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朝时期一个县需要多少衙役?

清朝时期一个县需要多少衙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473 更新时间:2024/1/21 12:07:29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衙门的章,欢迎阅读哦~

2004年的杂志《广东档案》里,曾刊载过一份特殊的“工资表”:清朝道光年间的开建县的县衙“俸银”。

在这份“工资表”里,作为县衙“大老爷”的知县,每年领43钱5两白银的“年薪”,逢闰月还补贴三两。典史每年领俸禄31两,另外还有“门子”“书吏”“皂隶”“快役”“民壮”“轿夫”“禁足”“仵作”等各色人员,加上“官老爷”一共52人,每年领取俸银656两。要这么看,偌大一个县城,就靠这五十二人操持,每年才花掉国家六百多两银子,“性价比”真心很高。

但事实是,这只是表面现象。“领国家俸禄”的官吏,固然是少,但上上下下指着衙门吃喝的“编外人员”,那可是天文数字。

《清实录》里记载,同样是道光年间,道光七年(1827)直隶省清退衙门“多余”人员,竟一口气清出来近两万四千人,这天文数字,叫道光皇帝也吃了一吓,连连感叹“他省谅亦不免”直隶如此,其他省份也差不离吧。

事实证明,这直隶,真是“限制”了道光皇帝的想象,放在其他省份,情况只能会更严重。

就以“县太爷”身边的书吏来说,别看平时干的都是抄抄写写的杂活,人前人后都很不起眼,但放在县衙这一级里,却是能量极大。雍正年间曾吓坏全国贪官的铁面人物田文镜,早年就尝到过这帮人的厉害:早年田文镜还做知县时,每到一地上任,这些“胥吏”们就围在你身边,表面上献殷勤,其实是瞪圆了眼睛找你的软肋,相处没几天,就把你摸得差不多,然后就冲你对症下药,或是行贿或抓你的短,不把你拉下水不罢休……

在那个大清相对吏治清明的年代,一身是胆的田文镜,尚且领教了这帮人的厉害,放在古代其他时期,换成其他县令,效果也可以想。比如在康熙二十年左右的江西吉永县,当地书吏们都练出了拿捏知县的“常胜套路”:每当新知县上任,就故意唆使上百个老百姓天天来告状,丁点鸡蒜皮的破事,都把知县老爷吵得头昏脑胀,最后只能当了甩手掌柜,由着书吏们来处置,自己心甘情愿当个摆设。多少“大老爷”,就这么变成了提线木偶。

而一旦遇到事,有时高高在上的“老爷”们,还得被这些“临时工”们宰一把。乾隆年间某县闹贼,县令悬赏一千两白银抓犯人。结果犯人落网后,书吏与衙差们勾搭一气,把犯人藏起来后“谈条件”。逼着知县咬牙掏了三千两白银后,才把人交了出来。这种事,都可以用来发财。

能把知县拿捏成这样,那只靠几个书吏哪够?事实是,自清朝开国以来,“书吏”的数目就不停在膨胀。

顺治年间时,县衙的书吏名额,一般不能超过八到十四人,大清三个世纪里,也基本是按照这个数目来“发工资”。但实际上呢?想要捞好处,就得勾搭连环,勾来的人越多越好办事,大伙一起敲金分肥。到了清朝中期,哪怕在书吏“比较少”的山东省,大一点的县,一个县的书吏至少要有一千人,小一点的县,也得有几百人。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县,书吏的数量甚至有两千多人。《清实录》形容说,各个都是“纷纷入署,托名办公”。

一句“托名办公”,就道出了这看似“临时工”的角色,极大的诱惑力拉大旗作虎皮,财源当然滚滚来。

书吏如此,县衙里的其他“临时工”,那自然也不差。比如衙差们,那动辄也是数百人的规模。发展到清末时,以《春冰室野乘》里的记载,中原大一点的县,衙差动辄也上千人。而且好多人都是“江湖闻名”的大盗。这些人白天在衙门里充衙差,人五人六的抓贼,晚上换了身皮,再换个地方就打家劫舍,白天晚上都不闲着。哪怕恶行败露了,人家从这个县跑路,托关系走个门路,换个县衙,照样还当他的衙差。

