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对父亲的称谓变化介绍

古代对父亲的称谓变化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976 更新时间:2023/12/22 2:01:45

爹与爸都是上下结构,上面都是“父”字部,两个字都普遍特指父亲的意思,除了南方部分地区的爹指爷爷之外,没有其他特别的引申含义。同一个特指的意思, 却有两个不同的字来表达,这在汉语中并不太常见。

但在商周造字之初,这两个字却有着细微的差别,而这种差别似乎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为古人称爹爹的原因所在。

01

对于父亲的称谓,中国最初用“父”字表达,始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父”字,象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教育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农村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棍棒之下出才子,或许就源于造字之初对父亲的理解。

不过,近代郭沫若认为,甲骨文中的父字犹如手拿着斧子的形象,与“斧”字同源,是以手持斧表示从事此类劳作的家庭劳动力。从字形上看,郭沫若的解释更为合理,更符合商代社会的情况。

与郭沫若相近的一种解释是,起初是母系社会,女性掌握大权,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男性在生产活动中越来越重要,于是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而父权的一个重要表示是斧钺。因此,“父”字应为手持斧钺的家庭权力者。

当然,究竟是手持棍棒的教育者,还是手持斧头的劳动者,或是手持斧钺的权力者,如今还没有最终定论,但从商代至今,“父”字的基本意识是一致的,字形也未出现大变化。

02

上古之时,“父”的读音即为ba,与今天爸字读音一样。根据文献记载,最迟到三国时代,“爸”的称呼已经开始流传。魏国张揖《广雅·释亲》中记载,“翁公叟爸爹(读Zhē),父也。”也就是说,这六个字都是用来指代父亲的。

关于“爸”字由来,其中的一种说法是由于古代父字读为爸音,于是古人为了更符合阅读习惯,就在“父”字底下加了一个巴字,然后取其读音。除此之外,“爸”字的造字思维就与“巴”字息息相关了。

甲骨文中的巴字,表现为大蛇昂首而起所欲吞之形。《说文解字》中记载:“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本义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巴蛇,如《山海经·海内经》:“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商朝之后,巴字的字形变化不大,基本还是这一形状。

与西方文字大不相同的是,古汉字还可以引申出其他关联含义,可以做到一字多用。巴字引申含义众多,其中与父亲意思相关的有四个:一是根据“蛇张大嘴想吃东西”的表象,引申为巴望、盼望之意,二是根据“蛇能紧紧缠住东西”与“丝连接”相近的意思,引申出巴结、连接之意,三是根据蛇身黏液或缠住东西的意思,引申出粘住、紧贴着、紧挨着等意思,四是从男女繁衍后代角度的另类解读。

一般认为,爸字中的巴,取之巴望、盼望之意,表示父亲在家庭中最为重要,全家对他有所期盼之意。

“爸”之称呼究竟从何而来,文献上并未记载,不少学者猜测这个称呼是外来语,可能是古代羌人对父亲的称呼,后来逐渐进入汉语体系。不过,汉语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接纳、融合很多外来文字,于是“爸”也成为父亲称谓之一。

虽然“爸”字出现不晚,距今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但“爸爸”这一称呼真正被广泛使用是在清朝,随着清朝的建立,满族大量应用叠字用法,“爸爸”这个称呼才彻底普及开来,如今中国人普遍用“爸爸”来称呼父亲。

03

与爸字不同,爹虽然也是指父亲,但准确地说不是每一个父亲都能被称为爹的,原因很简单,与爹字中的“多”有关。

甲骨文中的多字,字形采用“重夕”会意。从甲骨文到楷书,都是两个“夕”相重,就是“重夕为多”。清代国学大师国维认为,“多从二肉,会意”,就是商朝人祭祀之后要分胙(祭祀用的肉)肉,得到多块肉的即为“多”。通常来说,古人以“三”或以上为“多”。

父与多合一,显然不是说多个父亲,而是父亲有多个子女,即“有三个以上子女的父亲”。如果父亲一辈子只生育了一个或二个孩子,这种父亲不算“爹”。因此,准确地说被称为“爹”的父亲,往往都是生育了三个以上的孩子。

同时,爹字还有另一种解释,与奢侈之侈字有关。“侈”字由单人旁与多字组成,“人”指“主人”,“多”指“一群随从”,“人”与“多”联合起来表示“主人外出时带有多个随从”。因此,将“人”换成“父”,就是指一位父亲外出时带有多个子女随行。

不过,在鄂皖苏赣等地,一般是称呼祖父为爹,大概是取爹字之多的“多重父辈”之意吧。

可见,无论爹字如何解释,有一点可以肯定,当爹代表父亲时,就是有多个子女的父亲才为爹。

汉人称父为爹,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汉朝,西汉扬雄在《方言》中记载:“南楚……谓妇妣曰母爹(加“女”字旁),称妇考日父爹(加“女”字旁)。”至三国时期,《广雅》一书里面说:“翁公叟爸爹,父也”,说明爹之称呼已经在一定范围内流行。至南北朝时,爹在北方已经流行,明朝于慎行考证指出“北人呼父为阿爹”。代时期,“爹爹”一词开始出现,宋朝官修的《广韵》中称:“爹,北方人呼父。”

