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的布币是如何制作的?布币又是如何在市场上流通的?

古代的布币是如何制作的?布币又是如何在市场上流通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849 更新时间:2024/1/25 16:29:16

布币,由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古代曾用于纺织的植物茎皮纤维品种多样,其中以大麻、苎麻、葛的历史最悠久,最为普遍。《小尔雅·广服》“麻、苎、葛曰布。布,通名也。”周代以来的葛麻织物都称为布。

一、古代布、帛的制作

在棉花大规模种植之前,民众日常衣料主要是葛麻类植物类纤维制作的布。葛多生长在丘陵地带,葛为原料的织品在早期使用比较普遍,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由于生长慢,产量低,加工费时,穿着生硬,且不能长久保存,在纺织性能和经济价值方面均不如大麻和苎麻,所以慢慢被淘汰,在汉代时候就已经边缘化了。大麻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纤维质虽坚韧,但粗硬、弹性差,不易上色,只能用来纺粗布。“因为大麻的种植、加工比葛藤简便得多,产量也大,商周及其后的很长时间,大麻纤维是需求量最多的纺织纤维。”

苎麻主要分布在南方各地和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纤维坚韧平滑,拉力、耐热、散热和上染牢度都比较出色。苎麻织品已非常精致,有的甚至可比拟丝绸。“商周至秦汉期间,苎麻的种植使用虽不如大麻广泛……但是当时最主要的植物纺织原料之一。”葛麻作为纺织原料,首先要制取纤维。古代分离、提取葛麻植物茎皮纤维的方法有直接剥取、沤渍、煮练、灰冶。这几种方法不是并列共存,大致是发展演进关系。长时间段内主要依靠沤麻煮葛来实现植物茎皮纤维的制取。

沤麻煮葛之后,一般粘连成片,所以要用手指或尖锐物劈分,然后绩麻纺纱。将麻纤维接续成纱,在先秦时期有首尾捻合相续和用纺坠。首尾捻合相续操作简便,但是辛苦、效率低。较早的葛麻织物对牢度要求不高,所以用手工劈分绩织的“扁纱”。人类要求技术进步,使得工具纺纱取代了直接手绩。经考古资料证实,商、西周纺纱工具主要采用纺专。

防坠结构极为简单,由一轮杆和一纺轮组成,材料易得,制作方便,操作容易。《诗经·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瓦即防坠,女子出生后让她玩弄,以便将来生活,可知当时使用防坠很普遍。要求更高,则使用强度大、美观的“圆纱”,会要求使用纺车。成型的手摇纺车(没有曲柄装置)可能出现在战国时期,两汉时期普遍使用。织可分为梭织和针织,先秦秦汉时期布帛的织造单指梭织。“梭织是通过经纬交叉成平纹、斜纹、锻纹三大类及其变化类织物。”

相对于丝绸织物,麻纺布形式较为单一,一般为梭织平纹。中国古代织机按照有无踏板,经历原始腰机、双轴织机、综蹑织机三个阶段。先秦秦汉时期可用于麻织的平纹织机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原始织机、双轴织机、主流斜织机(单踪双蹑)。帛,古代丝织物的总称。《说文解字·帛部》“帛,缯也。”《急就篇》“绨络缣练素帛蝉。”颜师古注“帛,总言诸缯也。”长沙马堆三号汉墓出土丝织品甚多,除内棺内裹扎尸体的衣衿外,还有竹笥内出土丝帛。竹笥外均有表明笥内物品的墨书木牌,有锦缯笥、绮缯笥、素缯笥、绣缯笥、帛缯笥、绀缯笥等。由此可见缯也是丝织品的总称。战国之前多以帛称,秦汉以后多以缯称。先秦秦汉时期丝织品种类繁多,《急就篇》为史游所作汉学童学字之书,记载的是当时常见的丝织品。纨,素之轻细者,《说文解字》“纨,素也。”段注“白致缯也。”具体指细泽有光泽的素白丝织物。

