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宋代如何过中秋节?月饼并不重要 喝酒放灯闹一夜

宋代如何过中秋节?月饼并不重要 喝酒放灯闹一夜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327 更新时间:2024/1/17 11:31:50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那么宋人如过中秋?他们的中秋又有哪些习俗呢?

中秋节何时固定于八月十五?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但中秋节真正开始盛行却是在宋朝。

宋代的中秋节时间并不是统一的,有些地区的确是八月十五过中秋,但是也有些地区如浙东,就是八月十六过中秋。相传南宋时期曾担任过宰相的史浩,老家就在浙东地区,史浩乡土观念很重,每年八月十五,他都要带着一家老小从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出发,到老家与乡亲们团聚,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年中秋节前,他回乡过中秋时,因为途中所乘马匹受了伤,只得在绍兴停歇,但是这一停就把八月十五给错过了。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换了坐骑的史浩到了家乡,当地百姓为了能和史浩一起欢聚,所以又过了一回中秋,此后不久史浩去世。家乡父老为了纪念他,干脆就将中秋节改在了八月十六来过。

中秋赏月是现代中国人仍然保留的习俗,吃过晚饭后,一家老小或坐于庭院,或聚集阳台,一起看中秋圆月缓缓升起的场景,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但是宋代人不但赏月而且在中秋节还要拜月。所谓拜月就是在庭院中焚香祭拜月亮神,说出自己一年的心愿,以求得保佑。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男子拜月一般是求得“早步蟾宫,高攀仙桂”,而女子拜月则主要是希望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对于这种习俗,当时就有诗人作诗调笑,“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而宋代笔记小说《醉翁谈录》对此也有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中秋欢庆至晓方休

要说宋代的中秋节热闹到什么程度,也许用一个词语就能概括,那就是至晓方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宋代中秋节是通宵欢庆的,这一天人们不会因为天色已晚而熄灯入眠。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竿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又比如《梦粱录》一书描写南宋临安民众中秋活动时也说:“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我们大家都熟悉苏东坡的一首词,这首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开篇序言就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如此看来,苏轼这首词肯定是他玩了一个晚上才有的成果了。

饮酒放灯少吃月饼

中秋之夜放水灯也是宋代时期老百姓欢庆中秋的习俗之一。宋代周密写的《武林旧事》一书就说,“此夕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中秋放水灯在宋代人眼里主要目的是为了迎接潮神生日的到来,其意或是以此取媚于潮神,请求他不要给人们带来灾难。而从《梦粱录》等书记载来看,这种习俗不仅仅在沿江、沿海地区有,就是在内陆地区也都存在。

宋代人过中秋,月饼并不是必需品,很多人家都不会刻意准备月饼作为当晚的佐餐之物。比起月饼来,饮酒倒是更为普遍。因为在当时条件下,制作月饼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大难事。一来制作月饼的工序较为复杂,一般人家难以做到。二来月饼所需材料不是每家每户都能置办齐全的。酒水就不一样了,村镇、街坊大都有酒肆,而且中秋时节正是新酒上市的时期。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穷人也置衣买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不吃月饼,那么老百姓吃什么呢?据史料记载,宋代无论南北中秋夜都要喝点“玩月羹”,具体做法史书没有明言,但应该只是一种普通的汤饭而已吧。此外,时鲜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

标签: 中秋节

更多文章

  • 国民党退守台湾前的高清老照片 国民党败退台湾老照片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台湾

    国民党退守台湾前的高清老照片。国军炊事班。几名国军士兵围着一盆菜汤吃大白米饭,菜已经被吃完了。这时候有大白米饭算是不错了。撤退中的国军士兵。只要不打仗他们还是挺轻松的。渡口等候撤退的国军士兵。国民党退守台湾前的高清老照片。国军炊事班。几名国军士兵围着一盆菜汤吃大白米饭,菜已经被吃完了。这时候有大白米

  • 清朝老照片:蒙古上层女性个个霸气外露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

    清朝老照片:蒙古上层女性个个霸气外露。本组照片拍摄于1900年左右,记录了喀尔喀河附近蒙古上层女性的形象。两个威武的蒙古女性。喀尔喀蒙古族妇女头饰具有古老的动物崇拜的部落文化特征,其形状似牛角,看上去很大气。喀尔喀蒙古族人大多有戴帽子或者用头巾缠头的习俗。帽子不仅是御寒和装饰用品,而且用来表达对客人

  • 明人绘《倭寇图卷》图文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倭寇

    明人绘,抗倭图卷,现藏日本京都大学,临摹仇英《抗倭圖卷》画面从海面出现倭寇船只开始,由倭寇登陆、烧杀抢掠、居民避难、明军出阵、水上激战、倭寇被歼等组画面组成。倭寇登陆倭寇侦查倭寇将领 带甲执旗的倭寇正在登陆的倭寇战船倭寇从海上来,登陆、逃跑全仗着海船,他们的海船基本是快速灵活的小船,不是用于水战的。

  • 中国改革开放前夕70年代春节老照片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春节

    老照片:几十年前春节的热闹景象。主席像作年画。宣传队春节准备演出前。在供销社凭布票买布为家人添新衣。菜场设立“一分货”专柜。燕子矶公社书记送春联。燕子矶公社食堂年夜饭。

  • 民国时期的妇女“乳房解放”运动照片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乳房解放

    中国古典审美意识里,美的胸乳,都像尤三姐那样的“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含而不露;好的胸乳,是小乳,古人又称丁香乳。所以女子不但不隆胸,反而束胸。张爱玲曾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描写过这种古典美乳:“她的不发达的乳,握在手里像睡熟的鸟,像有它自己的微微跳动的心脏,尖的

  • 赵四小姐四张照片首次公开(含三张艺术照)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四小姐

    “请大家看看,这50余件拍品都与赵四小姐贴身侍卫、美国人海岚·里昂有直接关系。”2015年5月25日上午,张氏帅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一件别了不少徽章的军装、几封书信、几张照片摆放在贵宾室的展台上。5月25日,张氏帅府博物馆展出从北京拍回的50件拍品军装

  • 文征明书画作品介绍 明代书法家文征明人气最高的三幅小楷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征明

    文征明,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尤善书法,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非常擅长行书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有“明朝第一”之称。今天咱们

  • 1949年澳门赌场和妓院老照片 旧中国澳门老照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澳门

    老照片:1949年澳门赌场和妓院。这组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上的图片,展示了1949年澳门赌博业、色情业的众生百态。澳门向有“赌埠”之称,博彩业在澳门历史悠久,已有150多年历史。早年最盛行的赌博是番摊与牌九,到了20世纪,西方博彩游戏传入澳门,融合本土的赌法,才形成一个多元

  • 解放前的大上海老照片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上海

    老照片:解放前的大上海。

  • 解放前上海学生老照片 旧上海的女学生老照片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上海

    炎热的夏天,在丽娃栗妲村泛舟的上海女子(1931年)。丽娃栗妲,夏令俱乐部。第一次大战后由西乔妇女栗妲(Rita)在沪西原吴淞江废弃的河身东老河之滨兴建。取西班牙文“河”(Rio)之意,定名丽娃栗妲村。此城乡结合处,波光水色,环境幽静,却又离市区不远,大受欢迎。充满青春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