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风俗图解(20张)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风俗民俗

中国古代风俗图解(20张)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风俗民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784 更新时间:2023/12/10 22:55:57

一、放灯(唐)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放禁”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二、蚕卜(宋)

杨万里《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三、打灰堆(宋)

《录异记》云:“有商人区明(《搜神记》作欧阳明) 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湖君,要明过家,厚礼之。问何所须 有人教明:但乞如愿 及问,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青湖君语明曰:君领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愿,所须皆得。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数年遂大富。后至正旦,如愿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愿 (以头钻) 走入粪中,渐没失所。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今北人,正月十五 (正旦) 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痛,又以细绳系偶人,投粪扫中,云令如愿,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一有一个风俗,把串起来的钱绑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里围绕粪土转几圈,然后投打在粪土堆上,说令人如愿以偿。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

但求万事如吾愿,定放汝向彭泽归。

四、走百病上城头(明)

“走百病”是指在春节饱食美味佳肴后,登高望远,漫步散心,能帮助消化,祛病免疫,所以又叫作“踏太平”。 早在明代,南京就有正月十六家家户户登城头、壮脚力的习俗。朱元璋下令筑城墙,城墙作为士卒守备要地,普通老百姓不准登临,对此百姓们颇有议论。朱元璋为笼络人心,允许正月十六让百姓登上城头游玩一次,于是此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五、猜灯谜(清)

好谜者组织有谜社,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六、请紫姑神(清)

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七、结羊肠(元)

《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八、走百病摸门钉(清)

正月十六日走百病,很多妇女藉此节日可以走较远的地方,实为一种健身活动。而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

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九、送穷(唐)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传说穷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人们在这天熬粥、扔破衣、结柳为车、缚草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穷神,永不回来。至唐仍有此俗。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

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十、春社(宋)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

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

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十一、迎富(宋)

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又《天禄积馀》载:秦代在这天携鼓到郊外游玩,朝出暮归,名为迎富。

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

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十二、踏青(周-郑国)

《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送芍药。高亨《诗经今注》说:“郑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在溱洧二河的边上,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来游玩。”实际上,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情人节,后来才移到七月七日。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

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十三、流觞赋诗(晋)

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序》。

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

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十四、踏青(北朝)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宋代在清明时踏青,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十五、内宴冷餐(唐)

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

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十六、担酒上坟(宋)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博称为『关扑』。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

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十七、斗草(宋)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春日杂兴”曾描述儿童斗草情形。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十八、斗百草(明)

斗百草源于周代, 一种游戏,端午踏青归来,带回名花异草,以花草种类多、品种奇为比赛对象。有“文斗”和“武斗”两种方法。”。“武斗”即采一些有“草头”的草(如车前草)或花打成结,双方互套后再拉,断者输。“文斗”,即各自把收集的各种花草拿来,一人报一种花草名,另一人接着种类拿出花草并对答花草名称(如狗耳草对鸡冠花),一直“斗”直到最后见分晓。这种“文斗”,大都是谁收集的花草多,种类齐全,谁就能报到最后成为赢家。苏东坡有一句诗:“寻芒空茂林,斗草得幽兰”。可见,玩者为了收集到更多的花草,常常要寻遍山川草野的。斗百草以后演变出专属妇女的斗花比赛。上至宫廷贵妃,下至乡野村妇都热衷参与。民间男女往往借此机会自由交往,选择心目中的情人。斗百草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如今,斗百草之俗仍在南方某些地区流传。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

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十九、祭扫(唐)

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黄泉不知生人泪,暮雨萧萧惆怅归。

二十、走马射箭(唐)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

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标签: 古代

更多文章

  • 清朝宫廷画师郎世宁画作赏析 郎世宁作品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郎世宁

    郎世宁,意大利人,康熙五十四年来华,随即入宫,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设计,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先后受到了康熙、雍正和乾隆的重用。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乾隆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郎世宁 百骏图 局部朗世宁 仙萼长春图册-桃花28.4cm&ti

  • 清朝宫廷画师禹之鼎画作赏析 白描派禹之鼎作品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禹之鼎

    禹之鼎,江苏扬州人。康熙间供奉内廷。以精写人物著称,尤以肖像著称。入京供奉内廷后,誉满京师,“一时名人小像皆出其手”(清·秦祖永《桐阴论画》)。他的白描手法有很高成就,40岁以前,运笔徐缓,铁线描的线条细劲圆转。其后趋向沉着精练,挺健流畅,带有兰叶描的笔法。60

  • 清朝宫廷画师焦秉贞画作赏析 西学派焦秉贞作品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焦秉贞

    焦秉贞,山东济宁人,生卒年不详。善画山水、花卉,尤精人物,画法以传统的工笔重彩为主,融会了西洋的焦点透视法。是自曾鲸“波臣派”(明)之后,开创“西学派”的代表,并与禹之鼎“白描派”并称肖像画三大派。焦秉贞 康熙南巡图 局部康熙南

  • 清朝宫廷画师冷枚画作赏析 冷枚作品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冷枚

    冷枚,山东胶州人,焦秉贞弟子。约于康熙中期进入宫廷供职,直至乾隆七年(1472)尚在。擅长画人物、仕女及山水,画风工整、细致,色彩较浓丽,具有装饰性。传世作品有《九思图》、《麻姑献寿图》、《宫苑仕女图》。避暑山庄图、梧桐双兔图、连生贵子图、圆明园四十景图、仕女梳妆图等。冷枚 梧桐双兔图

  • 几十年前春节的热闹景象照片 春节老照片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节

    老照片:几十年前春节的热闹景象。主席像作年画。宣传队春节准备演出前。在供销社凭布票买布为家人添新衣。菜场设立“一分货”专柜。燕子矶公社书记送春联。燕子矶公社食堂年夜饭。

  • 清朝宫廷画师唐岱画作赏析 画状元唐岱作品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岱

    唐岱,满洲正白旗人。承祖爵,任骁骑参领,官内务府总管,以画祗候内廷。山水画初从焦秉贞学,後与王敬铭、张宗苍同为王原祁弟子,名动京师。康熙帝甚赏其画,常召作画,赐称“画状元”。并尝题其千山落照图,有句云“我爱唐生画,屡索意未已”,“位置倪黄中

  • 清朝宫廷画师丁观鹏画作赏析 佛画师丁观鹏作品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丁观鹏

    丁观鹏(?-1771后),北京人,雍正四年(1726)进入宫廷为画院,工道释、人物,尤擅仙佛、神像,造诣深湛,得乾隆帝赏识。代表作有太族始和图、弘历洗象图、无量寿佛图、宫妃话宠图、乾隆帝是一是二图。丁观鹏 无量寿佛图

  • 清朝宫廷画师徐扬画作赏析 盛世画师徐扬作品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徐扬

    徐扬,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工绘事,擅长人物、界画、花鸟草虫。画梅既苍劲又秀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至苏州,进画,得以供奉内廷。受艾启蒙、贺清泰影响,写实功力益深。他于乾隆二十四年画出了《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卷,是研究230年前“乾隆盛世”形象资料,具有极大

  • 中国丧葬礼仪:丧服为何是白色的?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丧葬

    百善孝为先,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而在这些礼仪当中,孝道是最为重视的。提到孝道就不得不说守孝。我们都知道守孝要穿丧服,那丧服是从何时起开始是白色的呢?中国历史上传统丧服也用白色。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白色,

  • 宋代如何过中秋节?月饼并不重要 喝酒放灯闹一夜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那么宋人如何过中秋?他们的中秋又有哪些习俗呢?中秋节何时固定于八月十五?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唐军裴寂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