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的秋后问斩是哪天?秋后问斩是立秋还是秋分?

古代的秋后问斩是哪天?秋后问斩是立秋还是秋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123 更新时间:2023/12/21 13:23:55

很多人都在一些影视剧里面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词叫做“秋后问斩”,意思就是一个凡人犯了死罪,而要杀他的时间被确定在了秋后,然而这个秋后究竟指的是什么时间呢?大概意思应该是秋天之后,但是秋天准确的时间究竟应该是哪一天?是立秋还是秋分呢?古人所说的秋后问斩到底是哪一天之后问斩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秋后问斩是什么意思

很多同学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在审判罪大恶极的罪犯时,都会说出“立即关押,秋后问斩”这些话。“立即关押”好理解,那么“秋后问斩”是什么意思呢?

很多人通过字面的意思,就理解为秋天处斩罪犯。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里的“秋”指的不是立秋,而是秋分。

立秋和秋分是有区别的,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从时间上来说,立秋在前,秋分在后。

在我国古代,也的确有“秋后问斩”的记载,只是历朝历代稍有所不同。直到唐朝,才正式确定“秋后问斩”的相关制度。

2、“秋后问斩”行刑制度的历代发展

唐朝以前,死刑犯的行刑时间,基本安排在秋冬季节。历史上关于秋冬问斩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左传·襄公》中,“刑以秋冬”。

秦朝时期,对死囚的行刑时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按照法家学说,实行的是“四时行刑”制度。也就是说,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执行。

到了汉朝,完善了秦朝以前的行刑制度,开始出现了“秋冬行刑”的规定。《汉书·刑法志》中记载,汉宣帝时“选于定国为廷尉,求明察宽恕黄霸等以为廷平,季秋后请谳”。这段话透露出这样的一个信息,就是对于臣子难以决断的大案要案,需要上报皇帝。时间就定在每年的秋季,这个期间会统一上报请皇上定夺。

到了东汉时期,又将时间改到了每年的十月。

魏晋时期,更进一步完善了死刑制度,秋后问斩沿用了前朝的制度。虽然魏晋时期一直处在分裂的状态,但在这段时期,律法有了发展的空间,为唐宋的刑罚制度奠定了完善的基础。

唐朝时期的刑法典籍,《唐律》规定:“从立春后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意思是说立春到秋分这段时间,不能斩杀死囚,并且对于不遵守规定处斩死囚的判一年的刑期。

《旧唐书·于志宁传》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高宗二年,有人诬告长孙无忌,最终被查了出来。李治非常生气,等不到秋分以后就要杀了诬告者。

大臣劝谏高宗说,诬告不是和谋逆一样的大罪,完全可以等到秋分以后再斩杀诬告者。在大臣的劝谏之下,唐高宗最终采纳了这个谏言。可见,唐朝时期,除了谋逆这样的大罪外,犯了其他罪行的须得等到秋分以后再处理。

宋朝时,沿用了唐朝的制度。宋真宗年间,大臣建议恢复汉章帝时期的刑罚制度。宋真宗认为,时代不同,制度也会有所不同,汉朝的律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宋朝了,于是拒绝了大臣的建议。

元明清时期的刑法和唐宋时期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较之前朝的律法,元明清时期就变得更加完善。当然,秋冬行刑也不是硬性规定,遇上穷凶极恶或者罪大恶极之人,就连律法都不愿意让他们多活几天,往往皇帝都会破例。

《唐律》规定:“犯‘恶逆以上及奴婢、部曲杀主者,不拘此令。”意思是说犯了谋逆大罪或者是做奴婢侍从的以下犯上杀死主人,就可以不用参照秋后问斩这个制度,可以随时行刑。

宋真宗统治时期,把这个规定又扩大了范围。《宋史》记载:“天下犯十恶、劫杀、谋杀、故杀、斗杀、放火、强劫、正枉法赃、伪造符印、厌魅咒诅、造妖书妖言、传授妖术、合造毒药、禁军诸军逃亡为盗罪至死者,每遇十二月,权住区断,过天庆节即决之。”意思是说,凡是犯了以上十宗罪的人,每到12月,就集中处理他们的案子,过年以后立即处决。

可见,从开始有了秋冬行刑这样的制度以来,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之前,秋冬行刑的制度一直贯穿始终。唐朝是秋冬行刑的一个分水岭,开始把秋冬行刑这个规定,具体到了秋分以后。因此,古代的死刑一般都在秋季,所以古书上和古装影视剧中,就经常有“秋后问斩”这样的话。

3、为什么要在秋分以后处斩死囚

一种说法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到了秋天,就知道人们这一年的付出如何。《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大概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有自己顺应的天时,不要违反天道,反其道而行之。因果循环,本就是天道轮回。

秋天收获以后,就进入了万物肃杀时期,树叶凋零,青草干枯,寒气逼人,适合执行死刑。如果选择在山花烂漫的春天,或者是五彩斑斓的夏天行刑的话,是多么煞风景的一件事。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秋后问斩是在遵循天道的基础上,对王道的另一种诠释。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统治者都以天子自居,认为自己是上天派来统御人间的统治者。他们的旨意,代表的就是天意。古人认为,天的四时(春、夏、秋、冬)和王的四政(庆、赏、刑、罚)相互对应。

