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百科十八般兵器都有啥?之二

历史百科十八般兵器都有啥?之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282 更新时间:2023/12/6 13:07:16

百兵之胆刀

习刀尚猛的习从俗已历千年,古时士卒短兵相接,以用刀者为多。舞起刀来,刀风呼呼,寒光逼人,只闻刀风,不风人影,勇猛威武,雄健有力。这种“猛虎般”的风格,是由刀的构造和练法决定的。单刀由刀尖、刀身、刀刃、刀背、护手(刀盘)、刀把等组成。刀尖、刀刃为最锋利部位,主攻背宽厚坚固,主防。

从技法上看,单刀多劈、砍、刺、格、扎、撩等动作,幅度较大。古时刀又较重,想在劈砍时刀刀见效,必须快速有力。为了表现出刀术猛的特点,须熟练地掌握各种刀法和力法,做到身法、步法、眼法、刀法的紧密配合。练习时应气充而力雄,身械协调,刀随身转,以身休带四肢,来助刀发力法迅疾轻灵,跳跃旋转,进退自如不风人眼机敏,目光炯炯;挥刀快慢相同,舒敛自如。

刀的类很多,有单刀、关公大刀、春秋大刀、金刚大刀、青龙大刀、南洋大刀、九环大刀、青龙偃月刀、朴刀、短刀、腰刀、苗刀、双手带(斩马刀)、小双手(又叫匕首刀,原名黑虎刀)等等,其使用方法和要求各有所不同。

单刀的基本刀法有缠头、裹脑、舞花、劈、砍、撩、刺、截拦、搅、随、戳、抢、扎、斩、挂等。实用套路有串刀、三合刀和夜战八方刀。

大刀,被称为“百兵之帅”,多以双手执握舞动。主要刀法有:斩、劈、抹、云、撩、错、带等。所谓“大刀看刃”,就是各种刀法在刀刃上运用清晰。演练时,一招一式,大劈大砍,一动一静,威力很大。明代黄圻《三才国会》中说:“公偃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兵伏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朴刀,是大刀中分量较轻、柄稍短的一种,舞动起来灵活轻快,多为步战使用。又叫双手带。全刀由刀身、刀柄、刀盘、响环第四大部分组成。

十八般兵器谚语

【剑走青,刀走黑】

“青”、“黑”是术语,出自武林《春点》(即黑话)。“青”,是轻的通假,指轻捷便利。交手之时,能干净利索地躲闪对手的进攻,谓之“走青”;进退不灵,躲闪不疾,谓之“沾青”。

剑器本身轻、短、细、薄,对付粗重兵器,难以硬挡硬架硬格,只可逢坚避刃,遇隙削刚,仗着身法便利,招法变化取胜。所以说,“剑走青”。

“黑”,狠毒凶猛之意。“走黑”,就是说刀法要狠、要猛。刀本身面宽而背厚,在常用短兵器中仅仅是较重。交手之时,可大劈大砍,硬挡硬架,刀锋过处,如滚瓜切菜。所以说“刀走黑”。

临阵使用,当依此谚;套路演练也当依照此谚要求去做。剑术套路着重在进退闪躲,腾挪轻疾方面,也是“走青”。刀术演练,风声如吼,气势猛烈,“狠”字当头,仍是“走黑”。谚语“刀如猛虎,剑如飞凤”是对刀法剑法形象化的描写,其意与“剑走青,刀走黑”的意思完全相同

