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开国皇帝的庙号不是“祖” 而是“宗”的朝代有哪些?

开国皇帝的庙号不是“祖” 而是“宗”的朝代有哪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624 更新时间:2024/1/1 6:23:01

庙号是中国古代在太庙中祭祀皇帝时的称号,起于商朝。比如太祖商汤、太宗太甲、高宗武丁

但周朝废除了庙号,改用谥号。谥号就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同时废除了庙号和谥号,因为秦始皇认为庙号也好,谥号也罢,都是“子议父,臣议君”,属于大不敬。

刘邦建立汉朝后,又同时恢复了庙号和谥号,但汉朝的庙号制度很严格,并非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但所有的皇帝都有谥号,所以从汉朝至隋朝,称呼皇帝一般都用谥号,比如汉文帝、汉武帝。

庙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称“祖”,守成之主称“宗”,比如西汉四个有庙号的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世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

但也不尽然,汉朝亡后,从曹魏开始,“祖”便开始泛滥:魏太祖武皇帝曹操、魏世祖文皇帝曹丕、魏烈祖明皇帝曹睿

同时,除了亡国之君,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且谥号越来越长,比如李世民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因此从唐朝开始皇帝称庙号,称谥号太不方便。

对于帝王的称谓,在唐朝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唐朝以前的君主,我们通常都是称之以“谥号”,如周武王、隋文帝等等。自唐朝起,我们通常称之以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帝王的谥号开始加长,称呼起来实在不便。再则,自唐朝起,每位帝王都有了自己的庙号(唐以前,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庙号)。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自唐朝起,国人拍马屁的功力是日益精湛了。

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有开创基业的可以称“祖”,而继承基业的只能称“宗”。所以,开国之君的庙号通常都是太祖、高祖之类的。但史上却有这么几位开国之君,其庙号不称“祖”而称“宗”。

1、成汉李雄太宗武皇帝

成汉是十六国时期的氐族人在巴蜀地区所建的政权,公元304年,李雄称王于成都,306年称帝。

成汉也曾三分天下

李雄是成汉的开国皇帝,但庙号是太宗,其追尊其父李特为始祖,所以成汉没有太祖,也没有高祖。

公元347年,成汉被东晋桓温所灭。

2、后唐庄宗李存勖

公元908年,与朱温争霸一世的晋王李克用病逝,临终前将三支箭交到其子李存勖手中,代表李家三大敌人世仇朱温、背叛李家投靠朱温的刘仁恭、契丹。

从此李存勖供奉三箭,励精图治,灭朱温的后梁、活捉刘仁恭、大破契丹,最终完成复仇大计。

李存勖为突厥别部--沙陀族人,大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之子。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改元开平,而史称后梁。晋拒不承认梁为正朔,仍使用唐朝的年号与朱温争雄。908年,李克用去世,留下三矢遗恨,其子李存勖继位。

李存勖是李克用与侧妃曹氏所生,自幼便善于骑射,胆略过人,心性豁达,深得父亲宠爱。他爱读《春秋》,略通微言大义,而且精擅音律,可谓文武双全。

李存勖成年后更是骁勇善战,又善谋略,其继位后,是南击后梁、北破契丹、东并河北之地、西服岐王李茂贞,使得晋国的势力逐渐强盛。并於923年,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帝,定国号为唐,而史称后唐,同年的十二月灭亡后梁,迁都於洛阳。在位期间,更是吞并岐国,灭亡前蜀,取得凤翔、汉中及两川,震动南方割据诸国,被称为“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可是,自李存勖坐上帝位后期,却骄奢淫逸,沉湎声色,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猜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终於在926年,酿成邺都兵变,最终李嗣源被拥立为帝,是为后唐明宗。而李存勖却在准备起兵征剿李嗣源的时候,死於部下郭从谦的叛乱。

李存勖,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晋王李克用的长子,其父死后,李存勖接位晋王,随身处于内忧外患的包围之中,但他却表现出不同反响的气概。对于“内忧”其叔父李克宁在政治上的威胁,他采取了一种先发制人的手段,快速有效地清除了李克宁的势力,稳定了自身的政权地位。

