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朝代名字的由来 历朝国号的由来

历史朝代名字的由来 历朝国号的由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714 更新时间:2024/2/25 9:48:40

1.夏:(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废除部落传统的“禅让”制、杀死柏益称王而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部落王朝。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的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为大一统的商朝所代替。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晚期部落联盟夏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夏朝都城位于安邑,即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2.商:(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天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

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勤其官而水死”,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3.周:(公元前1066 前256)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4.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秦朝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秦始皇在历代秦国的国王蚕食其它诸侯国之上,完成了统一六大诸侯国的事业,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所采取的(旨在巩固统一的)措施,为后世帝王所取用。

秦朝急征暴虐,导致速亡。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影响极为深远。由于过去的割据局面所造成的影响,反秦过程中重新出现了分裂的倾向。在接踵而来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之争(前207~前202年)中,汉胜楚败,使分裂形势得到控制,统一了国家,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就这样建立了.

5.汉:(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帝国战败而向北狼狈逃遁。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西晋灭亡后,北魏建立,其国号原来叫“魏”,为了同南朝区别,故称“北魏”。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因为东魏首都在邺,位置在东,故称东魏;而西魏首都在长安,位置在西,故称西魏。

7.蜀:(公元221-263年)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公元229~280)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吴国建立,孙权就是吴大帝。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

10.隋:(西元581年617年)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大隋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此时的中华帝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大隋疆域之辽阔宏大超过了以往的所有朝代,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这个时期是中华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全盛黄金期,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这个朝代也是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绝无仅有的让日本对中国称臣朝贡的唯一时刻。

581年,大隋高祖文皇帝于581年二月甲子日接受北周禅让,建立了大隋皇朝,先以长安为都,后来又新建大兴城为京师、以洛阳为陪都,实行东西两京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589年,挥戈南下,灭亡了长期割据南方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中国。

11.唐:(618年~907年)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南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20位皇帝(加武则天则为21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12.辽: (公元916年-1125年)

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辽于北宋对峙,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1125年为金所灭。在太祖,太宗统治时期,阿保机创建奴隶制国家,确定皇权世袭,建立军队,制定法律,修建都城,制造文字,此后继续向外扩张。西打倒甘州回鹘,东灭渤海国,南占燕云十六州。太宗死后,经过世宗,穆宗,景宗,一再发生争夺皇权战争。982年圣宗继位,实行一系列改革,多方面削弱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统治。其间他带兵南侵,与宋订立澶渊之盟,两国各守旧界,此后不再有大的战事。圣宗在位半个世纪,是辽朝的全盛时期。到兴宗,道宗时期皇室内部政变频繁,各族人民反抗辽朝的起义连绵不断,辽王朝日见衰败。金政权建立后,接连打败辽王朝,很快取代了辽在东北的统治地位。1125年天祚帝逃往西夏途中,为金兵追获,辽亡。

13.宋:(960年1279年)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不敌北方邻国,先于1127年使徽、钦二帝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战中亡于蒙元。但相对而言,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也颇有人在。

14.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

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这个时候党项族开始强大起来。其中拓跋赤辞投降唐,被赐姓李,迁其族人至庆州(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封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平黄巢起义有功,再次被赐姓李。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

15.金:(1115年-1234年)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女真勃兴于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1115年1月28日,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国建国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之威,很快席卷而南,于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女真在消灭辽朝和北宋后,统一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并与南宋长期对峙。金朝在实行猛安谋克等独特制度的同时,也采纳了内地的很多政治制度。完颜亮在位期间,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战争,但以失败告终。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后期,统治集团极其腐朽,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同时又受到蒙古帝国军队的不断打击,终于亡国。

16.元:(1271年-1368年)

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元朝由蒙古人贵族忽必烈(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攻灭中国南宋,定都于大都(今北京),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蒙元大都,元朝灭亡,蒙古侵略殖民者被赶出中国。元顺帝北逃,蒙古人失去对中国地区的统治。同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之后,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元朝国号,史称北元。北元于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一说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去国号。1635年末代蒙古帝国大汗林丹汗归降皇太极彻底终止。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完整的明王朝包括吴王时期(1364年-1368年),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南明时期(1644年-1662年)及明郑时期(1662年-1683年)。

18.清:(1616年1911年)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是一个由来自东北亚的满族(女真)人建立的集权帝制帝国。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它的前身是努尔哈赤的后金汗国。1636年,后金第二代大汗皇太极(清太宗)自称皇帝,定都盛京(今沈阳),建国号为清,建元“崇德”。同时他下诏将女真改为“满洲”,设置六部,开科取士,逐渐汉化。清人对中原虎视耽耽,皇太极还曾六掠中原。1644年4月,清军入关,定鼎北京。1683年攻克明朝最后领土台湾,彻底消灭明朝残余势力,之后又打败俄罗斯的侵略,三征噶尔丹,平定蒙古。之后控制了西藏,到1759年,清廷平大小和卓之乱,占领新疆,清王朝的版图确立,同时也奠定了当代中国的疆土。

