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朝察举制看什么 察举制后来发展成什么制度

汉朝察举制看什么 察举制后来发展成什么制度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834 更新时间:2024/2/2 14:58:50

察举制度在选官制度的演变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等级门阀制度和血缘关系的传统封建选拔制度,相比较世袭制而言是一次巨大的历史进步。

科举制度

随着朝廷中央集权的强化,与民风的开化,察举制已经不能满足于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中被掩盖的弊病越发明显,已成为朝堂政局中难以弥补的疏漏。官吏选拔制度的完善与重建迫在眉睫。

科举制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真正成型则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更加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面临着历史的淘汰。隋文帝即位之后,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并下诏“举贤良”,到了隋殇帝时期,设置了十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第”取士。

到了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为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这一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盛行了一千多年,直至近代晚清时期,慈禧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才真正意义上的退出历史舞台。

科举制度虽然是封建中央集权的产物,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思想开放,但其给中国封建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不可置否的。

汉朝确立的察举制的影响有哪些

汉朝察举制是我国官制发展中的一个创造性成果,与汉朝以前各朝的官吏选拔中的世袭制度相比是一大进步。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察举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度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究竟什么原因令察举制度能如此成功呢?

总括而言,有以下几点:一、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二、相对而言,察举制度执行严格,对举主和被举者均有赏罚,特别是举主,不得不谨慎行事,因而减少了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三、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此外,汉代察举之得人,还要归功汉武帝。在此之前,有汉初的文景之治,加上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求贤若渴,于是大力推行察举制度,呈现出“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勃勃生机,造就了汉朝成为当时的文明大国。

但由于汉朝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以及中央和地方官员之手,人为因素对选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是这一制度的根本弊端。当时被举者占四分之三是现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特别在东汉后期,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流弊百出,察举制度的根本缺陷暴露无遗。

汉朝察举制主要看的什么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对于人才的种类不拘一格,但在选拔的过程中,国家对其具体实施过程是很严苛的。

常见的选官标准有:四科取士与光禄四行。四科取士即第一科德行高妙,志杰清白;二科为学通修行,经中博士;三科则为明达法令,足以决疑,案能覆问,文中御史。四科为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如此才得以出任三辅令,以上四科取士是汉代察举选官的基本标准。从中不难发现,德行高妙,志杰清白是察举人才的首要标准,西汉诸帝频繁诏举“贤良方正之士”,方正之士就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优良的道德修养是察举过程中反复强调的。

其次才是对被选拔之人文化素养的要求,具体就是明习经学,通晓法令,而官吏文化素养的要求就是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熟悉诏令,同时具备“能书合计”的能力,所为“能书”即不仅能够熟练的制作公文,写作文章,而且包括书法要求,这一点汉简所出土的大量文书档案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史职官吏之手,“合计”即一定的计算统计能力。

官吏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行政机构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管理效果,是直接体现管理价值的载体,因此这也是一条不可或缺的标准。

汉代察举制名词解释是什么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方试,主要根据人的德行,通过举荐和策问,在经过一定的考试后,授以相应官职。

战国时,许多诸侯打破“世卿制”,召集和选拔贤能者担任官职。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建立了军功爵制,按军功选拔官吏,直到统一六国。西汉建立后,在继承前朝“尚贤”思想的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需要,对官员选拔方法进行了变革。于是,察举制度应运而生。

通过察举制度,两汉时期踊跃出众多治世之才,对巩固两汉统治、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察举制是以远古“尚贤”思想为基础.在对先秦诸子百家“尚贤”理论进行继承发展并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的。在中国古代.尚贤思想历史悠久,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就是体现着“选贤与能”精神的一种远古选举制度,殷周时期仍有保留。春秋战国时期也强调尚贤、贵贤、选贤,而秦朝尚贤思想曾受到冲击。西汉建立后.统治者看到了秦朝法治绝对化的种种弊端.为了更好地巩固封建政权,尚贤思想再度受到重视。这就为察举制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两汉时期,举贤思想很好地付诸实践,形成了系统化的察举选官制度。

