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由来 为何古代作战有这种设定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由来 为何古代作战有这种设定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819 更新时间:2024/1/10 17:02:22

古代行军打仗,有一条明文规定“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有人询问为何会出现这样一条规定,其实这和古人所接受的教育也有所关联。

古人受儒家文化影响,推崇礼义仁孝廉,其中礼颇受推崇,更有云“先礼后兵”的说法,打仗是下下策,能嘴上解决的事情尽量不动手。

而在交战中,使者就相当于“礼”的代表,如果你把礼杀了,那在道德层面就已经输了,必然会招来天下的非议,会有更多的人,无论是敌人还是内部的人,都会有理由去反对你,得不偿失。

古人很讲究礼仪,从春秋开始大国在儒家的游说下,都开始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学说,论语中“礼让”便可以说明当时大诸侯国所信奉的礼仪,即便是打过战小国,出于礼数,大国国君仍需派遣礼仪司甚至亲自接见对方的拜使。

中国是礼仪之邦,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时代,中国人都很注重表行礼仪.

实际上使节的地位建立在自己方军事实力基础上,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周室与诸侯之间、列国之间的活动交往,主要依靠派出的使节来沟通。各国对于使节都非常尊重,派出的外交使节是不可侵犯的。

即使是两国处在战争状态,使节仍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左传·成公九年》提到,晋国杀死前来谈判的郑国军使,“非礼也”,并强调“兵交,使在其间可也”。“礼”是西周时期的习惯法的总称,可见保护使节原来应该是一项习惯法上的义务。

但是到了列国纷争的春秋时期,这种对于使节的尊重和保护往往只是建立在双方军事实力基础上,是双方对于战争的一种姿态表露,而并非是双方应该遵守的义务,不再具有“礼”那样神圣的、法律的意义。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

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四)礼还是用来表示庆贺或敬意的物品。

更多文章

  • 科举制度分哪几个等级 古代科举制度的流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科举制度

    临近高考,大家都在为能上一所好大学而努力,而在古代,也有类似的考试,就是我们俗称的科举。关于古代的科举,各朝各代虽然略有不同,但多大同小异,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古代的科举制度。1、从低到高依次为:童生、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贡士(第一名称会员)、进士(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2

  • 古人洗衣服用什么去污 用木棍一顿敲是真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洗衣服

    问你个问题,古代人洗衣服都怎么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洗衣服画面没有?在看古装剧时,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在某个小溪边,一位古代姑娘用棒槌使劲敲打着漂在水边的衣物。没错,古代的人们正是用这种笨拙而又简单的办法洗衣服的。你也许会问,古人在没加去污剂的情况下能锤干净么?我们现在用肥皂等洗衣物洗澡,古人是用什

  • 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 常州词派的创作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常州词派

    词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在宋朝最为繁荣,而到了清代,也散发不小的光芒,清代有不少词派的划分,常州词派就是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到了嘉庆初年﹐浙派的词人专在声律格调上著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攻无病呻吟之作。一时和者颇多﹐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

  • 浙派词简介 浙派词的理论主张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浙派词

    宋朝时期的词在历史上影响最为很远,然而词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走向也不尽相同,在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浙派词盛行,创始人朱彝尊标举南宋词,崇尚醇雅,其词论是针对当时词坛的颓风而发的,有某些补弊救偏的作用,然而弊端也颇多,内容贫乏相当明显。浙派词 简介 浙派词,中国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的一词派。创始人是朱彝尊

  • 桐城派简介 桐城派文章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桐城派

    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清代的桐城派是古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亦称“桐城古文派”,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桐城派简介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

  • 林彪、粟裕、刘伯承、白崇禧:四大顶级名将谁排第一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林彪,粟裕,刘伯承,白崇禧

    在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战争中,出现了很多名将,其中这四位应该是天赋最高、能力最强、战术最精的,就是林彪、粟裕、刘伯承、白崇禧。而且非常奇妙的是,这四位顶级名将之间还形成了一个“崇拜圈”,非常有意思。首先,在林彪的心里,他对白崇禧最推崇。1949年底,林彪在接受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

  • 古代结婚平均结婚年龄是几岁 南北朝时期女子平均13岁出嫁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结婚

    现行的《婚姻法》规定,男子不得早于22周岁结婚,女子不得早于20周岁结婚,这如果放在古代的话,已经属于晚婚了,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比现在短很多,生产力也比较低。为了保证人口,古人的婚嫁年龄往往比较早。汉代时期,男子平均婚嫁年龄在14岁~20岁之间,女子则是13~16岁。东汉三国时,女子平均婚嫁年龄在1

  • 为何将公主的丈夫称为“驸马” ”驸马“ 的来由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驸马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剧中把皇帝的女婿称为“驸马”或“驸马爷”,。“驸马”一词的原始义是:古代几匹马共同驾一辆车,辕马之外的马都称之为“附”。那么,公主的丈夫、帝王的女婿为什么称为“

  • 冷宫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何故宫内的”冷宫“没有对外开放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冷宫

    影视剧中,只要做错事或者失宠的妃子就面临着被打入冷宫的下场,而一旦被发落到冷宫,就会被皇上遗忘,生活没有了盼头,生活条件也一落千丈,因此冷宫也成为了后人好奇的地方之一,但是到了现在,故宫所谓的冷宫并没有对大家开放,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冷宫众所周知,故宫是我国明清两代皇室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它始建于14

  • 胡震亨的诗有哪些 胡震亨的学术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胡震亨

    胡震亨一生勤奋好学,家中藏书万卷,时人称之为博物君子,被后人誉为“吾邑第一读书种子”,以毕生精力完成的《唐音统签》让他成为明代研究唐诗众学者中的巨擘。胡震亨的诗著作有《海盐县图经》16卷(合纂)、《读书杂记》2卷、《唐音统签》1033卷、《闰余》64卷以及《唐诗丛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