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宋朝的十八位皇帝的顺序与在位时间

宋朝的十八位皇帝的顺序与在位时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463 更新时间:2023/12/23 8:21:11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座南薰殿,这里是收藏皇帝、皇后画像的地方。南薰殿曾收藏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皇后肖像75幅,其中皇帝画像63幅。在这63幅画像中,大多数皇帝都是一人一幅画像,有些皇帝不止有一副画像,唐太宗有3幅,宋太祖有4幅,其中画像最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一人就有13幅画像。这13幅画像1幅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2幅画像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描绘伏羲、帝、夏禹、商汤和周武王五位圣君,宋代帝后挂轴共二十九幅,宋后挂轴十一件,宋代帝半身像一册,宋代后半身像一册,元代部份并没有挂轴,只有元代帝像一册,元代后像一册,明代帝王像挂轴有二十七轴,明代后像则只有《孝慈高皇半身像》一轴,另有明朝帝后像两册,帝与后同裱於一册。另外还有梁武帝半身像轴、唐高祖立像、唐太宗立像两轴、唐太宗半身像、后唐庄宗立像、至圣先贤半身像,圣君贤臣全身像,历代圣贤半身像等。

帝后图像,既是艺术图像,又是政治图像,不但可以从肖像画、人物造型的角度研究,又可以从政治史的角度研究。

就风格看来,宋代之前的帝后像应该是后制的 ,而宋元明三朝的肖像大致和其时代相符,应为原物。这批图像,根据《国朝宫史》等书的记载,原本藏於内务府库,

南薰殿图像成立于乾隆时期。乾隆十二年(1747)十月辛巳,发现工部库与内务府库藏有一批明朝留下的历代帝后、圣贤、名臣像挂轴与册页,下令重新装裱,于乾隆十四年(1749)奉藏于整修一新的南薰殿中。清亡之后,1914年归古物陈列所,1927年归国立历史博物馆,1933年南迁,1949年大部分迁台湾。南薰殿图像在到台北之日,就已阙8轴。蒋復聪先生考证,宣祖、真宗、英宗、神宗、徽宗、钦宗、理宗的半身像现藏于北京故宫,而太祖立像可能藏在国博。其他图像都藏于台北故宫。

现存宋代帝后画像类型主要有帝后册页和挂轴,其中挂轴包括坐像轴、立像轴、半身像(胸像)轴。其中,册页与大幅坐像的面容、衣冠基本一致,有同一的来源。但太宗像所戴非直脚幞头,册页中还多一孝宗皇后像。表明曾有过孝宗皇后像与另一版本的太宗像。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其中不仅榜题的文字与元明两朝南薰殿图像相似,画法也与元代帝像册相同,类似明代波臣派,不类宋代。此外,色料、画法也是完全一致,应出于统一制作。因此,册页应为明人临自大幅的挂轴,而不可能是宋代当时制作的,故研究宋代美术史应将这些册页抛之在外。

宋代的帝后半身像轴看。从宋宣祖到宋哲宗后,这些像轴很明显没有统一的规式,不仅衣冠不同,画法也不同。其中有两像大有问题,很明显不是宋代的作品。宋太祖一像题有“赵太祖”,这一名称更多见于明后,并且该像上还出现了唯一一个收藏印,疑为明宪宗内侍钱能之印。另一宋徽宗像中,巾式为明代样式,而其衣纹的处理亦非宋代样式。

从图式的角度,宋代帝后像保留了早期的半身像传统图式。由唐及宋,逐渐产生由生前小像转制大幅图像的传统。宋代帝后像包括宗教偶像类、祖先像类、日常生活或故事类等类型,材质上有绘画(绢质或壁画)和塑像(石雕、泥塑、金属、夹苎等)。

宋代帝王立像,今仅留两张,其一为宋太祖立像,高达2米56,其一为宋太宗立像,仅高60余厘米,这也说明两者的功能有别。其中,宋太祖立像存在问题,其玉带为明代款式,不可能为宋人之物。黎晟博士后举例称,唐凌烟阁《历代功臣像》等立像以群像的形式出现,宋代《睢阳五老图》、《中兴四将图》、《八相图》也是立姿群像。这些群像之中,任务以相对的姿态站立,使得人物之间获得互动。对比而言,独幅的宋代帝王立像颇有“不自足”之感。黎晟博士后推测,这种立姿行礼的帝王像,或为帝王礼敬先帝,或为帝王礼神。

