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战国最败家的四位国君盘点

战国最败家的四位国君盘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969 更新时间:2024/1/25 7:34:07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战国七雄中,虽然是秦国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消灭了山东六国。但是,秦国的强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秦国强大的过程中,自然也遭遇了不少强大的对手。其中,就魏国、齐国、楚国、赵国,无疑是秦国崛起道路上无法逃避的四大强国。但是,对于这四大强国来说,最终都走向了衰落,并且都被秦国所吞并。对此,在笔者看来,在战国时期,这四大强国的衰落,都和一位败家的君主存在直接的关系。换而言之,魏国、齐国、楚国、赵国的历史上,各自都有一位由盛转衰的君主。

魏国:魏惠王

首先,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在魏惠王之前,魏文侯推动了李悝变法,这让魏国在战国七雄率先崛起。也即在战国七雄中,魏国才是第一个变法图强的诸侯国。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南征北战,巩固了魏国的霸业,奠定了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的领先地位。不过,魏惠王作为魏国第三位君主,却没能守住霸业。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是把齐国当作主要的对手的,于是采取团结赵、韩,缓和与秦国对立的策略。但是,魏国在和齐国的交锋中,却是屡遭重创。特别是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魏国损失了大量精锐的魏武卒,这成为魏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魏惠王想要和秦国之间缓和关系。但是,秦国却趁着魏国在东线战场的失利,从而不断进攻魏国,夺取魏国的河西之地。至于韩国和赵国,也逐渐和魏国貌合神离。于是,非常明显的是,魏惠王这位君主在位时,魏国不仅实力上受到损失,更面临着备受孤立的问题。总的来说,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 但在以后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

楚国:楚怀王

楚怀王芈槐(约公元前355年-公元前296年),芈姓熊氏,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国第37位国君。公元前328年,楚威王去世,芈槐继位,史称“楚怀王”。在楚怀王之前,楚威王等君主已经将楚国推向了巅峰。换而言之,楚怀王接手的楚国,同样是战国七雄中的强国。楚怀王即位初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进行变法,大败魏国,消灭越国,扩充疆土,完全可以称之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对此,纵横家苏秦曾言“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不过,如同唐朝时期的唐玄宗一样,楚怀王在位的后半部分,则是比较昏庸的。在被张仪欺骗之后,楚怀王贸然发动了丹阳、蓝田之战,结果导致楚国损失了大量的兵马和疆域。

在此之后,楚怀王又在秦国和齐国之间摇摆不定,所以又吃到了垂沙之战的败仗。连续的失败之下,楚国彻底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格。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与秦昭襄王会盟于武关,秦昭襄王将其扣押,胁迫其割地。两国相交不斩来使,何况是会盟协谈的一国君主楚怀王被扣三年里,其子不思救父而自立为王,诸侯自以为无害于己而不讨伐。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史记·楚世家》)”

齐国:齐闵王

齐闵王田地(?公元前284年),妫姓,田氏,名地,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君主,齐宣王之子。公元前300年,正式即位,在位十七年。齐闵王刚刚即位的时候,齐国正联合韩国、魏国等诸侯国,和楚国展开了垂沙之战。垂沙之战大败楚军以后,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沁阳县北)、宛(今河南省南阳县)、叶(今河南省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两国夺取。在垂沙之战后,齐闵王更加膨胀,于是发动了第二次函谷关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齐国联合韩国、魏国大败秦国。公元前286年,齐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而齐闵王则一度和秦昭襄王并称为东西二帝,这体现出齐国在当时战国七雄中的巅峰。

不过,在笔者看来,齐闵王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的行为和野心,无疑让齐国成为了众矢之的。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之战爆发,乐毅率领大军攻占了齐国70多座城池,而齐闵王也在这场战役后丢掉了性命。对此,在笔者看来,在齐闵王之前,齐威王、齐宣王等君主辛苦多年打下的基业,就这样被齐闵王葬送了。