如此算下来,账面上很“精简”的大清衙门,其实是“人山人海”。

以清朝学者段光清的慨叹:道光十七年(1837)时他亲眼所见,清朝的知县下乡办个公,带的“书吏”“师爷”“衙差”“轿夫”等人,杂七杂八加起来,竟然有一百多人。这么多人下个乡,当然不能空着手回去。一路的敲诈勒索,闭着眼睛就能想。

而且,就算这次不敲诈,一个县要养活这么多人,还要养的白白胖胖的,靠账面的俸禄哪够?于是各种“陋规”成了小意思,朝廷百姓收一石粮食,由这帮人经办,自然变成十倍的“浮收”,然后再敲金分肥。至于“签子钱”“节礼”等套路,也是层出不穷,清代的类似“陋规”,以后世学者的不完全统计,竟然有近百种,全是巧立名目,拼命压榨老百姓。

看懂这个,也就看懂“衙门养多少官员”背后,那叫人叹息的反思:虽说这些“养官员的钱”,那时候朝廷不买单,自然也装看不见。刮走的,却是苦老百姓的血肉。

标签: 衙役

更多文章

  • 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负责什么职务?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谁的权力更大?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骠骑将军

    我们都知道,将军这种称呼,是专门针对武将的,历史上虽然也有一些文臣被封将军称号,那也是因为他们在特殊时期有特殊功业,或者是一种虚职荣耀。最早在周朝,是没有将军这种称号的,真正出现将军的称呼,是从汉朝开始的。汉朝的将军大概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就是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以及卫将军四个

  • 汉朝的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车骑将军

    车骑将军比骠骑将军出现的要早,但是地位要低。在汉朝的官制中,有“三公九卿”三公者“西汉末至东汉初期演变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司徒、司空。”比如曹操就是汉臣,人称“曹司空”,位列三公。后拜丞相,

  • 明朝开国淮西二十四将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

    1354年,身在濠州红巾军阵营中的朱元璋,对内部各派系的争权夺利深恶痛绝,于是在自己所招募的新兵当中挑选出24人,作为自己的心腹,奔赴定远作战,这被视为朱元璋独立起兵的开始。跟随他的24人最终都当上了将军,绝大部分活到了明帝国的建立,各自因战功拜官封爵,风光无限。然而个人最终的命运却并不相同,仅有一

  • 历史上当过庶吉士官职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庶吉士

    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历史进程明太祖洪武初年,选进士于六部

  • 临朝称制是什么意思?临朝称制出现于什么时候?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临朝称制

    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临朝称制由中国西汉时期的吕后所开辟,可人们一般比较熟悉的女主统治方式应该是清朝末年慈禧的垂帘听政,二者在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古代中国在

  • 盘点历史上临朝称制的六位女性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临朝称制

    在我们的印象中,权力似乎从来都是男人的事情,尤其是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女人更没有什么地位,可是中国历史上有些女人的确登上了权力巅峰。比如下面则六位,中国历史上权力最高的6位女性。第一位是芈八子。芈月,战国楚国人,嫁给了秦国的秦惠文王,封为“芈八子”。秦惠文王死后,嬴荡继位,是

  • 东汉有哪六位皇太后临朝称制?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东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太后一般都喜欢临朝称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都比较注重孝道,皇帝一般就更要起到带头作用,所以有的大臣们想要升官发财,一般就会去巴结皇太后,更有甚者,皇太后可以直接代替皇帝行使皇权。那我们今天就来谈谈东汉时期的六大皇太后临朝称制的情况吧。第一:窦太后(窦氏

  • “谢师宴”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谢师宴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谢师宴”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再过几个月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日了,今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全国各中学都延迟开学,可能会对高三学子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不管怎么说,在这里李夫子也衷心的祝愿各位高考学子能够金榜题名,得偿所愿!高考一旦结束,就会有将近三个月

  •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游牧民族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有什么区别?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游牧民族,也不存在农耕民族,以某一种生产方式定义文明更是错误的西方历史学家通过把刀耕火种称为原始农业,而将放养畜牧视为原始畜牧业,并将种植畜牧与采集渔猎分开。由此,将从事采集渔猎的人类称为渔猎民族,将从事耕作种植的

  • 帝国主义的表现形式是怎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帝国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提出的帝国主义特征,在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已表现出来。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帝国主义的特征在每个国家的表现形式、发展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美国托拉斯是美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是比卡特尔和辛迪加垄断程度更高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