丝,颜师古注“抽引精茧出绪者曰丝,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未絮。今则谓新者未绵,故者未絮。”蚕丝细为绵,粗为絮。缣,《说文解字》“缣,并丝缯也。”段玉裁注“谓骈丝为之,双丝缯也。”《急就篇》颜师古注“缣之言兼也,并丝而织,甚致密也……缣已练者,呼为素白。”素,《急就篇》颜师古注“素谓绢之精白者。”练,《急就篇》颜师古注“练者,煮缣而熟之也。”未经练的生丝织品称素。精练的熟丝织品称练。按照从丝织物的组织结构来划分,简单组织的丝织品织法简单、结构紧密,为一组经线和纬线构成,素色无花纹,主要有缣、纱、绢、纨、缟、绨。复杂组织丝织品结构复杂,更注重纹饰,体现了当时丝织技术水平,有罗、绮、锦、组。饲养蚕、种桑、缫丝、织丝出现很早。

《禹贡》谈东部几州土产,丝织品是重点内容,《诗经》雅、颂里诸多篇章提到蚕桑,荀子在《蚕赋》中总结了蚕的特点、习性和化育过程。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养蚕种桑种,丝织有了很大发展,技术上有了长足进步。织造缯帛之前需要缫丝,将蚕茧中的蚕丝牵引出来,形成可用于织造的长丝。首先选茧、剥茧,然后煮茧、索绪将蚕丝抽引出来,最后经络丝、并丝、加捻。煮茧是缫丝的关键,非常注重水温和时间,所以需要经验和技巧。缫丝工序复杂,需要经验,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汉唐普及了带横动导丝机构和脱绞机构的手摇缫车……大大提高了缫丝效率。”

二、技术的进步

简单组织丝织物,即平纹组织、平纹变化组织的丝织物对织机要求不高,复杂丝织物则相对复杂,要求多综多蹑纹织机、束综提花机等复杂机型。古代用于纺织的植物茎皮纤维大麻、苎麻、葛种植范围大,产量高,是民众日常衣料的主要原料。相对于葛麻作物,桑树对自然条件要求更多,从整体分布来看无法超过葛麻作物。葛、麻的纺前处理分别采用煮、沤渍法,操作简单方便。缫丝则工序复杂,需要经验,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

工具纺纱先后经历纺专纺纱法、小纺车纺纱法,纺专出现时间早,构造简单,操作方便,由植物茎皮纤维的直接手绩有直接关系。相对于丝绸织物,麻纺布形式较为单一,一般为梭织平纹,使用的机型较为简单。在比较植物茎皮纤维的织造和丝织之后可以发现,无论是技术还是获取原料的便利程度,葛麻纤维的织造较为简单。在纺织技术没有得到较大提高之前,帛的大规模生产是较为困难的。两汉时期的纺织技术相比前代有了全面的进步,随着纺前纤维加工技术的进步、手摇纺车的充分运用,综蹑织机的发展,民众有能力大规模织造麻织物和简单组织丝织物。

汉代沿袭战国时期的幅宽标准。汉代对于布帛的幅宽的统一要求是二尺二寸。马王堆一号汉墓、三号汉墓出土的大多数丝织品幅宽在50厘米左右。幅宽需要考虑织造的效率、成本、缝制衣服的要求,并不是说越宽越好。二尺二寸成为一个较长时期内织物的标准幅宽,“是经长期实践检验的,是既方便织造又合于剪裁利用的布幅。”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对布帛单匹长度也有所规定,只是交易时由于实际需要,并不都整匹交易,而是时常有所裁剪。周代由于商品交换和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用麻布的精粗,即标准幅宽内纱线的多寡来衡量葛麻织物的质量。《仪礼·丧服》郑玄注“布八十缕为升。”升亦称稯、緵、總。《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夫十總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汉书·王莽传》“自公卿之下,一月之禄十緵布二匹。”《史记·孝景本纪》“令徒隶衣七緵布。”

《礼记·杂记上》“朝服十五升,去其半而缌”。布的规格以经密为标准,七至九緵为粗布,十緵布为常制,十一至十二緵为细布。十緵布即二尺二寸织物内有八百根经线,密度为16根/厘米。不同品种的丝织品的疏密程度并不相同。复杂丝织品需要复杂的织机和专业的技术,并不是普通民众所能拥有的技术和能力所能完成。这些精美的织物一般是由官方丝织业和有名的织造纺织造,供给上层人物享受,因此密度变化很丰富,没有标准的规格。