【鞭是一条绳,全靠缠得清】

这条谚语通用于鞭类的软器械,如流星锤、绳镖、杆子鞭、铁练等兵器。如果缠绕不清,势必打不着人而打自己。软兵器鞭讲究纵打一线,横打一扇,收到手中是一团,抡将出去是一片。收回时劲力要软,要柔;打出时要刚,要快。所以又有这样的谚语解释鞭法:“收回一团放出一片。收回如虫,放出如龙。收回如鼠,放出如虎。”练鞭一定要鞭法清晰,步法稳健,鞭随身转,亦随步换,收放自如,快而不乱。双鞭单鞭,均不易练。有鞭法歌一首可供参考:“七节一抖放亮光,架拨抽打走四方。前打浪子踢球式,后打背锏披脊梁。左打跨虎蹬山脚,右打片马扣里裆。上打朝天一柱香,下打黑狗滚地躺。金丝盘头养脑力,缠肘舒胃养心肠。拦腰围蛇通三气,分水提步好良方。”

近代神鞭李良臣、花鞭吴斌、飞鞭陈金镜都是精于鞭法的武林前辈。

【锤槊之勇不可敌】

锤,代表了冷兵器中的重兵器;槊,代表冷兵器中的长兵器。在格斗技术远没有达到影响武术发展的时代,格斗只凭勇力取胜,因此对于兵器便特别重视长度和重量。

古代兵器重得惊人,三国?典韦“提一双戟八十斤”(《三国志.魏书》),折合现代重量有35斤多。宋时李全、元时隋世昌用的是40斤重的铁枪,合今47斤多。这些兵器虽重,但均不如锤,锤又作椎,又称骨朵。古时有石锤、铜锤、铁锤。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锤在军中是主要兵器之一。据《辽史.兵志》载,当时契丹族凡年15以上50以下隶兵籍,必备战马、铁甲和一套兵器,其中就有“”,即锤。宋时岳云使锤,“每战,以手握两铁锤重八十斤。”(《宋史.岳飞》)。宋代的80斤折合现代重量为95.5斤。锤,如此的沉重,使锤的人必是力大超人,勇猛无比,因此不可不觑。

古代兵器讲求长度,也是出于克敌制胜的需要。酋矛长二丈,夷矛长二丈四尺(《周礼.考工记卢人》)。后来盛行的蛇矛长一丈八尺。东晋陈安一手持“七尺大刀奋如湍”,一手持“丈八蛇矛大王左右盘”。丈八矛,也称槊,或称。那时的一丈八尺,约合今一丈三尺三寸,却也不算短了。岳飞“持丈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宋史.岳飞》)他的丈八铁枪约合今制一丈六尺五寸,明代最长的沙家竿子长二丈四尺,合仿二丈二尺多。能使用这样长的兵器,没有力是不行的。

所以古人总结出一条经验,那就“锤槊之勇不可敌。”千万不可轻视使用这类兵器的人,因为他们的力量入入超出常人数倍。

由于格斗技术的不断发展,格斗不再单凭勇力取胜。明清以后,象锤这样过重的兵器和槊这样过长的兵器在军中越来越少,现在武林已难得一见这类兵器,也难得一见能使用这类兵器的人物了。

【百日袖箭千日镖】

袖箭和镖都是暗器。镖,钢制,锐三角形,通常长三寸六分,重六两。重一斤镖,俗称“金镖”。抛掷击人,有扬手镖、阴手镖等法。袖箭是含机械装置的暗器,圆筒中装箭,筒内设弹簧,一按机括,箭即发出,筒长六寸,箭长四寸六分。两种暗器虽大致相同,但袖箭用来省力,射程远近全凭弹簧弹力大小,而镖的掷程远近全凭手腕力量的强弱。二者又都要求掷射准确,因此,使镖显而易见要难于用袖箭了。

【枪怕摇头棍怕点】

遇见使枪的,要警惕枪摇头;需提防棍点头。摇头,是指枪尖被抖成一个个圆圈。枪若发挥威力,需将搬、扣、刺三动一气呵成。搬、扣即为左防、右防,刺是突击。三动迅捷完成,枪尖便被抖成一个圆圈,枪法云:“圈为枪法之母。”圈抖得快、圆、中、生风、枪扎得便有力、突然,令人防不胜防。摇头,还指枪要运用抽打的招数。抽打之前,枪头必做摇摆动作。枪法中突用抽打的棍法,易使对手上当,所以务必留神。