《礼记·月令》也记载:“孟秋之月,用始行戮”。也就是说,秋天对应的则是刑罚。王道建立在天道的基础上,每个朝代按照自身的特点或者国情,制定适合自己的制度。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属于农耕文明。一年四季中,百姓在春天和夏天是最忙的,秋收以后才会有空闲的时间。干完农活到了秋分时节休息的差不多了,就会有精力和劲头前来观看行刑。行刑必须得是公开的,一方面是为了震慑百姓,让他们明白,犯了大罪就是这个下场,减少犯罪的发生。

另一方面,秋后问斩会给罪犯留出一定的时间“上诉”。对于一些冤假错案来说,还有翻盘复查的机会,这一点其实非常的人性化。尤其明清两朝 ,有一个叫斩立决和秋后处决。斩立决就是立即执行,秋后处决,就是秋后执行,类似死刑缓期执行。因此,这种秋后处决制度,也被看作是当代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的起源。

“秋后问斩”短短四个字,其中蕴含的意思,大概就是千百年来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和智慧。一切事物都有其发展运行的轨迹,只有顺应这些轨迹,才会得到好的收获。因果循环,一切皆有定数。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

正如《涅盘经·遗教品一》中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因此,我们一定要时刻警醒自己,凡事皆有因果,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标签: 秋后问斩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的35个才女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1.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西施2.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

  • 汉宣帝的第三任皇后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汉宣帝

    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汉宣帝的第三任皇后是谁,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汉宣帝刘病已一生立过3位皇后,其一是“罪人之女”许平君,其二是“权臣之女”霍成君,其三是“克夫之相”王皇后。照理说,刘病已虽做了皇帝,但

  • 三国时期蜀汉“平安三侯”分别说的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蜀汉

    三国的蜀汉一直给人缺少大将的印象,大家都认为是靠诸葛亮和姜维在苦苦支撑。其实不然,蜀国内部还是有很多出色的名将的。今天介绍的就是三位为蜀国镇守边疆的名将,他们三人分别驻守汉中,抵御魏国、驻守江州,抵御吴国、驻守南中,抵御南蛮。这三人被百姓尊称为“平安三侯”。和历史小编来看看是

  •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皇太子

    皇太子胤礽的一生可真是轰轰烈烈,是康熙皇帝最钟爱的儿子,一岁半的年纪便被立为太子。经历两废两立,人生大起大落。娶了一个不错的妻子,但是皇太子胤礽是一个风流的太子,他9妻6妾 ,生育26个孩子。爱新觉罗·胤礽,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母

  • 宋朝长翅帽的由来及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长翅帽

    在我国历史上,古人对于帽子的样式是非常重视的,甚至在某个时间段是以帽子的样式来区分一个人的层次和地位的,皇帝所佩戴的帽子肯定是与其他官臣将相是不一样的。不过到了宋朝时期,却出现了一种长相奇特,极为罕见的帽子,这便是“长翅帽”,官方名称是幞(fu二声)头,这种帽子不管是大臣还是

  • 古人炼丹炼出来的到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炼丹

    说起炼丹术,相信现在很多人听到这个都是非常不屑的,认为都是古代封建迷信的产物,在如今科技发达,崇尚科学的社会中并不被待见。而且在历史上多少帝王想要炼出长生不老药,但是最终死的一个比一个快。其实,如今的科技发展是离不开荒诞愚昧的探索的,昔日欧洲医生完全错误的放血疗法,也才有了现代医学的基础经验。因此古

  • 盘点元朝历史上的五位汉人名将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元朝

    元代不论为官还是为将,只重视出身。几乎还是部落那一套。元代的汉人是统指生活在原来金,辽,西夏统治下的汉族和其它民族(契丹、党项、女真、高丽等等)。而生活在长江以南,南宋统治下的人民,被称为“南人”。蒙古兴起的过程中,因为蒙古人少,在北方金国统治区也重用汉人,历史上称为&ldq

  • 历史上10位令人惋惜的英年早逝天才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英年早逝

    天妒英才,一种文化积累的心理暗示。意思大抵是这样:一个人的得与失是守恒的,在一个地方失去一些,就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找回一些。就像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为你关上一扇窗。1、霍去病---纵死犹闻侠骨香天欲其亡,必先让其狂。与音乐家聂耳一样,霍去病也活了23岁,是货真价实的奴隶出身。聂耳虽

  • 明清时期秦淮八艳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淮八艳

    满腹经纶的学者里可能有卖国求荣的败类,青楼卖笑的妓女里也可能有气节不凡的勇士。妓女,虽然被认为是最没有节操的人,可有些地位很高、名头很大的人,却寡廉鲜耻,连妓女都不如。“秦淮八艳”,即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个南曲名妓,故又称“金陵八艳”。计有柳如是、

  •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名妓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名妓

    1、倾城名花薄命红颜钱塘名妓---苏小小 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能歌善舞,公艺倾绝当时,然而造化弄人,在西泠与阮朗相遇,一见钟情,结为伴侣。不幸被阮郁始乱终弃,后小小又累遭官府中人欺辱,一代薄命红颜,终于含恨夭折风流,用生命唱出了一曲凄美的哀歌。苏小小的生可谓古典唯美主义的绝唱。她年方十八,偶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