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怎么称呼皇帝?各朝代称呼皇上都是“陛下”?

古代怎么称呼皇帝?各朝代称呼皇上都是“陛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005 更新时间:2024/1/24 13:43:29

随着古装题材的火热,反映封建朝代的历史剧逐渐增多。然而,近年来,反映清朝的历史逐渐减少,其他朝代的历史剧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热播的《清平乐》就吧观众带进了北宋时代。然而,剧中的一个称呼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因在剧中称=称呼宋仁宗为“官家”。

无独有偶!热播的历史大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对皇帝的称呼也不同以往,李必、何监、林九郎等一票主演,全都称呼皇帝为“圣人”,喵了个咪的,不都是皇帝吗?为何每个朝代称呼还不一样?其他朝代称呼皇帝都喊啥?

还别说,在臣子或老百姓日常对当朝皇帝的称呼一事上,每个朝代还真不一样,下面就具体来详解一下,没听过的可以涨涨知识。

“皇帝”一词,早在《尚书 吕刑》中就曾出现过两次,这里的“皇帝”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庄子 齐物论》中也曾出现“皇帝”一词,这里的“皇帝”则是指的三皇五帝,尤指黄帝。而“皇帝”一词作为封建时代君主的正式称号,起源于建立了秦王朝的嬴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了天下。嬴政为了彰示自己功过三皇、德盖五帝,便以“皇帝”来自称。秦始皇本人还自豪的称呼自己为“始皇帝”。自此,迄至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均沿用“皇帝”作为君主的专用称呼,前后达两千余年。上,这是一个方位词,由于皇位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在这之前,人们称呼周天子或诸侯们,通常用“王”、“大王”、“天子”之类的来称呼。比如《荆轲刺秦》里面:左右乃曰:“王负剑”。

当然了,也有叫陛下的时候:“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天子自称曰:‘朕;臣下奏事称‘陛下。”

等秦始皇称帝后,私下叫“大王”、“王上”等显得就不是很恰当了,因此,人们普遍称皇帝为“陛下”,或者“天子”,一直延续到汉魏晋时期。如东汉文学家蔡邕就在《独断》卷中解释道:汉代天子的正号是“皇帝”,自称“朕”,臣民呼之为“陛下”。

“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说文》:升高阶也。从阜,坒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

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为“陛见”,此指臣下见皇帝。

《后汉书.戴封传》:“公车征,陛见,对策第一。”

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不得永奉陛下。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窃为陛下惜之。汉· 贾谊《论积贮疏》

“臣请伏于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后汉书·刘盆子传》

韩非子·存韩》:“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唐 李白 《春日行》:“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隋唐和宋朝时期,这个开头也讲了,隋唐称呼皇帝大都叫“圣人”,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里面,个个都尊称唐玄宗为“圣人”。宋朝呢,就是尊称“官家”的比较多了,又因皇帝姓赵,也有人带上姓氏,称呼“赵官家”。

明朝的时候,大家可能听得比较多的,是叫万岁、万岁爷,确实有这样的叫法,但私下里的尊称,还是以“上”、“今上”等称呼的较多。

有人看到这也许会问了:我看电视剧里面,普遍的都是叫皇上啊,难道没有朝代喜欢用皇上来称呼吗?别急!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就是称呼“皇上”比较多的朝代,这也是为啥清宫剧里,一口一个皇上的原因了。

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其他朝代也有叫皇上的,唯独清朝是使用最多的。就像“圣人”一样,其他朝代也用,但只有唐朝用的比较多。不能说,你穿越到宋朝,就只能称呼皇帝为“官家”,你叫个“圣人”,也是没问题的。

当然了,以上所说的各个朝代,当着皇上的面,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叫“陛下”,你叫“圣上”也可以;私下里说起的时候,还是上面所叙述的叫法比较多。

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龙椅,就是那个宝座有一个台,台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陛;

见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

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

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权在足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你这一抬脚就有分量。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的本义是宫殿阶陛之下,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汉代“殿”的地位比“宫”略低,故称王侯为殿下。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尊称。魏晋南北朝天子亦称“殿下”。《称谓录.天子》;“魏晋六朝称殿下。”唐代以后,殿下一般多用于称呼皇太子,也用以称呼皇太后和皇后。后来,在称呼君主国的王储、亲王、皇太后、皇后、公主时等仍称殿下。

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麾下的“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周礼.春宫.巾车》:“建大麾。”“麾”,亦作“指挥”、“招手”讲。麾下,谓在将帅旗之下。后世也用麾下指部下。

节下主要用于魏晋时期。“节”是军中权力的象征,大将常有“持节”、“假节”之衔,故而对高级武将尊称为节下,如《晋书?殷仲堪传》中有“愿节下弘之以道德”语。后世对使节及地方疆吏也称“节下”。

阁下最初只用于对中央宰执之臣和地方郡守一类高官的敬称,后来各级官吏,甚至是普通人都可以用此称呼。旧时对人的尊称。也常用于书信中。原意也是由于亲朋同辈间相互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的。再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今多用于外交场合。

膝下子女幼年时经常在父母的膝下活动,故以“膝下”表示幼年。《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郑玄注:“膝下,谓孩幼之时也。”后用以表示对父母的爱慕;并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为敬辞。

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

足下最早用于下称上。史书中有很多臣子敬称君主的例子,《战国策 燕策一》记载苏代燕昭王说:“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说:“您以为够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 随着词语发展,“足下”不仅仅用于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也可以用于同辈之间。如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开篇即用“少卿足下”作为对朋友任安的称呼。后来这种用法逐渐增多,频繁用于同辈之间。

无论是下对上,还是同辈相称,“足下”都带有敬意。《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

在下: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者在上,所以自称在下。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我们都散罢,待明年容在下还席。”

手下:指率领的部下。

古代称皇帝是陛下,还是称皇上?

