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达斡尔族丧葬习俗 细数达斡尔族的名人

达斡尔族丧葬习俗 细数达斡尔族的名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771 更新时间:2024/1/23 13:42:54

达斡尔族化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在达斡尔族文化的发展中,涌现出了很多的名人,这些名人为达斡尔族文化的进步提供了举足轻重的推进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这一些名人吧。

细数达斡尔族名人:

阿拉布丹

全名阿拉布丹拉布登,号兴,字芝田,1809年出生在索伦左翼旗南屯一位文官家庭。着名诗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十五岁时,曾随父亲进京朝见道光皇帝,倍受朝廷的关怀。他一生创作不少散文、游记诗歌,但有不少已经散失,现在收集到的仅有27首。他的诗歌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有社会方面的教诲诗,如《戒酒诗》、《耕读诗》、《诲人诗》等;有生活方面的抒情诗《守边卡》、《双八乐趣》等;有爱情诗《蝴蝶花的烟荷包》、《五色花》等。

其中最为有名的代表作当数纪游诗《巡查额尔古纳、黑龙江边境录》。该诗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全诗300多行。1851年阿拉布丹以索伦左旗佐领的身份,奉朝廷之命巡查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边境。《巡查额尔古纳、黑龙江边境录》就是在这次实地考察中创作的。该诗采用达斡尔族民间叙事体歌曲“舞春”的形式描绘歌颂了大自然的秀美风光外,还赞颂了历史上中国人民抵抗沙俄侵略的斗争精神,同时勾勒出今日官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誓守疆土的壮志豪情。

郭道甫

本名墨尔森泰,习称墨尔色,号浚黄,字道甫。1894年生于呼伦贝尔索伦左翼镶黄旗扎拉木台村,属达斡尔族郭博勒氏。他是政治家、教育家、民族革命家。他出身宦官书香门第,兼通蒙满汉文。1918年他利用自己的家产创办了海拉尔私立学校,自任校长,聘请当地文人才子任教。

1919年与另一位达斡尔族青年福明泰在家乡创办了一所新式女子学校,在学生会的基础上组建了呼伦贝尔青年党,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他在海拉尔学校设立中学部和小学部,从呼伦贝尔各旗招收200多名各族学生,邀请达斡尔族、满族、布里亚特蒙古族和俄罗斯人任教,教授多种语言文字。他曾用拉丁字母创制了达斡尔文字,并试用推广,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勤汗水。

满都尔图

曾用名鄂岳青,内蒙古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人。195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历史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他长期从事民族研究工作,曾参加了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长期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原始社会形态和中国北方民族的萨满教研究。

近年来,着重于中国少数民族现实问题的调研,多次深入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等省区进行实地调查。主要着作和项目有,参加了《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萨满教研究》、《解放前夕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的再认识》(调查报告)等集体项目,发表了《家长奴隶系叹析》、《中国北方民族的萨满教》、《原始宗教与氏族制度》等20篇文章。

士清

又名毕里扬,齐齐哈尔人。达斡尔族音乐家。现任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等。1958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几十年来,他从事音乐实践与研究工作,编着了达斡尔族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并撰写了《达斡尔族民歌初探》、《达斡尔族民歌特点分析》等多篇达斡尔族民歌研究文章。

达斡尔族丧葬习俗

新疆的达斡尔人主要集中在塔城县的一些乡村,人口只有4300多人(1982年),是我区人口较少的民族。他们的人口虽然少,但沿袭下来的丧葬习俗却十分讲究。达斡尔族对老人去世后的安葬十分隆重。若老人去世时,先由一位长者为他更换衣服、剃头、剪指甲。、洗脸,然后装入棺材。并将死者生前用过的碗、筷、烟具、锅、小刀和米、面等东西,要用线网包起来装入棺内的左边;把银箔纸剪成牙形,贴在棺内的右边。

新疆的达斡尔人主要集中在塔城县的一些乡村,人口只有4300多人(1982年),是我区人口较少的民族。

他们的人口虽然少,但沿袭下来的丧葬习俗却十分讲究。达斡尔族对老人去世后的安葬十分隆重。若老人去世时,先由一位长者为他更换衣服、剃头、剪指甲。、洗脸,然后装入棺材。并将死者生前用过的碗、筷、烟具、锅、小刀和米、面等东西,要用线网包起来装入棺内的左边;把银箔纸剪成牙形,贴在棺内的右边,用来象征日月。另外还要在死者的一只手中放些瓜子,另一只手中放桨。到晚上在灵前放些点心上供,并要点一盏灯。在出摈之前,每天都要守灵上供、烧纸,儿子们要睡在地上守灵,表达孝心。