标签: 察举制

更多文章

  • 黑格尔对孔圣人孔子的评价为什么会非常差?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孔子

    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开创了一个思想核心为“仁”和“礼”的思想学派。孔子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以子为姓,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孔子从小

  • 文理都精通的学神沈括被西方人称为这个?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沈括

    沈括的成就有:数学上发明了隙积数,会圆数;物理上发明了湿法炼铜;天文上改进仪器;同时编绘了《天下州县图》等。沈括还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而且改进了测影方法。 编绘了《天下州县图》。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十二年不懈的努力,沈括完成了奉旨编绘的《天下州县图》,图幅之大,内容之详,都是以前少见的。

  •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的父亲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婉容

    婉容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才智过人。婉容父亲名叫荣源,是一位满洲正白旗人。他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曾经在宫廷当中任内务大臣等重要任职。晚期,清朝逐渐走向灭亡,后来随着女婿溥仪去了东北在满洲国任职。婉容父亲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有谋略之人,他一生所任官职也非常多。图片来源于网络婉容父亲荣源

  • 历史上宋仁宗贵妃的庞妃是个什么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仁宗,庞妃

    庞妃是仁宗时代的贵妃,在不同的影视剧中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那么这个宋朝庞妃都在哪些地方出现过,又给观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出现庞妃这个人物角色的影视剧中,让观众耳熟能详的有两部,其中之一是以杨家为故事主线的碧血青天系列第一部剧中,在这部剧中,庞妃的容貌端正靓丽,给观众的感觉是非常温柔

  • 三妻四妾制度真能允许每个人都妻妾成群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妻四妾

    许多人认为,在古代男女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下,男女本身就不平等,皇帝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我们是知道的,而一个女子只能嫁给一个老公,而男人则能娶很多小妾,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网络配图其实在古代,有着严格的制度,除了皇帝,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妻妾成群的,即使是诸侯也不能这样。在春秋时候,一方的诸侯,只能纳9个

  • 冷宫是个啥地方?被打入冷宫的妃子是被憋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冷宫

    在众多的古代电视剧中,皇宫嫔妃一旦惹怒皇帝,皇帝就会大声说道 :“拉下去, 打入冷宫”。然后就是被吓的痛哭的嫔妃跪地求饶,那么 在历史上紫禁城中的冷宫在哪里?又有多可怕呢?“宫中多怨女”,在封建社会里,多少青年女子被关进宫内,终生不得自由!因为一旦成为

  • 四大发明之一的蔡伦造纸是哪部史书记载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蔡伦

    太监在我们眼里总是一个地位不太高,不太受人推崇的一个官职。那大家知道发明了造纸术的蔡伦是太监吗?这样是不是觉得在太监里也是有一些有学识有才能的人呢?蔡伦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入宫做了宦官,换个词说就是太监。图片来源于网络蔡伦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从小随父辈们种田。蔡伦由于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汉章帝即位后

  • 清代著名藏书家徐乾学一生的藏书有多少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徐乾学

    徐乾学生于公元1631年,卒于公元1694年,是清朝学者,藏书家。值得一提的是,徐乾学是顾炎武的外甥,鉴于徐乾学在文学上的不俗造诣,人称“昆山三徐”之一。徐乾学生平丰富多彩,他的藏书生涯更值得一提。徐乾学通过徐乾学生平经历得知,徐乾学是江苏昆山人氏。公元1670,徐乾学参加科

  • 朱高炽监国了几次 朱高炽监国的后世评价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高炽

    一直以来后代历史学家认为朱高炽监国背景非常复杂,其中包括朱高炽本人的原因,也包括明成祖朱棣6次北伐的雄心壮志,所以朱高炽监国背景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迅速把朱高炽立为了太子,并且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二是明成祖朱棣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的大部分政治生涯都是在边境度过的,

  • 赵武灵王修筑过长城吗 赵武灵王墓地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之后相继打败了赵国干扰已有的北方三胡,之后并计划从河套地区南下灭秦。但由于发生了沙丘之变,赵武灵王被饿死,导致灭秦的计划没有实现。赵武灵王像在实行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军事实力变得强盛,赵雍的雄心也因此大增。那时候,秦国是赵国的最大威胁,攻打秦国是赵雍一直想做的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