叫皇帝为“陛下”,“陛”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称呼皇帝为“陛下”

为什么古代叫皇帝叫“陛下”不叫“陛上”?

古代的大王称为皇上,为什么有的大王称为陛下?

为什么"皇上"又叫"陛下"?

1、“皇上”到了清朝才成为皇帝的主要称呼,其他朝代,对皇帝的通用称呼基本为“陛下”。

2、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陛”的解释简单明了陛,宫殿的台阶。如,石陛。在《辞海》中,“陛”字的解释多了“帝王”二字,即“帝王宫殿的台阶”。

在古代,“陛”字最早确实是指宫殿外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又因为古代只有王或者诸侯有资格建造台榭作为自己的居所,久而久之,“陛”就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那么,一个建筑名词怎么跟黄帝的尊称联系在一起的呢?

古代,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权威。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只能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

东汉大文学家蔡邕(蔡文姬之父)在《独断》中写到:“ 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於阶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意思是说,之所以称皇帝为陛下,是因为臣子有事奏皇帝时为了体现尊敬之意,不敢直呼天子本人让他知道有人在向他禀告,只是说在台阶下的人进行禀告。

由此可见用“陛下”称呼皇帝,不是表示“天子在陛下”,而是指“向天子禀告事情的人在陛下”。

后来,就一直可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礼仪上不能有失尊卑。到了西汉,以“陛下”代指皇帝已经被普遍接受了。

标签: 皇帝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都是怎么称呼宰相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古代都是怎么称呼宰相的?

    在中国古代史当中,皇权与相权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会互相制约,任何一方势力的倾斜都会引发严重的时局问题。对于一国之君来说,优秀的丞相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君臣和谐上下一心才能将国家治理好。但若是皇帝过于软弱或昏庸,难保不会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形,人心是这个世界上最难预料的东西。为了削弱相权对皇权

  • 唐玄宗到底有多少个嫔妃?唐玄宗女儿儿子列表 唐玄宗李隆基家谱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唐玄宗

    我曾有一个宏愿,统计历代皇帝老婆的多少,编个“帝王嫔妃数量排行榜”。折腾了几年,排行榜没搞出来,倒是了解了一些皇帝的婚姻状况。比如有一种说法,唐玄宗有四万个老婆。唐玄宗李隆基( 685年 ~ 762年 ),( 712年 ~ 756年 在位);李隆基为唐睿宗李旦第三儿子, 庙

  • 中国古代割据四川的十个地方政权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古代

    四川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我国历史上受到的战乱较少,但每逢乱世也容易被地方势力所割据,是我国历史上割据政权最多的区域之一。古代四川容易割据,首要原因是四川独特的位置,北依秦岭,南靠三峡,可以说“插翅难飞”中国版图上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蜀地,背靠青藏高原;秦巴山地横亘其北;巫山

  • 历朝历代给皇帝做饭的部门叫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朝历代,皇帝,做饭,部门,什么,历史,如何,变迁,时代,发

    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总有一件事情是无法更改的:“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中国文化中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之道,说尽了中国人在吃上面的注重,正所谓“民族食为天”也就正是这个道理。中国人在吃上面

  • 赐食是什么意思?在古代赐食都有哪些规矩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赐食

    在古代,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为了笼络人心,皇帝也会对大臣们示好,比如赏东西、请客、官位上升等等。那么皇帝请客吃饭,大臣们是要如何吃呢?根据历史记载,皇帝请客称为“赐食”。什么是“赐食”呢?其实就是皇帝宴请大臣,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请客吃饭。

  • 在古代开国皇帝当中太祖和高祖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太祖

    我国最早的皇帝起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五帝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但他们都不是真正的皇帝,只存在于传说当中。从夏朝开始,君主称为“后”,商朝称为“帝”,周朝称为“王”。随着各个诸侯都以

  • 古代敬事房时是做什么的?敬事房最早设立于何时?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敬事房

    敬事房,存在于明清两代皇宫之内的特殊官署名称。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暂且以《甄嬛传》为例,总是会看到晚膳过后,太监会端一个装有牌子的银盘供皇帝选择,皇帝选了之后,还要让管事的去通知被选中的嫔妃,进行沐浴更衣,之后总是会被人用被子裹着,让太监抬进去皇帝的

  • 清朝历代皇子列表 清朝皇室爵位制度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

    清代的宗室爵位一共分为十四级,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这其中的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由于很多亲王、郡王继承者在承袭爵位之前并没有受封,所以清代宗室爵位实际上只有十二

  • 清朝布政使官职职权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布政使

    严格意义上来说,官场制度在我国其实很早就已经有很成熟的一套体系,只不过历朝历代可能会有所不同就是。从秦汉的刺史,到汉末三国的州牧,再到明清时期的总督巡抚等等。每一个时代,都历经了一套与之匹配的官场制度,如今现代的官场制度如果说,与哪个朝代可能会比较相像的话,应该是和清代的官职制度比较相似。清代的官

  • 宋朝的十八位皇帝的顺序与在位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座南薰殿,这里是收藏皇帝、皇后画像的地方。南薰殿曾收藏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皇后肖像75幅,其中皇帝画像63幅。在这63幅画像中,大多数皇帝都是一人一幅画像,有些皇帝不止有一副画像,唐太宗有3幅,宋太祖有4幅,其中画像最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一人就有13幅画像。这13幅画像1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