有学者推测,爹之称呼应为外来词,来源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突厥语等),并不是汉语的源生称谓。需要注意的是,三国《广雅》中的“爹”音舵,而后来的爹读音是die,两者有一定差别。五胡乱华期间,游牧民族肆虐北方,或许die之读音与称谓由此开始在北方盛行。也就是说,胡人所称呼的die未必是爹这个汉字,只是在历史的发展中融入了汉族文化,于是大多数北方百姓认可“爹”为父,于是就用爹字来表示die这个读音,由于爹含有多子多女的含义,正好符合中国人普遍愿望,最终称父亲为爹慢慢流行,蔓延到了全国,进而古人普遍称父为爹。

综上,爸字取巴意,含有巴望、盼望之意,而爹字取多意,更多地体现了多个子女之意。在古代社会,中国人追求多子多福,爹字恰好契合这种心态。因此,严谨地说,虽然爸与爹都表示父亲,但内涵却有不小的差别。

其实,无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竹简木简,书写材料的珍贵,刻写文字的繁琐,都让古人极为重视每一个汉字,让每一笔一划都具有深刻的含义,爸与爹字的下部截然不同,显然大有深意。

标签: 父亲

更多文章

  • 在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皇帝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这是很

  • 三国演义中的名马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演义,中的,名马,哪些,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些事情,比如说这个马匹的事情的,因为三国演义但凡有点实力的人都会有一匹宝马,上到领导人下到这个文武百官,当然士兵也是有的,百姓有的话那就非常稀少了,那么很多人要问了,三国时期马这么多,那么有名的有哪些呢?其实还是有的下面给大家来盘点盘点。三国时期的马其实太多太多

  • 享年和终年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享年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会有着它独立的意思和意境。我们在描述某个人去世的时候,会用到“享年、终年、殁年、卒年”等一些词汇,那么这些词汇彼此之间都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尤其是我们经常会用到“享年”和“终年”,

  • 周瑜的子女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周瑜

    周瑜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和孙策结交了,21岁起,周瑜跟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后,周瑜辅佐孙权执掌江东大权。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赤壁之战后,周瑜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

  • 历史上权力滔天的外戚都是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外戚

    古代的外戚,指的是与皇帝的后妃有直接亲属关系的人士或家族,随着历史发展,血缘关系越来越不重要,泛指皇帝宠幸女人的娘家人,即便是没有血缘关系,通过这种裙带关系上位的,都算作外戚下面由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我国古代,外戚是一股十分特殊的势力,所谓“戚&r

  • 三国时期东吴担任“后将军”官职的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后将军

    按照东汉时期的官制,后将军在武将中仅次于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官职,也即是一个中等偏上的武将官职。在汉末三国时期,不少武将甚至诸侯就曾被封为后将军。比如在曹魏,曹洪、文聘等人曾担任后将军这一官职。再比如在蜀汉,黄忠、姜维等名将,也曾担任后将军一职。当然,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东吴

  • 古代老婆和夫人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古代,老婆,夫人,区别,说到,老婆,夫人,这个,称呼,现在

    说到老婆和夫人这个称呼,在现在的话,大家可能更多的是叫老婆,虽然也有叫夫人的,但是还是少数,只有那些比较文艺的,或者是当官的会称自己的老婆是夫人。但是在古代,夫人和老婆是一个意思吗?这两个称呼哪个等级更高一点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古代对于等级制度可是非常看重的。所以虽

  • 古人为什么把一斤定位十六两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人,为什么,一斤,定位,十六,秦始皇,大一统,中国,之后

    在秦始皇大一统中国之后,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统一规范,其中就有度量衡。秦始皇时期就规定一斤为十六两,这一度量衡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在1959年之后,才将一斤十六两调整为了一斤十两。那么古人为何要将一斤定位十六两呢?度量衡的衡才是重量单位,所以说关键就在这个衡上。大家

  • 历史上的陕西省出过哪些宰相?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宰相

    田千秋 西汉 ?前77年 陕西咸阳田千秋无真才实学,又无尺寸进征之功,骤至相位,内外多有不服。他为人敦厚,处事机智,曾上 书劝武帝广施恩泽,减缓刑罚,安抚吏民,自娱养身。昭帝刘弗陵在位,他与霍光等人辅政,在相位达12年。因年老时行走不便,每上朝帝准乘小车,故世称“车丞相”。

  • 历史上的甘肃省出过哪些宰相?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甘肃

    梁商 70年 ~141年 甘肃省泾川县梁商谦恭温和,虚心荐贤。他前后举荐了汉阳人巨览、上党人陈龟为掾属,李固、周举为从事中郎。京师(雒阳)内都齐声叫好,称赞梁商为贤辅,顺帝更把国家重务都交给他处理。每次遇到灾荒年岁,梁商就把自家收取的稻谷运到城门处,赈济那些无粮的灾民,并且不说是大将军的恩惠,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