棍,虽重使两端,但一旦揉进枪法,则威力倍增。棍若点头,那必是持者已将双手移至棍的末端,其意在以棍当枪使了,无论是扎、挑、抽、劈、此时皆可灵活运用。若不提防,仍以其为棍,为祸便不远了。

【刀为百兵帅】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古史考》称“燧人氏铸金作刀。”《二仪实录》称:“黄帝作刀。”什么是刀呢?《逸雅》称:“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刀击之也。”《二仪实录》讲述了刀的形制:“刀之制,有四阵之刀起自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即有陌刀,军阵用之。又阵障刀,行从障卫则用之。又有长刀,即卤簿千牛将军执之。又仪刀,即武臣佩之。自东晋多虞,遂以木之,饰以金银,佩之以备威仪,即衙刀也。”造刀的方法是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至刃,平铲平削。刀尖锋芒,快利乃妙。其柄以坚木为之,长短则视种类而定。

刀是最普遍应用的兵器之一。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朴刀、双手事则可马步战,较枪又灵活得多。刀法讲究劈、砍、拦、扎、抹,又较枪法简单,易为学者掌握。所以,历代战将、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

宋代刀的形便已非常发展,有手刀(单刀)、大刀两大类。大刀则包括笔刀、戟刀、掩月刀、屈刀、掉刀、凤嘴刀、眉尖刀数种。明代倭寇入侵,带来了倭刀术,显出了威力。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倭善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断。”明.何良臣也曾说:“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见《阵纪》)。倭刀的引进,特别是戚继光等又将中日刀法糅为一体,使单刀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到了清代,大刀、长刀、单刀几为军中常用武器,且有飞刀(七寸)、小刀(一尺七寸),风行于世。清末上海小刀会便是一例。刀的流行遍及武林各处,大有统帅百兵之势。说“刀为百兵之帅”自也不算夸张。

古代使刀的名将极多。三国关羽善用八十二斤青龙刀,惜乎没有佐证。史载明初“双刀王”王弼、山东孙镗、大刀郭五,明罗君彦,清初颜习斋,清末小刀会“大刀秀姑娘”周秀英都以刀术闻名,“大刀”王五、“单刀”李存义、“双刀”李凤岗、擅长苗刀的“燕子”郭长生皆为武林名手。抗日战争初期,二十九军大刀队令日寇闻风丧胆。当时西北军中,冯玉祥、吉鸿昌等抗日名将都组织过大刀队。不少武术家为训练大刀队做出贡献。少林拳家金恩忠还曾将其在军中所用教材《实用大刀术》出版。

当代,刀术是武坛赫赫生风的比赛项目,善刀者不可胜数。武术家李青山以七十高龄舞动95斤重大铁刀,功力更是非同小可。

【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百兵之贼】

这条谚语形容了枪械的历害。自古以来,戈、矛以至枪,在火器发明前一直是将士常用的兵器,而不似锤、挝、钺等兵器在实战中逐渐被淘汰。究其原因,就是枪及与枪相类的矛、大杆子等兵器比其他兵器用着方便,效应明显,各器难敌。

《事物绀珠》称:“枪,木杆金头,始于黄帝,扩于孔明。”枪,由枪尖、枪杆两大部分组成,辅以枪缨、枪纂。枪的区别在于长度不同及枪尖的重量形制不同,因此也便有许多别称。从明代枪械的形制可看出各家枪法的区别。杨家枪,长一丈八尺;马家枪,长九尺七寸;沙家竿子,长丈八至二丈四尺;汊口枪,长一丈六尺、一丈七尺、一丈八尺(见明.吴殳《手臂录》)。到了清代,枪的尺寸渐短。五尺五寸称步下枪;七尺称花枪;八尺二寸称中平枪。此外尚有一丈二尺的大枪,一丈六尺的大杆子,一丈八尺的矛。这种形制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标签: 十八般兵器

