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锡伯族服饰特点介绍 锡伯族服饰样式介绍

锡伯族服饰特点介绍 锡伯族服饰样式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167 更新时间:2023/12/17 19:11:23

锡伯族的人们喜欢穿长袍,这点也是蒙古族的人们也是一样,而在服饰的颜色上也是喜欢青色兰色之类的,对此锡伯族服饰特点介绍到底如?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锡伯族服饰特点介绍

锡伯族服饰特点简述

锡伯人的长袍,系大半截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

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灰、兰、棕等颜色,服饰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劳动与操作,身穿左右开襟的长袍和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腿带,扎腰带,腰带上经挂上烟袋荷包,脚穿布靴,头笠帽(夏)、毡帽(冬)或礼帽,当官的一般在长袍上套马褂。

妇女穿戴要讲究些,大襟长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爱套穿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的活力。媳妇的服饰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要鲜艳。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抓髻”,合起成为一个大“疙瘩髻”。头发抹头油,没有头油的,用榆树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涂粉,口可以涂口红,可以染指甲等。头部髻上插着金簪,腕上佩带金(银、玉)手镯。

锡伯族服饰特点是怎样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锡伯族的年轻妇女除了有的仍穿旗袍外,都爱穿色彩鲜艳的裙子、衬衫和各种翻领、高领短大衣、毛料大衣、西服、皮鞋等。男青年喜穿中山装、翻领衣、西服、夹克衫、运动衫、皮鞋、靴子。样式、质量都有很大变化。个别老年人仍爱穿长袍等本民族的传统服装

锡伯族服饰特点有哪些

新疆锡伯族妇女虽仍喜穿旗袍,大襟、下摆、袖口多镶滚边,长及脚面,但服饰已有显著改变,特别是青年已多穿连衣裙等。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处扎紧,冬天也穿大襟开叉长袍。

上年纪的妇女出门时,手里还要拿个烟袋,串门时互相装烟进礼。

锡伯族妇女擅长刺绣,如同男子会骑射一样,妇女如果不会刺绣,就会被人轻视。刺绣图案多为花鸟鱼虫等

妇女穿戴要讲究些,穿长及脚面的旗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外罩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多镶滚边。扎黑色腿带,脚着白袜、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的活力。婚礼时,新娘头戴吉塔库(锡伯语头饰,即布制发圈),上有贝壳、宝石和金银制的花饰,下一排银链或串珠等装饰垂于眉宇之上。婚后一年之内,参加较大喜庆活动仍要戴上吉塔库。

媳妇的服饰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要鲜艳。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抓髻",合起成为一个大"疙瘩髻"。头发抹头油,没有头油的,用榆树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涂粉,口可以涂口红,可以染指甲等。头部髻上插着金簪,腕上佩带金(银、玉)手镯。

已婚妇女头上盘头翅。妇女戴耳环、手镯、戒指等。男女裤腿均扎黑色腿带,年轻女子扎红色、粉红色腿带,丧事时扎白色腿带。今散居在东北的锡伯族服装已和当地汉族、满族相同。

标签: 锡伯族

更多文章

  • 鬼节在什么时候 鬼节传说 鬼节禁忌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鬼节

    中国鬼节可分为三大鬼节,三大鬼节包括清明节(寒食节)、中元节(七月半)、寒衣节。在我国古代出于对天地之间未知事物的敬畏和崇拜,人们便开始想象这些事物背后的因果,这就有了我们熟知的鬼神之说,而且每个鬼节都有她的传说,为了对逝去先人的追悼和鬼神的敬畏,中国鬼节禁忌诸多。还听说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

  • 历史上古代七夕节的五大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七夕节

    供奉“磨喝乐”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

  • 踏青是怎么来的 踏青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来源: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尚书middot;大传》曰:春,出也

  • 苏剧的起源是在什么时候?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苏剧

    苏剧原名苏州滩簧,是流传在江浙民间的说唱音乐,是一切滩簧(包括浦东滩簧、无锡滩簧、宁波滩簧、杭州滩簧等)中最早和最值得注意的一种。苏滩后又分为前滩和后滩。前滩又叫钱滩。据传清帝嘉庆死后,不许民间演戏。当时有个艺人汪紫香,因双目失明不能演戏,便集子侄三四人为一班,改唱滩簧,其脚本半出于昆伶钱坤元之手。

  • 历史上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节日起源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middo

  • 重阳节登高的传统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重阳节

    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那重阳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过的呢?关于重阳节的传说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

  • 皇宫女子的服饰探秘:孝圣宪皇后朝服长什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孝圣宪皇后

    清朝女子的服饰多比较繁杂,特别是皇宫女子的服饰,朝服作为在最正式的场合所穿的衣服,则更加的庄重讲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孝圣宪皇后的朝服像和一般的清朝皇后的朝服像除了长相和表情不一样外,其他的都是一样的。画像中的孝圣宪皇后年纪已经很大了,她所穿的也是皇太后朝服。画像中的孝圣宪皇后头戴皇太后朝冠,由于是冬服

  • 齐白石最有特色的画中画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齐白石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三岁。他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

  •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唯一传世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韩熙载

    顾闳中(910?~980?)江南人,五代十国中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唯一传世作品为《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顾闳中现今流传下来的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这也是他的传世代表作,《韩熙载夜宴图》被记录在画史著录中。顾闳中的作品还

  • 少数名族之一回族禁止吃猪肉的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回族

    我们都知道回族人不吃猪肉,但是很少人能正确的说出回族不吃猪肉的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国56个民族之一的回族是禁止吃猪肉的,那为什么回族不吃猪肉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回族不吃猪肉是因为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规定,杂事动物和食肉动物的肉是不干净的,所以不能吃,长期以来,人们对伊斯兰教为什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