宋代帝后坐像,有《宋宣祖坐像》和《宋宣祖后坐像》,两像的画法和衣冠形制都与宋代人像不同。《宋宣祖后坐像》中,其后冠不类宋代,而“累丝点翠”的工艺更类似明代;此外,其中后服霞帔的使用亦在明代较为多见。因此,这两张像也具有较大的问题,不应作为南薰殿宋代帝后像的研究对象。

综观其他的帝后坐像轴,早期并无统一形制,帝像自神宗起样式基本一致,后像从英宗、神宗后像起样式基本一致。从神宗开始,帝后变为面对面结构并且大小相同,这说明人们开始有意制造“帝后对挂”的形式。部分画像中有拼接痕迹,门幅大多在50多厘米,而未拼接的画幅全为南宋帝后,尺寸宽多在100厘米,这与南宋制绢历史相符。

此外,从历史角度综观帝后坐像轴,能够勾画出许多层面的演化历程。坐像轴的用线由北宋细劲的铁线描至南宋的方折遒劲、多变运笔,体现了两宋画风的变化;帝王幞头由细变粗再变细,后部由小变大、逐渐后仰,体现出宋代幞头样式的变化;帝后坐具由早期的不统一到神宗与英宗后之后的统一等。黎晟博士后通过两条纵贯线直观地展示了宋代帝像与后像的演化历程。整体而言,帝像与后像的变化基本一致,且以神宗像、徽宗像、高宗像为关键结点。其中,坐像轴线条、幞头样式等细节的逐渐演化,表明画作制作于宋代不同时期;某些突变,如尺寸、朝向、坐具样式,则可能表明了制作制度、奉祀制度、展示方式方面的变化。

宋朝(960年2月4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国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区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权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宋朝皇帝的谥画以红白配为主,没有繁杂的刺绣和图案,质朴简洁,干净清爽,官服也仅以颜色来区分官品,这与宋朝所崇尚的“俭朴为美”分不开,可以说是极简美的鼻祖了。

宋朝的十八位皇帝

宋朝:960年1279年,享国31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宋朝的十八位皇帝的顺序与在位时间

北宋皇帝列表

第1位:赵匡胤,庙号宋太祖,年号建隆等(总共3个),在位时间960年976年(总共16年)

第2位:赵光义,庙号宋太宗,年号太平兴国等(总共5个),在位时间976年997年(总共21年)

第3位:赵恒,庙号宋真宗,年号咸平等(总共5个),在位时间997年1022年(总共25年)

第4位:赵祯,庙号宋仁宗,年号天圣等(总共9个),在位时间1022年1063年(总共41年)

第5位:赵曙,庙号宋英宗,年号治平,在位时间1063年1067年(总共4年)

第6位:赵顼,庙号宋神宗,年号熙宁等(总共2个),在位时间1067年1085年(总共18年)

第7位:赵煦,庙号宋哲宗,年号元祐等(总共3个),在位时间1085年1100年(总共15年)

第8位:赵佶,庙号宋徽宗,年号建中靖国等(总共6个),在位时间1100年1125年(总共25年)

第9位:赵桓,庙号宋钦宗,年号靖康,在位时间1125年1127年(总共2年)

南宋皇帝列表

第10位:赵构,庙号宋高宗,年号建炎等(总共2个),在位时间1127年1162年(总共35年)

第11位:赵昚,庙号宋孝宗,年号隆兴(总共3个),在位时间1162年1189年(总共27年)

第12位:赵惇,庙号宋光宗,年号绍熙,在位时间1189年1194年(总共5年)

第13位:赵扩,庙号宋宁宗,年号庆元(总共4个),在位时间1194年1224年(总共30年)

第14位:赵昀,庙号宋理宗,年号宝庆(总共8个),在位时间1224年1264年(总共40年)

第15位:赵禥,庙号宋度宗,年号咸淳,在位时间1264年1274年(总共10年)

第16位:赵,庙号宋恭宗,年号德祐,在位时间1274年1276年(总共2年)