结语

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的素疏密程度很不一样。较粗的经密55-75根/厘米,较密的经密164根/厘米。出土的素纱禅衣之纱,经密和纬密均为62根/厘米。甘肃武威磨嘴子48号汉墓出土素色孔纱经密31根/厘米,纬密29根/厘米。因此复杂的丝织品不作为货币使用交易,一般常作货币使用的是较为简单的织物。政府为保证织物的质量,对织物的生产有着严格监管。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中为保证产品质量,普遍采用“物勒工名”制度。长沙左家塘406号楚墓出土褐地矩纹锦的黄绢边上墨书“女五氏”。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衣物幅边上有多处印文和文字。独立私营的手工业也需“在器物制成后要署上自己的姓名才能将它出售出。”《礼记·王制》“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官府对市场上经常流通使用的织物有着质量上的严格规定。

标签: 布币

更多文章

  • 古代“讼师”的历史由来 讼师的权力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讼师

    由于单一集权式的政治结构及政治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上统治集团推行“无讼”的思想,讼师一直处于被官方所拒绝和打压的尴尬境地。一、讼师的社会定位1、讼师的主要活动“茶食人”是宋代对讼师的另外一种称谓。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私有制深化。事实上,宋

  • 刘璋麾下的都有哪些能人谋士?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璋

    刘璋的智囊团可以直接和曹操集团能人谋士PK,今天小编就和大家盘点一下刘璋麾下的那些能人谋士。TOP 10秦宓秦宓,字子敕。三国蜀汉时谋臣,善于与人辩论。早期在刘璋手下办事,后来投降刘备。刘备攻打吴国前,秦宓劝阻,刘备非常生气,失去理智想杀了秦宓。由于诸葛亮及时求情,才能保住性命,仅被关进监狱,后来

  • 古代“合纵”和“连横”的具体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合纵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合纵之所以为纵,因为地图上看,合纵的经常成员国包括从北到南的赵、魏、韩、楚。而连横所以为横,则因为它的成员国通常为东西两端的秦和齐。但这格局并不是绝对的,下面会提到。合纵和连横都是地缘政治构造联盟关系的一种体现。请看图战国七雄中,赵魏韩三国是三家分晋事件的

  • 古代“三老”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老

    三老名词解释:三老,乡官名。战国时秦、齐、魏国闾里及县均设,掌乡里教化。西汉初,乡、县皆置。汉王二年(前205),诏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后郡国亦置。三老可免除徭役,就地方政事向县令、丞、尉提出各种建议。东汉明帝时,以年老大臣为之,以示孝悌天

  • 古代皇贵妃和贵妃的区别比较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皇贵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的正配称为皇后,而就嫔妃,即妃嫔,则是指君主的妾室。在后宫之中,皇后的地位,自然是无人可以撼动的。而在皇后之下,贵妃也是地位较高的嫔妃。比如在《琅琊榜》中,越贵妃仰仗于皇帝的宠信,得以和言皇后分庭抗礼,甚至在一开始隐隐占据上风。除了贵妃,在不少明朝和清朝的影视剧中,我们还看到

  • 关羽张飞诸葛亮三人分别都是什么爵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关羽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五等爵,爵位名,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出自《周书·武帝纪上》。《周书·武帝纪上》中记载:“初令世袭州、郡、县者改为五等爵,州封伯,郡封子、县封男。&rdqu

  • “夫子”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夫子

    孔子的学生都称孔子为“夫子”,后人也常以孔夫子相称,“夫子”是什么意思呢?清代学者汪中解释说:“古者公卿大夫皆称子,称子而不成词,则曰夫子。夫者,人所指名也。以夫陪子,所谓取足以成词尔。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曰夫子。后人沿袭以为师长

  • 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历史由来 稷下学宫一共有几位祭酒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稷下学宫

    “祭酒”是什么意思?如果光看“祭酒”,首先,人们的第一感觉是跟祭祀有关吧。然后想当然的以为“祭酒”便是祭祀中的一种跟酒有关的祭祀活动。齐国的稷下学宫“祭酒”,可不是这个意思呢。稷下学宫是一处齐国君主在国都

  • 盘点中国历史上屠夫出身的历史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种职业,叫做屠夫。他们浑身是力气,他们不怕见血,他们一旦上了战场,就会有万夫不当之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这些屠夫出身的大将吧!1.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屠夫出身,用鱼肠剑刺杀吴王僚。2.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屠夫,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刺杀韩相侠累

  • 三国时期在蜀汉担任车骑将军官职的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车骑将军

    东汉时期,武将的官职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其中,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九卿下。到了三国时期,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依然是魏蜀吴三国的顶级武将官职。就蜀汉来说,刘备建立蜀汉时,因为关羽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