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制度实行省份是哪里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制度实行省份是哪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288 更新时间:2024/2/3 9:02:56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制度,应该是1936年民国宁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证制度”。地处西北边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史称宁夏省)早年经济化落后,但却成为中国身份证制度的发端地,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宁夏省建立于1929年1月1日,与甘肃、陕西、绥远及蒙古接壤。1933年,马鸿逵被中央政府任命为宁夏省政府主席。

为了加强统治,马鸿逵从1934年开始,在全省清查户口,建立保甲制。1936年5月,中央红军开始西征作战,解放了宁夏省的盐汕、豫旺、同心等地。为了抵御红军,宁夏省制定出各种反共防共之策,发收“居民证”便是其中一种。居民凡15岁以上之男女须一律佩带居民证。

宁夏省“居民证”为白布制作,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职业、身长、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居民证”被规定缝于上衣里面,以便查验。这个“居民证”虽与后来的国民身份征尚有不同,但已具备了身份证的各项要素,当属中国身份证之最早雏形。

不过,宁夏省“居民证”制度的施行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布制居民证是缝在衣服上的,由于洗晒和磨损.很快就变得模糊不清。所以,此项制度仅实行了一年多,就变得名存实亡。

1940年夏,马鸿逵又下令在清查户口和居民证的基础上,制发“宁夏省国民身份证”。为此,还制定了《宁夏省国民身份证发给及检验法》。在制发“身份证”的同时,还制发了“客籍人民居留证”及“通行证”,目的是为了“防范汉奸、间谍、奸党与奸宄盗匪起见”。

实际上,宁夏省建立身份证制度,主要是为了封锁我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同时也为了更进一步强化对宁夏人民的控制。自从发明了国民身份证,马鸿逵抓兵就方便多了。男丁被抽壮丁后,身份证立刻就由部队收存。如有壮丁逃跑,则出丁户追索。

逃兵没有身份证。在宁夏便会寸步难行,要么被抓回来,要么逃往外省。国民身份证制度的实行,为马鸿逵统治和控制人民、防止逃兵和缉捕逃兵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宁夏省国民身份证发给及检查办法》共有15条规定,其主要条款是:年满16岁以上的男子,均须领身份证,规避不领者,16岁以上、40岁以下的罚兵役,40岁以上的罚劳役;行路住店,均须带证,查无证者,即送警察局扣押惩治;16岁以上男子领证时,均须亲自到保,当面填发。

对身长要填清几尺几寸几分,面貌要注明五官是否端正、鼻耳眼是否齐全、面部是否有麻子,瘸子、聋子、瘫子及结巴等症状要在特征栏中准确填出。最令人叫绝的就是填写手指头的箕斗纹了,填证时,要将持证人的十个手指一一看过。“斗”纹(指纹呈园圈形,没有开口)划○,“箕”纹(指纹不是园圈状,而是有开口)划X。

马鸿逵曾得意地称:查验手纹箕斗是最科学、最准确的一种方法。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当时宁夏省经济落后,老百姓无钱照相,马鸿逵又舍不得出这笔钱,才绞尽脑汁想出了这个土办法。

自1940年夏季开始,历时4个月,宁夏省就完成了身份证发放工作,全省共发身份证25万张。此后,出行的人们必须随身携证,以备检查。宁夏省在省城(今银川市)和各县城门口、交通要冲、关卡渡口、堡寨桥头均设立了检查站。

各检查站前立一木牌,上面写有16个大字:“不领证者,不准入境;不受检查,不能通行。”宁夏省施行国民身份证之法,在当时的中国干了一件很“露脸”的事,于有意无意间,开了中国身份证之先河。

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限制共产党的活动,决心在全国实行国民身份证制度。国民政府立法院对当时的《户籍法》进行了修改。1946年国民政府相继公布《户籍法(修正草案)》、《户籍法施行细则》,规定制发国民身份证,发证对象年满18岁以上的中华民国国民,不分男女。未满18岁,自动请求者也可准予发给,现役军人暂不填发。

此后,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各省、市纷纷制定身份证实施条例。由于没有具体的统一规定,所制定出的条例也不尽相同。如民国江苏省政府规定:“年龄8岁以上之男女普遍制发国民身份证”。民国福建省政府制发身份证时规定:“凡满十八岁者,不分残废老弱.均应一律发给”。《福州市政府举办国民身份证暨公务员首先领发实施细则》称:“凡年满18岁住满一个月以上,或新迁入有久住意思之人民暨公务员及眷属均应领发本证。