对于“外患”,李存勖亲自指挥将军士兵攻破了梁军铁桶般的夹寨,解决了其父在世时一直解决不了的潞州围困危机,梁太祖朱温听得此讯不禁惊讶无比难以置信。李存勖凭借自身在军事方面的天分先后兼并了河北,灭亡了后梁,平定了前蜀,他的百姓也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安定生活。但灭了后梁之后,李存勖突然变了心性,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喜好,可他不好色却好伶人。

自幼喜欢看戏和演戏的李存勖,在江山稳定下来后便去追逐内心最初喜欢的东西了。他常常会面涂粉墨,穿上一身戏服登台表演并乐在其中,还给自己取了艺名为“李天下”,长期如此单方面喜好的投入让他无心顾及朝政。因为受到皇帝的宠幸,伶人的地位也就慢慢提高了,他们可以自由的出入宫中并且在皇帝身边和他打打闹闹,时不时还会戏弄朝中大臣,群臣敢怒却不敢言说。李存勖将身经百战的将士放置一边不予关注和重用,却给只会唱戏表演的伶人封了官。

在众多伶人中,一位名叫周匝的因为才艺双全而深受李存勖的喜爱,周匝有自己的私心,多次举荐自己的两位同行:陈俊和雠 「chóu」德源。一心迷在伶人身上的皇帝不顾群臣反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周匝,并给那两人封了刺史的官职。李存勖对伶人的纵容在无形之中就注定留下了祸患。李存勖有时会利用伶人作为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因此很多官员为了不让他们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只好选择贿赂伶人来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官职。那些贪官污吏们也选择了与这些伶人勾结,私下里搜刮民脂民膏,使得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后来这些得了权势的伶人开始觉得其余一些正直的官员会阻碍自己的发财之路,便开始计划着陷害忠臣良将。

正直大臣的忠诚良言终究敌不过伶人在皇帝耳边的窃窃私语,听取谗言的皇帝冤杀了国中大将郭崇韬,另一位差点被皇帝杀死的李嗣源开始怀恨在心,觉得不能再跟随这个被迷了心窍的国军了,索性造反,后自理为帝,向洛阳进兵。李存勖看到自己的都城受到了威胁,就开始调集兵力准备反击,却发现手下的良兵精将已经被自己杀的所剩无几了,还留在城中的人也不愿出手帮助他,走投无路之时总会祸不单行。被李存勖一手提拔起来的伶人指挥使郭从谦在皇帝吃早饭的时候,和一批早已集结号的人发动了政变,皇帝惊慌想要逃走,却在混乱之中被射死了。

李存勖的死成为了天下人的笑柄,一位曾经驰骋沙场,有着丰功伟绩的皇帝,却最终死在了自己宠爱的伶人手中。后来欧阳修在他的《伶官传序》中李存勖有这样的评价:“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无论是可悲还是可笑自是后人对其的理解,其实最多的是可怜,但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永远不会少。独特的盲目偏执总会带来相等代价的报应,前半辈子的功绩终究敌不过后半辈子的昏庸,假如没有对伶人的这般宠幸,兴许他的一生伟绩将会被后人传唱至今,他的国家也会是一朝盛世,他的一切的一切都会是被人崇拜的敬仰的······但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假如呢?

李嗣源将李存勖葬入雍陵,上庙号庄宗,追谥为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嗣源虽为李克用的养子,也沿用了唐的国号,但从血缘上来说,李存勖建立的唐算是断绝了。李嗣源与李存勖全无血缘关系,也就不会给其上“祖”的庙号了!再则,后唐政权是宣称继承大唐的正朔,在名义上是认“大唐的先祖”为其先祖的,所以也不好再上庙号称“祖”。

3、清太宗皇太极

清朝有三祖,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

但这三人均非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是奠基人,福临是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玄烨,清认为其“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清朝的开国皇帝是皇太极,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是后金第二任大汗。

公元1635年,皇太极击败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从此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

公元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

所以,皇太极虽然是清朝真正的开国皇帝,但庙号是“太宗”。

标签: 开国皇帝

更多文章

  • 盘点历史上的十大外戚名将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外戚

    外戚是指皇帝母族和妻族,是中国历代王朝重要的政治力量。提到外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汉朝,尤其是东汉的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确实,东汉尤其是汉和帝之后,即位的皇帝年龄偏小都会依靠母族的亲戚来掌控朝局。外戚与宦官的争斗扰乱了朝局,消耗了国力。但历史上的外戚不都是会干政的外戚,其中不乏战功卓著的名将。来