赵国:赵孝成王

最后,在魏国、楚国、齐国相继倒下了,赵国成为山东六国唯一的希望了。也即当时的情况,应该只有赵国能阻挡秦国一统六国了。为此,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此战,赵孝成王由于战争接连失利,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再加上廉颇固守不战使赵国蒙羞。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派人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于是赵孝成王不听虞卿和蔺相如等的谏言,执意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由此,对于长平之战的失利,固然赵括是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对于赵孝成王这位君主,显然也是连连犯错。众所周知,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45万精锐士卒,这意味着赵武灵王、赵惠文王等君主的努力,全都被赵孝成王浪费了。因此,就赵孝成王来说,和齐闵王、楚怀王、魏惠王一样,堪称战国最败家的四位君主,并且最终的结果都是秦国受益。

标签: 败家

更多文章

  • 鲁元公主的丈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鲁元公主

    鲁元公主虽然是公主,但她的经历却十分悲惨,完全不被父亲刘邦和母亲吕雉宠爱。作为刘邦的独女,鲁元公主就像是捡来的孩子,好几次面临被抛弃的境地,感觉父亲对女儿的生死根本不管不顾。鲁元公主曾遭到刘邦的弃杀,导致她变成项羽军中人质。等刘邦称帝后,鲁元公主的处境也没改变太多,依旧是被当做政治工具使用,有关鲁元

  • 豆腐是谁发明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豆腐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豆腐这个东西,在古代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而且这个豆腐更是有很多用处了。而且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为了改善民生,而是一次无心插柳之举。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历史上豆腐是谁发明的豆腐是刘安发明的,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沛郡丰县(今徐州丰县)人,生于

  • 杆秤的历史起源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杆秤

    说到这个杆秤,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什么,而且在现在依旧还是有很多人会用到这个东西,不得不说,这个用来买东西的时候称重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虽然没有电子秤来的方便,但是这个还是很不错的。那么这个杆秤是起源于什么时期的呢?杆秤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杆秤起源于什么时期自古以来,杆秤就是我

  • 黄帝内经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被称为是医之始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古典。但因为年代久远,当时的医疗技术也不是很发达,所以《黄帝内经》身上还有不少未解之谜,例如它的作者到底是谁。相传《黄帝内经》是黄帝著作的,后来人们觉得这部书最终成型是在汉朝,而本书并非是由一位作者编写,而是好几代医学家积累下来的。其实《黄帝内经》不

  • 洛阳神都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洛阳

    神都,唐朝洛阳官称,多用于武则天时代,意为“神州大地之都”,是唐、武周帝国的首都,乃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睿宗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后临朝,改东都为“神都”。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在百官、皇室、各国君王、沙门道士及远近百姓

  • 贵州名字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贵州

    说到贵州这个地方,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城市。很多人应该都有去过这个地方吧?至于贵州这个地点,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说,而且最重要的是贵州这个名字的来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科普一下贵州这个地名的来历。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贵州的地理位置贵州,简称“黔”或“贵

  • 成都名字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成都

    说道成都,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这里是四川省的省会,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聚落的中心。到了战国时期,这里更成为开明氏蜀国的都邑区、成都的名称也出现得很早,至迟在战国晚期至秦代,成都的名称就已见诸铭刻和典籍。1、关于成都地名的几种说法探讨成都

  • 明朝麒麟指的是哪种动物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麒麟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大瑞兽,象征着皇家帝王们的无上权力,比如龙,凤凰和麒麟。每当上天降下这些祥瑞,自然就是举国欢腾,国泰民安的象征。但是世界上真的存在这些生物吗?古代人眼中的这些生物究竟长什么样呢?其实这一直是个谜。具体凤凰和龙有没有过这个确实无人知晓,但是麒麟这玩意还真的有人见过,而且还曾经作为贡

  • 嘉定三屠的罪魁祸首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嘉定三屠

    满清入关后定鼎北京,不久便举兵渡江,击灭数个南明小朝廷。在接连攻陷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后,摄政王多尔衮自以为大局已定,为显示新朝权威,便采纳明朝降臣孙之獬的建议,颁布“剃发易服令”。该令规定国内官民全部要剃发留辫,并穿戴满族衣冠,迟疑抗命者皆按谋逆罪论处。满清入关后迅速占领

  • 凌烟阁功臣24位名单盘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凌烟阁

    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位于唐京师长安城太极宫东北隅,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后毁于战乱。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因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年迈),在长安城太极宫东北隅建凌烟阁,由唐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