更多文章

  • 妇女小脚为何称“金莲”?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金莲

    三寸金莲资料图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佚名,原题为:《妇女小脚为何称“金莲”?或来自佛教文化中的莲花》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装饰陋习。其具体做法是用一条狭长的布袋,将妇女的足踝紧紧缚住,从而使肌骨变态,脚形纤小屈曲,以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在缠足时代,绝大多数妇女大约从四、

  • 古代最冤状元是谁会?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状元

    万般皆下平,唯有读书高。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古话,在我国古代,寒门子弟如果想要光宗耀祖的话,读书无疑就是当时最好的方式了,很多人为了考取功名,年近花甲依旧苦读不休,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可以说是死的最冤的状元!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此人名叫陈安阝[fǔ],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状元,本以为自己

  • 一问三不知指哪三不知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一问三不知

    说到"一问三不知"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就是提一个问题,你却不知道回答了,意思就是说你没有把该学习的东西学好这样的,但是小编想问的是,为啥要用一问三不知来形容呢?为什么是三不知呢?这个小编就觉得有点意思意思了啊,那么这个“三不知”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

  • 世界上第一座交通信号灯是谁发明的?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信号灯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句话是深入每一个人心中的一句话,这只遵守基本交通规则的口诀,以至于让我们每个人当经过信号灯时就会条件反射的按照红绿灯的提示行走。在现代生活中,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然而车辆虽多,却能秩序井然,这中间除了交通警察外,就全靠交通信号灯来发挥作用了。

  • 孔子的妻子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孔子

    孔圣人孔子,一般来说,我们关注的地方都在于孔子的思想,他的作为、言论、事迹等等方面,毕竟我们的民族两千多年来就是生活在儒家思想中,对于这个儒家的创始人,自然是非常关注了。不过,今天要为大家讲的,不是孔子的思想,而是他的家庭,他的妻子。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孔子的妻子到底是说,为什么能成为这样一个伟大之

  • 南京长江大桥简介 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和通车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有多久了?南京长江大桥好玩吗?本文来介绍下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简介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

  • 紫禁城十大不为人知的地方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这硕大的紫禁城内,有十个不为人知的细节。一、段虹桥上的捂裆狮这个狮子实在比较出名!因为它造型奇特,竟然抓着头挠着腮,呲牙咧嘴显得表情痛苦,而最突出的是它有一只手还抓着自己的裆部。是不是感到很怪异呢?这完全和故宫的整体风格不搭,“嘻哈

  • 少林七十二绝技武学盘点 为什么少林七十二绝技难以学会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七十二绝技

    少林,在武侠小说中一直都是一个大门派,也是武学的发源地,少林有七十二绝技,但是能学到其中一绝两绝已经非常厉害了,为什么少林寺七十二绝技始终无人学会。写江湖的武侠小说,总是让人不自觉去对比角色的武功高低。在金庸先生的笔下,比如说独孤求败、阿青等等这样的绝世高人,那都是每一个时代无人能争议的天下第一。

  • 古人为何将13岁妙龄称为豆蔻年华 豆蔻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豆蔻

    我们常常将少女美好的青春时光称为“豆蔻年华”,其实在古代,豆蔻是有专指的年龄,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正是花一样的年纪。古人从不吝啬把世间最好的事物都用来赞美这个年纪的女孩子们,那最后,为什么偏偏豆蔻胜出了呢?看过豆蔻照片,你便会明白了。“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 古代刀的佩戴方法有哪些 刀插在束衣的腰带上最简单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古代

    刀的佩带方法不如剑那样丰富多彩,但是作为经常要用的工具和防身武器,不随身携带是不合理的,所以根据推测只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可供参考,即把刀插在束衣的腰带上。《岭外代答》卷六“蛮刀”条上说:“猺刀黎刀,带之于腰,峒刀蛮刀,佩之于肩。”说明古代的少数民族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