  • 中南海紫光阁、勤政殿、怀仁堂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紫光阁

    中南海的正门新华门新华门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西段,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正门。它的门口是一座古典风格琉璃瓦顶雕梁画栋的二层明楼。楼的上层,四周槅扇,朱栏护廊,给人以开朗典雅的感觉。中国历史朝代表新华门(Xinhua Gate),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西段,是CCP中央委员会和PRC GOV所在地中南海的

  • 辽国的五京分别在哪里?辽国为何要置五京?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辽国

    一般情况下一个王朝的国都基本上都采取两京制,即一个首都加一个陪都。但是辽朝却是个例外,它不但经常变换国号,反复使用着辽和契丹这两个国号。其国都的设立更是与众不同,它不是采用一般王朝普遍采用的二京制,而是采取更为独特的五京制。辽朝是公元907年由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所开创的朝代。它历经二百余年一共有五

  • 左丞相大还是右丞相大?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左丞相

    一、从历史上看,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但也有例外。因为在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南宋时右相大,北宋左相大,秦时右相大,汉朝右相大,明初左相大,清朝也是以左为尊,比如左督御史比右

  • 晋朝(西晋和东晋)历任皇后大全(含追尊)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晋朝

    西晋皇后一、晋宣帝司马懿皇后(追尊):宣穆皇后张春华(189年-247年)晋宣帝司马懿之妻,晋景帝司马师和晋文帝司马昭的母亲。正始八年,张春华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葬于洛阳高原陵,追赠广平县君。咸熙元年,追谥为宣穆妃。泰始元年,张春华之孙晋武帝司马炎登基,追谥她为宣穆皇后。(追尊)二、晋景帝司马师皇

  • 辽朝(契、北辽、西辽)历任皇后大全(含追尊)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辽朝

    一、辽肃祖耶律耨里思(追尊)皇后(追尊):昭烈皇后萧卓真(?-?)辽肃祖耶律耨里思妻。(追尊)二、辽懿祖耶律萨剌德(追尊)皇后(追尊):中国历史朝代表庄敬皇后萧牙里辛(?-?)辽懿祖耶律萨剌德妻,辽玄祖耶律匀德实生母,宣简皇帝耶律撒剌的祖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祖母。(追尊)三、辽玄祖耶律匀德实(追

  • 历史上庙号是“高”的皇帝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庙号

    《饥饿的盛世》里乾隆皇帝的庙号是“高宗”,估计乾隆的儿子嘉庆不太满意乾隆晚年的所作所为,所以给他上了“高宗”这个庙号,而且翻阅前代历史,貌似“高宗”这个庙号,不怎么完满,至少如果一个皇帝庙号是“高宗”,

  • 古代太子和世子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太子

    世子,古代诸王公侯嗣子之称谓,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之称谓。自曹魏始,诸王公侯嗣子改称世子,后世多以王爵嫡子为世子。明清两代亲王嗣子称世子。至清朝例:和硕亲王继承人立世子、多罗郡王继承人立长子。此外,习惯上对贵族、高官的儿子也称世子,以示尊重,但这不是正式称呼。在朝鲜李朝,因为其国为中国藩属国,故嗣

  • 襄樊、襄阳、襄州的区别? 襄阳和襄樊是同一城市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襄樊

    襄樊市和襄阳市一个地方吗?襄樊市和襄阳市的区别?襄阳市和襄樊市是同一个城市吗?中国历史朝代表襄樊和襄阳有什么区别、襄樊和襄阳市是一个地方吗?请问襄樊市和襄阳市是一个地方吗?襄阳和襄樊是同一城市么?襄阳,汉时叫襄阳郡,唐朝时叫襄州,宋以后为襄阳府,解放初以襄阳和樊城(襄阳对岸的小城)并为襄樊市。但人

  • 什么是太庙 配享太庙是怎样的一种殊荣?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太庙

    我们在翻阅史书或者观看古装宫廷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对朝廷做出巨大贡献的臣子,在去世后被皇帝赐予“配享太庙”的荣誉,虽然大部分朋友听到这个赏赐都是一头雾水的,但至少知道这应该是一种封建时代的极高荣誉,也肯定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那么今天咱们就来全方位的诠释一下何为太庙,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