这样一类规定,几乎所涉及到的都是义务性条款。法律在此更是皇权实施统治的制裁性工具,对于单一、集中的皇权统治所指向的对象即大部分不熟悉国家法律的乡民而言,法律施加的是束缚与不利,而非权利

与自由。形式化要求也使民间了解法律知识的人的存在成为必要。明清时期,民众去官府表达诉讼请求需要格式性的书面文书。大部分不识文字的乡民自己去书写足以打动法官的状词给诉讼增添了困难。民众面对法律的否定性评价,对家国的情怀盖过对自身安危的关切的人毕竟是少数人,也正是不寻常的少数人的壮举才被多数人寻常的认知所感到不寻常和伟大,否则人人皆可为英雄。对自身安危的关切在并非可耻,这是讼师一直得以存在的客观需要。

三、官方对讼师的压制目的

1、“无讼”的意识

从《唐律疏议》到《大明律》再到《大清律例》,法律对讼师这样一类人的活动的都持否定性态度。且官方从未认可讼师的正式存在,并且对讼师的活动进行严格限制,以期确保其统治下的民众安分守己,不形成对权威有质疑的声音。在实践中,司法官员为了打击他们眼中的“讼棍”,减少本地诉讼,将讼师抓来官府,严刑拷打,使其就范。如清吏辉祖为惩治其治内的健讼之风,抓来两三个名气较大、业务量较多的讼师。在对讼师包揽的案件进行重审之时,于公堂之上将讼师捆绑于堂柱,一件件核实讼师有无歪曲事实之举。传统中国法律文化推行“无讼”的思想。古代官方不赋予教民诉讼的这样一类

人的正式地位,一般认为与官方推行的意识形态有关,这便是中国古代的“无讼”文化。

2、对权威的挑战

讼师的活动是对权威的挑战。单一集权治下的古代中国,“法自君出”,君主享有最高权力。法律、政令的制定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与表达,执行法律、代替君主治理社会的官僚组织仰承皇帝鼻息。官僚体系为自上而下垂直领导,民众位于统治的对立面。统治者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官僚集团虽参与其中,但并不能分享权力。权力的单向性和垄断性使得除皇帝和官僚群体的统治所指向的百姓是被动的指向对象,而不是分享者,更不是实施者。

讼师代人书写词状,巧舌如簧,被认为是引导淳朴的乡民变得顽劣;讼师给当事人提供诉讼技巧,同样被认为是妨碍司法。地方官掌管地方一切事务,当地所发生的案件自然由“父母官”操持权柄,作为法律所适用、针对的百姓,做反抗状反而落得不安分的骂名。传统中国的政治环境没有为权力的享有者设置对立面,集中单一的政治体制与法律体制很难包容对它质疑的声音。统治者一方面教导民众“无讼”的意识,在舆论上对诉讼活动进行谴责;一方面在限制民间的诉讼活动,希望民众安分守己,形成稳定的秩序。

结语

讼师未能在中国古代获得一席之地,与行政官僚体制的构建有莫大关联。清末法制改革遭受巨大阻力,在强大的历史惯性中艰难行进。行政权过大依旧在今天留有历史的印迹。律师制度始终是西方法制的舶来品,它能在契约社会有效运转并发挥巨大的社会作用,而不是被讥之为死磕律师。

标签: 讼师

更多文章

  • 刘璋麾下的都有哪些能人谋士?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璋

    刘璋的智囊团可以直接和曹操集团能人谋士PK,今天小编就和大家盘点一下刘璋麾下的那些能人谋士。TOP 10秦宓秦宓,字子敕。三国蜀汉时谋臣,善于与人辩论。早期在刘璋手下办事,后来投降刘备。刘备攻打吴国前,秦宓劝阻,刘备非常生气,失去理智想杀了秦宓。由于诸葛亮及时求情,才能保住性命,仅被关进监狱,后来

  • 古代“合纵”和“连横”的具体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合纵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合纵之所以为纵,因为地图上看,合纵的经常成员国包括从北到南的赵、魏、韩、楚。而连横所以为横,则因为它的成员国通常为东西两端的秦和齐。但这格局并不是绝对的,下面会提到。合纵和连横都是地缘政治构造联盟关系的一种体现。请看图战国七雄中,赵魏韩三国是三家分晋事件的

  • 古代“三老”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老

    三老名词解释:三老,乡官名。战国时秦、齐、魏国闾里及县均设,掌乡里教化。西汉初,乡、县皆置。汉王二年(前205),诏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后郡国亦置。三老可免除徭役,就地方政事向县令、丞、尉提出各种建议。东汉明帝时,以年老大臣为之,以示孝悌天

  • 古代皇贵妃和贵妃的区别比较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皇贵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的正配称为皇后,而就嫔妃,即妃嫔,则是指君主的妾室。在后宫之中,皇后的地位,自然是无人可以撼动的。而在皇后之下,贵妃也是地位较高的嫔妃。比如在《琅琊榜》中,越贵妃仰仗于皇帝的宠信,得以和言皇后分庭抗礼,甚至在一开始隐隐占据上风。除了贵妃,在不少明朝和清朝的影视剧中,我们还看到

  • 关羽张飞诸葛亮三人分别都是什么爵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关羽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五等爵,爵位名,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出自《周书·武帝纪上》。《周书·武帝纪上》中记载:“初令世袭州、郡、县者改为五等爵,州封伯,郡封子、县封男。&rdqu

  • “夫子”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夫子

    孔子的学生都称孔子为“夫子”,后人也常以孔夫子相称,“夫子”是什么意思呢?清代学者汪中解释说:“古者公卿大夫皆称子,称子而不成词,则曰夫子。夫者,人所指名也。以夫陪子,所谓取足以成词尔。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曰夫子。后人沿袭以为师长

  • 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历史由来 稷下学宫一共有几位祭酒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稷下学宫

    “祭酒”是什么意思?如果光看“祭酒”,首先,人们的第一感觉是跟祭祀有关吧。然后想当然的以为“祭酒”便是祭祀中的一种跟酒有关的祭祀活动。齐国的稷下学宫“祭酒”,可不是这个意思呢。稷下学宫是一处齐国君主在国都

  • 盘点中国历史上屠夫出身的历史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种职业,叫做屠夫。他们浑身是力气,他们不怕见血,他们一旦上了战场,就会有万夫不当之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这些屠夫出身的大将吧!1.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屠夫出身,用鱼肠剑刺杀吴王僚。2.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屠夫,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刺杀韩相侠累

  • 三国时期在蜀汉担任车骑将军官职的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车骑将军

    东汉时期,武将的官职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其中,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九卿下。到了三国时期,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依然是魏蜀吴三国的顶级武将官职。就蜀汉来说,刘备建立蜀汉时,因为关羽已经

  • 唐武宗李炎妻子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本名李瀍,总的来说,他是晚唐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可是当初他根本是没有当皇帝的可能。因为他的父亲唐穆宗继位时就很年轻,而且穆宗驾崩后,他的两个哥哥唐敬宗和唐文宗先后成为皇帝。此时的李炎,被封为颍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王爷。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女人,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