第17位:赵昰,庙号宋端宗,年号景炎,在位时间1276年1278年(总共2年)

第18位:赵昺,宋少帝,年号祥兴,在位时间1278年1279年(总共1年)

(注:宋简宗在位时间过短,又是幼君当政,为傀儡皇帝,所以不把宋简宗归为宋朝皇帝)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两套宋朝帝王的画像,一套出自故宫南薰殿历代帝王像旧藏,应该是宋人手笔;一套出自清代姚文翰(传)绘历代帝王像。从画风看,宋人所绘的画像,远胜于姚文翰,姚氏笔下的宋帝,呆板,缺乏灵气。下面我不打算在图片中注明出处,你应该可以看出哪一幅是南薰殿旧藏,哪一幅是姚文翰作品。

另外,这两个系列的宋朝帝王画像均缺乏宋恭帝、宋端宗与宋帝昺的画像。现在可以在网上找到的南宋末三幼帝的画像,不知出处。

从画相来看,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前期的君主,不管是太祖、太宗,还是真宗,都是一副福相,饱满宽厚。而后期的亡国之君,如钦宗、度宗,都长着福薄之相,瘦削,尖下巴。这是画家有意为之,还是像主确实如此?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后唐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保州保塞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后汉时,赵匡胤于后汉隐帝在位期间投奔郭威,之后郭威篡汉建立后周,是为周太祖;而赵匡胤则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959年,后周世宗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执掌殿前司诸军。隔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赵匡胤受命防御。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政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登基,建国号“宋”,是为“宋太祖”,年号为建隆,建立长达319年的宋朝,史称“北宋”。

宋太宗赵炅(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1年,享年58岁。赵弘殷第三子,是北宋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的胞弟。本名赵匡义,字廷宜,其兄长赵匡胤登基后为避讳,改名赵光义,即位时又改名赵炅(音炯)。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赵德昌,又曾名赵元休、赵元侃,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加检校太傅行开封府尹,至道三年(997年)四月登基后离任,以太子身份继位,在位25年。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其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受封为庆国公,八年(1015年)受封为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昇王,同年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年号为天圣;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中,享年53岁,在位41年。

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英宗本人对于北宋中兴抱有极大期望,相对其子神宗,政治手段也更为成熟。无奈寿短,使得北宋过早进入神宗朝,从而失掉了可能的中兴计划,为神宗朝王安石的变法提供了机会。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本名赵仲鍼,宋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神宗是宋朝皇帝中,少数有意振兴国家的皇帝,不过却是有心无力。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为宋神宗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原名佣,曾封为延安郡王。生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驾崩,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得年二十三岁,葬于今天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北宋第八位皇帝,自称道君皇帝,同时也是画家、书法家、诗人、词人和收藏家,书画方面造诣极高,自创“瘦金书”字体。徽宗为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因病而死,终年54岁。

宋钦宗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北宋第九位皇帝(1126年1月19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宋徽宗赵佶长子,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在位重用主和派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并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虽然宋高宗之称臣决策导致南宋偏安之局面,却成功巩固了南宋在中国南方的统治,并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之局面。

宋孝宗赵眘(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眘,“慎”异体字,shèn),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4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他是宋太祖之幼子赵德芳的后裔,宋高宗养子,宋太祖的子孙。孝宗是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逊位,让位予儿子宋光宗赵惇。绍熙五年(1194年)孝宗病逝,终年67岁。葬于永阜陵。

宋光宗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南宋第三位皇帝(1189年2月18日1194年7月24日在位),宋孝宗第三子。42岁时受孝宗禅位而登基(亦是最老即位的宋帝),由于皇后李凤娘的挑拨,与父亲宋孝宗失和,赵汝愚、韩仛胄等大臣不满,宋孝宗死后,在隆慈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光宗被迫内禅大宝予其子宋宁宗,史称宋光宗内禅。退位六年后驾崩,享年53岁。

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是南宋的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在位30年,享年55岁,宋光宗之次子,李凤娘所生。宁宗本人颇为好学,即位初年召朱熹入宫讲学,受朱熹影响很深。但政治能力并不十分出色。

