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战国四公子的结局分别是什么?谁的结局最差?

战国四公子的结局分别是什么?谁的结局最差?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126 更新时间:2023/12/18 4:52:28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他们均活跃于战国后期,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是,西方秦国一家独大,东方六国皆不可相抗,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六国贵族们皆效仿当初的秦孝公,礼贤下士,广招人才,以图强国之法。

这在当时被称为“养士”,“士”的范围很广,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换句话讲,就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咱们也可以称之为“养势”。

所谓的战国四公子,他们就是以“养士”著称,手底下门客数以千计,势力极大。当然,这首先得益于他们贵族身份,钱多地广,才能养得起这么多人。

当然,他们业各有特点,孟尝君养士不问出身,待门客厚道,故而能得人死力;信陵君军事能力出众,在战国后期率魏军救赵、六国军队伐秦,两次与秦军交手均获得胜利;春申君军政全才,几乎是楚国的执政;唯独平原君,军政能力平平。

四公子除春申君以外,其余三人皆是君王后代。其中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孟尝君田文是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齐宣王田辟疆之侄。而春申君虽然不是王族,但也是楚国国相,有着淮河以北十二县的广大封地。

当然,他们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并不仅仅是因为礼贤下士。他们个个都是有着大作为之人。

其中信陵君窃符救赵,两合诸侯,两败强秦,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有一次甚至将秦军打回关中,不敢出门。可以说是秦国最为害怕之人。

平原君赵胜一心为国,当初秦军围邯郸,城内兵困粮尽,赵胜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坚持了三年之久,一直等到了援军到来。春申君曾援赵灭鲁,再壮楚国盛威,后来六国合纵伐秦,春申君为联军主帅,一度攻到函谷关。孟尝君田文也曾联合韩、魏击败楚、秦。

当然,战国四公子的结局,都各不相同。

信陵君因功高盖主,为兄长猜忌,于是晚年沉迷酒色,郁郁而终。

在四公子之中,信陵君为魏昭王少子,血统最为高贵,而军事能力也最突出,早年在魏国就以知兵而受到魏安僖王忌惮。赵国存亡之际,诸侯均不敢救援,信陵君窃魏王兵符,杀大将晋鄙,率魏军救援赵国,保存了赵国,但也深深得罪了魏王。信陵君在赵10多年不愿回魏,魏国屡屡受到秦国侵扰。

终于,魏安僖王以国家存亡说动了信陵君,信陵君向诸侯求援,听说信陵君为将,诸侯纷纷派出援军。此战,魏无忌率领诸侯联军将秦军打回函谷关内,秦军返还了许多诸侯侵地,是六国最后一次战胜秦国。

然而,安僖王与信陵君兄弟十多年没见,但猜忌还在。此战之后,信陵君屡次进言想要强大魏国,却再次受到猜忌。无奈,信陵君整日以酒色自娱,不久即郁郁而终。

孟尝君田文虽然被封薛国之主,成为一方诸侯,但是死后诸子争权自相残杀,其封国也最终为齐王所灭。

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秦昭王时曾入为秦相,当时秦国樗里疾非常嫉妒田文的才能,不断在昭襄王面前陷害他,田文得到消息后,利用手下门客偷来狐袍送给昭襄王的的宠妾燕姬,由燕姬向秦王求情,田文带着门客离开秦国,但是田文一走,秦王便后悔放虎归山,派人追赶,想杀田文以绝后患。

田文一行到函谷关时,天还没亮,函谷关关门紧闭。田文手下门客中的异士便利用“鸡鸣”之术,骗开城门,得以脱险。

这就是成语“鸡鸣狗盗”的出处。回到齐国后,孟尝君当上了齐湣王相国,曾率三国联军大败秦军,攻破函谷关。

齐湣王七年(前294年)因贵族田甲叛乱事,为湣王所疑,谢病归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国。曾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襄王立,田文遂保持中立,不久复与莫联合相亲。死后诸子争立,领地薛为齐、魏共同攻灭。这位是战国四君子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位,以至于后人说他“”盛名之下难副其实”

只有平原君赵胜,由于辈分比较好,一直为赵王所敬重,自身亦无功高盖主之嫌,得以善终。

他长期担任赵国宰相,辅政48年。

赵国名臣蔺相如虽有“将相和”的故事传世,但蔺相如实际上是赵国上卿,当时的宰相是赵胜。

赵胜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请出信陵君救赵,解了秦军攻邯郸之围。

他也是成语“毛遂自荐”的主人公,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接收了韩国上党郡,《史记》评价“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引发了后来的长平之战,使得四十万赵军灰飞烟灭。四大公子中,赵胜是最平凡的一个,但他一生忠于赵国,为相近五十年,并无太大恶政,以"尊君安国"之功,位列四公子之列。

