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丧葬礼仪:丧服为何是白色的?

中国丧葬礼仪:丧服为何是白色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301 更新时间:2023/12/13 15:13:58

百善孝为先,中国是一个传统化底蕴丰富的国家,而在这些礼仪当中,孝道是最为重视的。提到孝道就不得不说守孝。我们都知道守孝要穿丧服,那丧服是从时起开始是白色的呢?

中国历史上传统丧服也用白色。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白色,往往使人联想起冰雪、白云,给人以明亮干净、畅快、朴素、雅致与贞洁之感。在欧洲,白色总是象征着友谊与爱情的纯洁无瑕。西方人举行婚礼,新娘的婚纱必须是白色的。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就常以素衣寄寓自己的清高,有身份的人通常着白色《管子·幼官》:“九和时节,

君服白色。

奇怪的是,中国传统丧服也用白色。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而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悦和快乐。民族间的差异如此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丧服使用白色(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是从周代开始的。周代产生了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在丧礼中要求丧服是白色,禁止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帽子,称“羔裘玄冠不以吊”(《论语·乡党》)。“羔裘”,就是黑羊皮,外。丧服颜色以白色为主,已成为定制。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清代的寡妇,着虽黑色衣裙,但在丧礼上仍需着白色丧服。

中国人的丧服“尚白”,基于传统文化和心理意识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原始禁忌

色彩的象征和寓意,反映的是民族文化心态。中国文化的颜色象征,建立在中国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状况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我们的祖先因为弱小,无法抗拒猛兽的攻击,白昼下他们的心理仍暴露无遗。面对成为猛兽牺牲品的危险,对白色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于是,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禁忌。

《后汉书·东平宪苍传》载:“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五时衣”,是将服饰定为五色,天子在一年中的不同时节,分别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其颜色为: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

“五时衣”中的白色,对应的是秋季。秋季,是大自然的杀气时节。丧服之白色,既是一种复古、忆祖的祭服服色,同时也是吊丧死者的凶煞服色。

隋、唐至,皇帝命百官也穿着“五时衣”服饰“迎气五郊”。明、清时,“五时衣”流行于民间。而西方文化中,颜色象征意义少了一些神秘,白色象征意义主要来自白色本身,如下雪、白花等,白色只意蕴高雅纯洁,黑色才是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色,象征着死亡、灾难。

二、崇尚先人

中国丧服“尚白”礼俗,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史记·礼书》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也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中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尊先祖”,是“礼三本”之一。中国人最早的服装原料取材于麻,中国之中原地区远古不产棉布,除了从自然界获取的动物毛皮、羽毛外,最先是以葛、麻、丝帛为服装原料。清麻脱胶和丝帛漂练之后,自然呈现白色,白色自然成了中国人最早的服色。白色是祖先的发明,白色丧服则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敬。

三、表达虔诚

中国丧服以白色为主,还体现礼的“真诚性”。丧服的原料选择原则,是崇尚原始、质朴、自然。《仪礼·丧服》:“丧服,斩衰裳,苴绖杖”;“疏衰裳齐”;“不杖,麻屦者”;“大功布衰裳,牡麻绖缨,布带,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小功布衰裳,澡麻带绖,五月者”,“缌麻,三月者”。

原料的粗糙程度,古人将之与丧礼的等级挂钩。中国古人对五种丧服制作要求不同:斩衰是五服中等级最高的一种,上衰下裳都是最粗的麻布,只裁割而不缉边,无修饰;齐衰仅次于斩衰,穿用粗麻布制成的衣,缝边,所以称齐衰;大功,穿用熟麻布做成的衣,麻布细于齐衰而粗于小功;小功,穿用细于大功的麻布制成的衣;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穿用细麻布制成的衣。越是与死者亲近的人的丧服,后天的加工越简单,以至于斩衰的原料是生麻布。

《史记·乐书第二》:“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唐)张守节正义:“著,明也。经,常也。著明诚信,违去诈伪,是礼之常行也。”常行之礼,在于诚,在于去伪。所以“布筵席,陈樽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史记·乐书第二》)。郑玄注曰:“言礼乐之本由人君也。礼本著诚去伪,乐本穷本知变。”