宋理宗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原名赵与莒,后赐名赵贵诚,宋太祖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宋宁宗太子赵竑与宰相史弥远不睦,1224年宁宗驾崩后,弥远矫诏立贵诚为帝,是为宋理宗,改名赵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在位40年,享年59岁。

宋度宗赵禥(1240年5月2日-1274年8月12日),原名赵孟,1251年赐名孜,1253年立为皇子,赐名禥,是南宋第六位皇帝(1264年11月16日1274年8月12日在位),宋太祖十一世孙,宋理宗养子。生父为荣王赵与芮,生母齐国夫人黄氏。在位10年,享年34岁,死后葬于永绍陵,谥号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缺少宋恭帝赵

宋端宗 赵昰

宋幼主 赵昺

标签: 宋朝

更多文章

  • 明朝历任皇后(含追尊)总表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

    一、明德祖朱百六皇后:玄皇后,胡氏。(洪武元年追尊)二、明懿祖朱四九皇后:恒皇后,侯氏。(洪武元年追尊)三、明熙祖朱初一皇后:裕皇后,王氏。(洪武元年追尊)四、明仁祖朱世珍皇后:淳皇后(公元1286年公元1344年)陈氏,明太祖朱元璋母。(洪武元年追尊)上述追尊毫无意义,分明是乞丐发达后的炫耀。五

  • 晋朝皇帝列表 西晋皇帝列表 东晋皇帝列表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朝

    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265年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此后是绵延16年的“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

  • 中国历史上杀兄弑父夺王位的皇帝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一、秦二世胡亥秦二世,也称二世皇帝,姓赵氏,名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太子扶苏的弟弟。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时,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谋杀了其兄扶苏后就当上了秦朝的二世皇帝。胡亥杀兄夺嫡,登上皇帝大位,却不问朝政大事,安享后宫之乐,将朝中大小政事都由赵高一人来独断专行。赵高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也害怕

  • 曹操一共有几位女儿?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关于曹操的传奇故事自是不必多说,逐鹿中原,统一北方,他爱才惜才,希望网罗天下所有名仕为他所用,对于这样一个野心勃勃又精于算计的人,他一定是要做多手准备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日益衰弱,董卓废了汉少帝刘辩后又立刘协为汉

  • 隋朝到底有多少个皇帝?隋朝皇帝列表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隋朝

    隋朝二世而亡是历史公论,就像很多史学家认为“明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一样,因此很多人认为隋炀帝后隋朝就灭亡了,没有皇帝了。隋朝的皇帝最难数清!说隋朝有五个皇帝,被人猛喷。道是明明两个,何来许多?其实,准确地讲,隋朝的皇帝是“5+2”。不过,隋朝确实

  • 中国古代皇帝子女最多排行榜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古代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皇帝一直是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历朝历代君王都会把成千上百的美女纳入后宫,按照生理来说,既然古代帝王拥有如此多的佳丽,将在有生之年造出成百上千的皇子皇女。由于人们掌握的历史信息资料的惯性,好多人可能认为风流成性、善于养生的康熙帝、乾隆帝所生子女最多,可是据史料记载,他们与

  • 中国古代皇帝庙号谥号大全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古代

    皇帝称号从秦始皇帝开始,秦始皇帝认为臣子不能议论皇帝,因此废除周朝的谥法,自称始皇帝,让其子孙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千世万世以至于无穷。可惜秦朝历经三世就灭亡了,西汉建立后,又恢复了谥法。西汉:汉朝通常在谥号前加孝字。1.刘邦:高皇帝。2.刘盈:孝惠皇

  •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及在位时间表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皇帝

    自公元221年秦始皇灭六国首称皇帝以来,中国历史上共历408帝(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南明、北元加上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父子、袁世凯共40

  • 古代帝王的庙号或谥号各自代表了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庙号

    1、谥号的传统是从周朝传下来的。现存西周的青铜器中有“生称谥”现象,就是某王活着的时候已经被用“谥号”称呼。有学者解释这是因为作器时该王已死,是后人追记当时事。个人更倾向于这是由生前的尊号向死后的谥号转化的阶段。2、周朝的创业之君是文王与武王,所以文

  •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叫“中国”这个名字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

    古代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及华北地区,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