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慈禧与戊戌变法的关系 慈禧并非一开始就反对

慈禧与戊戌变法的关系 慈禧并非一开始就反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12 更新时间:2024/1/24 3:01:39

戊戌变法与慈禧的关系是什么?戊戌变法的结局是戊戌六君子死的死,逃亡的逃亡,光绪皇帝遭到软禁。慈禧在这件事上成为了千古罪人,可是历史的事实是否有些被我们遗漏了。据说对于戊戌变法慈禧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大的反对情绪,这是为什么呢?一起来看看。

百年辛亥纪念在即,市场上研究清末新政的图书逐渐多了起来。在众多的图书当中,我发现两岸三地共同出版的李刚先生的《辛亥前夜:大清帝国最后十年》一书颇为特别,它以晚清帝国最后的十年(1901-1911)为观察时限,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晚清风云和诸多人物的活动场景。这些人,从地方督抚到中央大员,从落魄的公车举子到涉足外洋的海外学人,从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到割据一方的地方实力派,从慈禧、光绪、载沣以至宣统时代的王室成员到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等一个个活跃的汉人阁僚等,不一而足。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活跃在帝国舞台上的各色人等,在作者灵动的文字和抽丝剥茧的笔锋下,一个个均神韵勃发并彰显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另一个侧面。

“老佛爷”慈禧,在后人看来莫过于帝国最为阴毒可怕、最为愚昧颟顸的女人了!“女人祸国”,多是人们对她与女皇武则天的评价。即便在她离世后,人们也多不改对她的负面评价,反而日益加深了对慈禧的厌恶,加重了对光绪的同情。但在作者笔下,慈禧并非一个老态龙钟的帝国执政者,而是头脑清醒,执事刚毅,颇有挽大厦将倾的气势和魄力。

“复杂”的慈禧

慈禧离世的1908年,乃清光绪三十四年。如果将此年份安放在整个动荡不安的晚清历史“大变局”之中,这并非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往前八年,是整个华北地区侵扰不安的反洋教斗争与义和团运动,以及紧随其后的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再往后的三年,是起于武昌并致满清大厦倾覆的辛亥革命。但是,就是这看似并不起眼的年份,却注定在中国法制史上要写下一笔。该年的8月27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质的纲领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诞生了!

《钦定宪法大纲》与其说出自垂死的满清朝廷,毋宁说来自于当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慈禧之手。尽管它强调了“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的旨意,但是它也附着了一个中国版的《权利法案》,规定:“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问题来了这个“老妖婆”为什么在临死之前还要做出这样惊天动地的举动?是良心发现,还是“人之将死,其‘举也善”,甚或是为了挽救自己日益败坏的名声和奄奄一息的晚清朝廷呢?

理性和愤青,是人们对待历史的两种态度。我知道,在当前的语境中,如何客观地评价慈禧,这是需要勇气的,否则就要被冠以“翻案”的嫌疑。研究具象的历史人物,要想剥去被后人强加上去的或神圣或卑鄙的外衣,只有将他们还原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才有讨论的前提和考察的意义。摆脱情感和道德的因素,这是评价包括慈禧在内的诸多历史人物亟待解决的问题。

慈禧是个复杂的人。恰如李刚所言,慈禧“首先是一个嗜权如命的统治者”和“善于玩弄权术的宫廷贵妇”。试想,在男人占主导地位的宫廷斗争中,一个皇族女人不懂政治、不甚精明意味着什么,结果可想而知。慈禧是靠“辛酉政变”、扳倒了顾命八大臣起家的。

当政期间(1860-1908),虽然后期还政光绪,但是大多数时间里她还是晚清决策的核心人物。在其执政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她实现了君臣和衷共济,满汉一家。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历史学者很少提到慈禧,但这项近代化运动无疑得到了慈禧的首肯,因为在集权体制下,没有最高掌权者的实际支持和理解,革新措施无从谈起。可以说,没有慈禧,就没有洋务运动,当成定论。戊戌维新呢,说她是杀害“戊戌六君子”的“刽子手”,确是事实,但说慈禧从一开始就不支持变革,完全是带着“有色眼镜”说话。

更多文章

  • 成语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欲擒故纵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语,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故事,成语,欲擒故纵,是什么

    成语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欲擒故纵的意思: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无如作者要作这等欲擒故纵的文章,令读者猜一猜。”欲擒故纵的故事【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释

  • 宋美龄玩一夜情:蒋介石带卫士亲自“捉奸”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美龄,一夜,蒋介石,卫士,亲自,捉奸,宋美龄,玩过,一夜

    宋美龄玩过一夜情吗?宋美玲是20世纪中国政坛风云人物,1927年12月,她与蒋介石结婚后,又做夫人又做官,成为中国当代一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人。在历史上关于她令人难忘那一刻是在美国国会的演讲得到热烈的掌声。这是于公,于私的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宋美龄是名人,也是女人,她与其他普通女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她

  • 原来"一瞬" 相当于0.36秒 一瞬一词出自梵典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原来,一瞬,相当于,0.36秒,一词,出自,梵典,原来,一瞬

    原来一瞬、须臾、霎那之类的词在古代的时候是有量化的,只是到了现代被人们弱化了。只是单纯的拿来形容时间的快速。人们常用一瞬、须臾、霎时、一刹那之类的词语来形容时间,那么,一瞬、一刹那究竟是多长时间?须臾有没有具体所指的时间长度?在中国古代,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很多词语都源自佛教,比如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味

  •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戊戌变法,主要,内容,生在,19世纪,世纪末,面对,空前,重

    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称“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础内容是什么? 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他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一起来

  •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意思?关于以逸待劳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关于,故事,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以逸待劳的意思: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出处《孙子·军争》。关于以逸待劳历史典故汉光武帝刘秀刚建立东汉政权时,全国还未完全统一。公元30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

  • 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隔岸观火的成语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

    隔岸观火是什么意思?隔岸观火的意思: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隔岸观火的成语故事 公元202年,袁绍一病不起,继而去世。三个儿子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长子被摒弃在外,权力由次子接管,幼子支持这一决定,长子当然不买账,为此,袁家兄弟开始内斗。曹操把他们兄弟的内讧看成是一

  • "真谛"一词的来源是什么?原来真谛是佛教用语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真谛,一词,来源,是什么,原来,佛教,用语,佛教,我国,传统

    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影响极为深远,来自佛教方面的日常用语词汇比比皆是。“真谛”一词原为佛教用语,可能与地藏王菩萨有关。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佛陀既灭,弥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萨自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要拯救诸苦。地藏菩萨的原型为印度教的大地之

  • 晋朝一共有多少位皇帝?晋朝皇帝列表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晋朝,共有,多少,皇帝,列表,武帝,司马炎,236年,290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265年称帝,265年290年在位26年。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的长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晋朝的开国君主。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280年灭吴,统一

  • 明哲保身是什么意思?明哲保身的成语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哲保身,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明哲保身,是什么,意思

    明哲保身是什么意思?明哲保身的意思: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出处:《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哲保身的成语故事西周宣王在位期间,朝中有两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们辅佐周宣王,

  • 捉襟见肘是什么意思?捉襟见肘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捉襟见肘,是什么,意思,典故,捉襟见肘,是什么,意思,衣襟

    捉襟见肘是什么意思襟:衣襟;肘:胳膊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出处:(先秦)庄周《庄子·让王》。捉襟见肘的典故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学识广博。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虽然逍遥自在,但很清苦。据说,他在卫国居住时,生活十分困苦。他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