白色选为丧服颜色的必然性,这些是很好地说明:“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原因就是后天颜色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伪”,为礼之末。以麻的本色(白色)为丧服颜色,体现的正是为礼之本的“著诚去伪”精神。而“披麻戴孝”,便成为广泛的民俗。后来慢慢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形式,全部使用白色。

原来这颜色的选择也有这么多的讲究,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对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存在着一种敬畏的心理。所以所用的各种习俗都有其独特的内涵。也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标签: 丧葬

更多文章

  • 宋代如何过中秋节?月饼并不重要 喝酒放灯闹一夜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那么宋人如何过中秋?他们的中秋又有哪些习俗呢?中秋节何时固定于八月十五?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唐军裴寂以圆

  • 国民党退守台湾前的高清老照片 国民党败退台湾老照片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台湾

    国民党退守台湾前的高清老照片。国军炊事班。几名国军士兵围着一盆菜汤吃大白米饭,菜已经被吃完了。这时候有大白米饭算是不错了。撤退中的国军士兵。只要不打仗他们还是挺轻松的。渡口等候撤退的国军士兵。国民党退守台湾前的高清老照片。国军炊事班。几名国军士兵围着一盆菜汤吃大白米饭,菜已经被吃完了。这时候有大白米

  • 清朝老照片:蒙古上层女性个个霸气外露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

    清朝老照片:蒙古上层女性个个霸气外露。本组照片拍摄于1900年左右,记录了喀尔喀河附近蒙古上层女性的形象。两个威武的蒙古女性。喀尔喀蒙古族妇女头饰具有古老的动物崇拜的部落文化特征,其形状似牛角,看上去很大气。喀尔喀蒙古族人大多有戴帽子或者用头巾缠头的习俗。帽子不仅是御寒和装饰用品,而且用来表达对客人

  • 明人绘《倭寇图卷》图文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倭寇

    明人绘,抗倭图卷,现藏日本京都大学,临摹仇英《抗倭圖卷》画面从海面出现倭寇船只开始,由倭寇登陆、烧杀抢掠、居民避难、明军出阵、水上激战、倭寇被歼等组画面组成。倭寇登陆倭寇侦查倭寇将领 带甲执旗的倭寇正在登陆的倭寇战船倭寇从海上来,登陆、逃跑全仗着海船,他们的海船基本是快速灵活的小船,不是用于水战的。

  • 中国改革开放前夕70年代春节老照片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春节

    老照片:几十年前春节的热闹景象。主席像作年画。宣传队春节准备演出前。在供销社凭布票买布为家人添新衣。菜场设立“一分货”专柜。燕子矶公社书记送春联。燕子矶公社食堂年夜饭。

  • 民国时期的妇女“乳房解放”运动照片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乳房解放

    中国古典审美意识里,美的胸乳,都像尤三姐那样的“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含而不露;好的胸乳,是小乳,古人又称丁香乳。所以女子不但不隆胸,反而束胸。张爱玲曾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描写过这种古典美乳:“她的不发达的乳,握在手里像睡熟的鸟,像有它自己的微微跳动的心脏,尖的

  • 赵四小姐四张照片首次公开(含三张艺术照)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四小姐

    “请大家看看,这50余件拍品都与赵四小姐贴身侍卫、美国人海岚·里昂有直接关系。”2015年5月25日上午,张氏帅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一件别了不少徽章的军装、几封书信、几张照片摆放在贵宾室的展台上。5月25日,张氏帅府博物馆展出从北京拍回的50件拍品军装

  • 文征明书画作品介绍 明代书法家文征明人气最高的三幅小楷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征明

    文征明,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尤善书法,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非常擅长行书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有“明朝第一”之称。今天咱们

  • 1949年澳门赌场和妓院老照片 旧中国澳门老照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澳门

    老照片:1949年澳门赌场和妓院。这组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上的图片,展示了1949年澳门赌博业、色情业的众生百态。澳门向有“赌埠”之称,博彩业在澳门历史悠久,已有150多年历史。早年最盛行的赌博是番摊与牌九,到了20世纪,西方博彩游戏传入澳门,融合本土的赌法,才形成一个多元

  • 解放前的大上海老照片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上海

    老照片:解放前的大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