平原君也是寿终正寝的一位幸运儿,虽然赵国后来灭亡后,他的子孙被屠杀,但他本人还是得到了善终。

春申君黄歇因为旧主逝去,全家被政敌李园伏杀于棘门之内。

李园本是春申君门客,他把妹妹李环进献给春申君为妾,后来李环怀有身孕。由于楚考烈王在位多年无子嗣,春申君怕楚考烈王死后楚国王位由其他王族承继,会影响他的政治地位。李园建议春申君将其妹李环献给无子的楚考烈王为妃,她怀着的孩子便有机会继承王位。

后来李环生下一对双生子,长子熊悍被立为太子,李园晋身为国舅,得以与春申君同掌楚国朝政。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李园一来怕太子熊悍的身世败露,二来又想取代黄歇的地位,于是暗中豢养了刺客准备刺杀春申君。春申君另一门客朱英得到了这个消息,提醒春申君注意李园的动向,但春申君认为李园没有胆量及能力对付他,故没有理会朱英的警告。

不久,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抢先进入王宫,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前去王宫奔丧,在棘门受到李园刺客的伏击,当即被斩头扔在棘门外。

如此算来,结局最惨的应该是春申君黄歇了,自己死了不说,全家也被伏杀!

标签: 战国四公子

更多文章

  • 岳飞有多少子嗣?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岳飞

    抗金名将岳飞先后娶过两位妻子,生有五个儿子,前妻刘氏生下长子岳云、次子岳雷,后妻李娃生下三子岳霖、四子岳震、五子岳霆。岳飞这几个儿子取名很有特点,都是雨字头(云的繁体字为雲)。1142年1月,岳飞被害死,那么他的五个儿子们下场如何呢?岳云是长子,所以岳飞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岳云自幼习武,十二岁时就参军

  • 清朝哪些有名的大臣参加了维新运动?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

    康有为、梁启超在维新运动兴起的初期,曾吸纳了很多的朝廷要员加入强学会。其中有李鸿藻、翁同龢、袁世凯、张之洞、陈宝箴等人。但是到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被迫流亡日本,成了通缉犯,袁世凯因告密事件划清界限不被追究,李鸿藻也早早退出了阵营,唯独张之洞与康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意外的是,戊戌政变之后,他不仅得

  • “沓中阴平道”是什么地方?古代蜀道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蜀道

    “沓中阴平道”并非是一处名称,而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沓中”为汉末三国时期的一处地名,因蜀汉集团的名将姜维,在此驻军屯田而得以名传后世;“阴平道”为古代秦蜀之间的交通要道。三国末期,在曹魏发起灭蜀之战中,曹魏名将邓艾,自阴平道绕过

  •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一品官分别是哪些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一品

    不同的朝代,一品官包含的意义不一样。就我们今天来看,公务员级别分为十五级,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分有可能是一级到五级。总理是一级,副总理是二级,国务委员是三级,省长和部长是四级,副省长副部长是五级。基本上就是这样,个别略有出入,但基本差不多。趣历史小编从秦汉、隋唐和明清三个时代分别来说。1,秦汉。秦汉时

  • 清朝道台官制权限介绍 道台的官阶和权利知县大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道台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历代朝局都上演着兴衰成败,每位统治者都是一个独立的灵魂,有着自己执掌天下的理念。因此在这漫长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官阶制度也随时代更替发生着重大的改变,清朝的道台便是其中之一。"道台"作为一个全新的官阶出现在清朝,并非是统治者一时兴起而设置的。作为中国历史上版图面积仅此于

  • 农乐舞是哪个族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农乐舞

    “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农乐

  • 伽倻琴是哪个民族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伽倻琴

    在我国东北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蜿蜒的图们江和鸭绿江畔,在长白山的林海雪原,居住着勤劳勇敢、多才多艺的朝鲜族人民。他们不仅发展了农、林、渔等各业生产,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伽倻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乐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伽倻琴是朝鲜族古老的弹弦乐器,历史较悠久,早在公

  • 指南针的原始形态是什么样子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指南针

    在中国的方位文化中经历了从天文学方法定位再以磁学方法制成司南,最后由司南演变成指南针的三个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测定方位技术的不断完善。司南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司南”之称,始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终止于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因为司南古义不断演化

  • 指南针的原理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指南针

    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北磁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 指南针的磁针是怎样发明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明应当是在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中,慢慢地改进的结果,而不同时期的形式,应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唐代堪舆家的活动相当活跃,并开始强调方向的选择,寻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当务之急。于是指南铁鱼或者蝌蚪形铁质指向器及水浮磁针应运而生。活动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的山西堪舆家丘延瀚,被后世堪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