达斡尔人出摈前要举行祭灵仪式,在灵前要摆上亲友们送来的祭品,并要有人念祭文,颂扬死者的一生。同时在灵前要套一辆马车或牛车,用绳子和棺材连起来,表示死者将坐这辆车去天堂。祭完后把套车的牲畜杀掉。

在埋葬时先由长子培一两锹土,接着大家动手埋。堆成坟头后,要将死者生前所喜爱的东西和常用的衣物在坟前烧掉,同时再烧些金、银箔纸。埋葬结束后,要用马肉招待亲友。

死者埋葬后,要进行服孝。一般对长者服孝二至三个月, 五代以内的侄孙孝1个月,五代以外的不戴孝也可以,妻子给丈夫要服孝3年,并不准参加娱乐活动和改嫁。

孝期满后,要在坟前杀猪供祭,以结束孝期。目前,达斡尔人的葬礼已从简,城市里的达斡尔人还实行了火葬。

标签: 达斡尔族

更多文章

  • 传统中式婚礼结婚习俗流程 这些习俗不可缺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结婚

    中式婚礼莫过于就是喜庆热闹,虽说没有西式婚礼的浪漫感,但是也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回归喜气洋洋的中式婚礼,下面就来看下传统中式婚礼习俗的介绍。一、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

  • 唐朝仕女图介绍 唐朝仕女妆容 唐朝妆容 唐朝粉面桃花妆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

    唐朝仕女图,唐朝仕女妆容,唐朝妆容,唐朝粉面桃花妆(图)《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

  • 东汉末年各势力地图 东汉末年势力图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顺序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东汉

    东汉末年各势力地图:东汉末年势力图,东汉末年三大战役顺序东汉末年三大战役是什么?东汉末年三大战役资料简介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战乱纷纷,其中发生在这个时期的三个大规模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最为著名,也就是人们所谓的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下面比一比装修网的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

  • 斋月是什么时候 斋月是什么意思 佛教常识:斋日和斋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斋月

    斋月是什么时候:斋月是什么意思,佛教常识:斋日和斋月斋月:伊斯兰教历的九月,是其教徒封斋的一个月。斋月,佛教用语,伊斯兰教借用佛教词汇。佛教中的斋月是指的阴历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份。伊斯兰斋月,又译莱麦丹月,是伊斯兰历第九个月,该月名字意为“禁月”,是穆斯林封斋的一个月

  • 虞世南书法特点介绍 为什么虞世南不是虞体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虞世南

    虞世南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初唐四大家之一,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拜王羲之后裔智永和尚为师,书法得到二王真传,但其传世作品稀少,影响了其书法的传播。虞世南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

  • 怒族简介 怒族的传统节日 怒族的节日禁忌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怒族

    怒族简介:怒族的传统节日,怒族的节日禁忌怒族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人口2875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

  •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重阳节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有什么风俗重阳节别称:登高节、晒秋节、重九节、九九重阳等重阳节的起源与由来传说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

  • 那达慕大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那达慕大会简介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那达慕大会简介来历节日名称: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节日时段:每年夏末秋初。“那达慕”,蒙语意为娱乐或游戏,是蒙古族喜庆丰收或欢度节日的盛大聚会。作为蒙古族重要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是以摔跤、射箭、赛马、歌舞等娱乐游艺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集会。那达慕在蒙古人的

  • 回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古代的回族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回族

    回族的历史起源是什么?古代的回族是什么样的回族是以中亚细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后裔;回族主要来源是公元13

  • 什么是叫魂?叫魂习俗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叫魂

    什么是叫魂?叫魂习俗的由来亦称“喊惊”、“喊魂”等。旧时汉族信仰民俗。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古代认为,人有疾病将死,魂魄离散,须招魂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因而有“招魂”之俗。《楚辞》中《招魂》篇,即与此俗的关。后世婴孩儿童若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