未满18岁者准予声(申)请领发”。青海省政府就试办国民身份证事于1946年12月7日发布第3335号训令,刚筹建不久的西宁市政府于12月14日奉命在西宁地区机关、学校及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中试办和颁发公务员国民身份证,并规定了每张身份证的工本费。

从青海省立西宁师范学校一份交款书上看出,该校领取身份证工本费为2万7千元,可见领证范围之广,款额之大;1947年身份证发放向农业区推进,为农户领发国民身份证;1948年7月12日就补办和换发国民身份证函达省会所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原发国民身份证盖有“西宁市政府筹备处”木质印记的,一律到市府换发成盖有正式印信的新国民身份证。总之,身份证由各地政府统一制发,对不办领身份证者则处以罚款。

关于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制度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标签: 身份证

更多文章

  • 金陵八家人物介绍 金陵八家都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金陵八家

    金陵八家简介金陵八家是指: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八人,他们活动于明晚清兴,清初金陵地区的画家主要以金陵八家为主。其实在“八家”之外,当时金陵地区的画家还有陈卓、陆日为、武丹、陈舒等,他们或多或少地也都受金陵画风的影响或者本身就是倡导之人。他们在清初画坛

  • 画中十哲指的是哪十位画家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画中十哲

    画中十哲都有谁“画中十哲”指清代娄东画派的10位画家。即董邦达、高翔、高凤翰、李世倬、张鹏翀、李师中、王延格、陈嘉乐、张士英、柴慎10位。十哲为娄东派,他们崇古保守的画风,与“虞山画派”相依托,即这10位娄东派的画家,亦兼写虞山画派,如李世倬。他们又受

  • 画家邹喆代表作品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邹喆

    邹喆简介邹喆,生卒年不详,清代画家。字方鲁,江苏吴县人。自幼随父亲客游金陵。他的画宗其父,山水工稳而有古气,富简淡清逸的情趣。兼长水墨花卉,勾勒敷彩渲染有元人王渊的体格。“金陵八家”之一。邹喆生平经历邹喆是明末清初画坛“金陵八家”、是明末清初的重要绘画

  • 南北朝时期名将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南梁、陈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有什么区别?两者并非同一部兵书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孙子兵法

    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同一部兵法,实际上《孙子兵法》要比《三十六计》早上千年。《三十六计》最早源于南北朝,直到明清时期才著称书籍。而《孙子兵法》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可以说远早于《三十六计》。这两本兵法策略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三十六计》可以说是积累了此前各个朝代的军事思想和

  • 中国历史上著名改革家有谁?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改革家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部分,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改革家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齐桓公启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编制齐国的行政区划、以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设立三审的选吏制度、实施按土地质量好坏来进行征税、发展官办盐铁业以及用货币制度来控制物价,令齐国的势力日渐强盛,

  • 古代嫡子和庶子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嫡子

    古代人的嫡庶观念很重,一般都是偏爱嫡子,也会让嫡子继承家中的事业或者官爵。因为古代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但妻子的地位并不平等,正妻只有一位也就是嫡妻,其他的妻子都是庶妻,简称为妾。因为妻子地位的不同,导致孩子也有了嫡庶之分,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嫡庶观念简直深入人心,但元朝以后就慢慢削弱了。实际上皇室贵族在

  • 垂帘听政的太后有哪些 古代太后垂帘听政为什么要垂帘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的太后有哪些一提到垂帘听政,人们就会想到发生在清朝的“辛酉政变”,就会想到统治了中国47年的慈禧太后。其实,在慈禧垂帘听政之前,中国历史上这种女人执政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她们不仅是封建社会的女中豪杰,而且也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女强人”;不仅是少

  • 竹林七贤的结局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魏晋时期是一个很多人眼中“疯狂”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们,每天谈论着一些很多人听不懂的话题,其实只是因为司马集团管的太严,根本不允许人们有什么“违反规定”的举动,这时候的男人们简直比女性还美,只是因为《世说新语》的流传,

  • 五姓七望中五姓指什么?五姓七望中七望又指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五姓七望

    五姓七望中五姓指什么?五姓七望中七望又指什么?以下为您介绍五姓七望。五姓七望简介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