同时由于清初大乱,反抗者此起彼伏,满清贵族不得不在高压统治之下,采取一定的怀柔政策缓和民族矛盾。随着战争结束,康雍乾三代,中国人口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社会局面一时较为平稳。乾隆后期,集权专制体制弊端丛现,官员贪污腐败,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内部农民起义不断,而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正觊觎着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统治者对外勾结西方侵略者,对内更加苛刻地压榨中国人民,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等农民起义爆发。而西方列强则对中国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两次攻占北京。清朝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满清政权也终于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被推翻。施绩于南郡,将军丁封、孙异入沔中救蜀。蜀主刘禅降魏问至,罢兵。分武陵为天门郡。

七年春正月,大赦。二月,镇军陆抗、抚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众围蜀巴东守将罗宪。秋七月,海贼破海盐,杀司盐校尉骆秀。使中书郎刘川发兵庐陵。豫章民张节等为乱,众万余人。魏使将军胡烈步骑二万侵西陵,以救罗宪,陆抗等引军退。复分交州置广州。壬午,大赦。癸未,休薨,时年三十,谥曰景皇帝。 休锐意于典籍,欲毕览百家之言,尤好射雉。春夏之间常晨出夜还,唯此时舍书。

标签: 历史朝代名字由来历朝号的约为2070年约前

更多文章

  • 什么是“两京制”?中国古代都城流行“两京制”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什么,两京制,中国,古代,都城,流行,帝王,打下,天下,先要

    帝王打下天下后,首先要考虑的是都城选在哪?而一个城市能成为“帝王都”,因素很多。除了地埋位置这一要素之外,风水好不好,是否能养万年龙脉,保盛年基业,这是很关键的。所以,历史上出现了多次的迁都事件,不少朝代为此实行“两京制”。中国古代都城流行&ldqu

  • 历史上真的有“女儿国”么?女儿国在哪?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女儿国

    在四川、云南大山的交界处,有一片神秘的“泸沽湖”。在当地土语里,“泸”为山沟,“沽”为里,“泸沽湖”也就是“山沟里的湖”。这方水土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女儿国&rdquo

  • 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多少个女人?谁是他的最爱?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努尔哈赤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为皇太极成就帝位,铺下名路的一代雄主。这个威猛的男人,一生有许多女人,史上记载的就有16个,其他没有记载的不知凡几。但随着这个男人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女子只有两个。一个是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即东哥,一个让努尔哈赤求而不得的女人。另外一个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乌

  • 历史百科:帝王贴身的“十二章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十二章纹

    历代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行动坐卧、饮食起居的宫殿、车马、服饰等琐事上,更是拥有众多独享的器物。任何人逾越相关的形制,就属于大逆不道,“僭越”之罪,要掉脑袋呀!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说起帝王服饰,不但冠冕的形制、颜色非常讲究,就连衣服上的花纹,都规定得极其

  • 历史百科:“脏唐烂汉”是怎么一回事情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脏唐烂汉

    谈到中国古代的帝王史,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脏唐烂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这个说法由来已久,其由来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上层,特别是宫廷里,性关系、伦理关系比较混乱。能乱到什么程度,考虑到本章在本书其它相关章节中讲述过,这里仅简单聊聊。“烂汉”,烂到

  • 比翼鸟是啥?与比翼鸟有关的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比翼鸟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又名鹣鹣、蛮蛮。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传说故事在遥远的古代,黄河附近有个小村庄。有个一小孩子他叫柳生,家境困苦的他,每天帮家里做完事之后最喜欢的便是在家后面的深树林里听着各种鸟的叫声,渐渐的柳生也学会分辨各种不同类型

  • 历史百科:寺、庙、祠、观、庵的各自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百科,各自,由来,旅游,人们,常常会,常会,看到寺,建

    旅游中,人们常常会看到寺、庙、祠、观、庵等建筑。有些人把这些建筑物统称为宗教建筑,这是错误的。又比如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也是错的,和尚并不住在庙里。那么,寺、庙、祠、观、庵有什么区别呢?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

  • 历史百科:怎样烧香磕头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怎样,烧香,磕头,终于,找到,想了,长时,间的

    我终于找到想了很长时间的答案,以前到寺庙里,只是想看别人怎么样烧香磕头,但基于不会做,又怕旁人看了笑话,在佛前一次也没有烧过香。看了以下内容,我终于可以大胆地进寺庙,也有勇气烧香了。1.用自己的火将香点燃;2.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3.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4.再举

  • 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杏花村

    二○○四年清明节前后,安徽青年诗人芮武邀我去安徽池州参加一个笔会。我先在安庆下火车,然后打了一辆出租车,搭乘轮渡过长江,对岸就是池州了。轮船把十几辆汽车载运到对岸,只花了二十分钟。出租车司机跟我聊天,问我是否来过池州。我说没来过。他见我戴副眼镜,像个读书人,大概为了拉近距离,就提了个文雅的问题:&l

  • 历史百科:诛九族中的“九族”是哪九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九族

    《儒林外史》中,萧金铉等人到雨花台游玩,见到“夷十族处”,也就是永乐帝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的地方。所谓“十族”,就是除了九族之外,又加上了“门生”这一没有血缘关系的族群。但是同行的杜慎卿说,“夷十族”之说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