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米芾是如何玩转“八面出锋”的?

米芾是如何玩转“八面出锋”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182 更新时间:2024/2/3 6:59:42

米芾曾经非常自负地说:“欧、、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米芾说唐人是书法只有一面,而他自己则能“八面出锋”,那么这八面是怎么做到的呢?

八面出锋的涵义我们知道笔法是为了结字和章法服务的,米芾的“八面出锋”指的就是米芾作书的笔法,米芾对笔法的运用可以说是打破了之前的成法和规则。

米芾的“八面出锋”主要说的就是他能够根据章法和结字随势就形地运用好笔锋,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出锋,极尽笔法变换之能事。这个“八面出锋”和他自夸的“我独有四面”是一个意思,都是针对一般人的“一笔书”或“一面”而言的,米芾强调的是笔法的灵活多变,所以能够形成多个锋面。

这个“八面出锋”并非只是笔毫的尖端或者点画的尖锐处,而是指笔毫接触纸面书写的那一部分,米芾强调的是他能够运用笔锋在任意方上进行使转、提按,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来调整笔锋,擒纵随心、收放自如,把笔锋颖的性能发挥到极致。

而这又与米芾的“刷字”相一致,“刷字”要求用笔迅疾、追求韵味、尽兴发挥,因此常有妙手偶得之趣。也正是米芾一生所追求的“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放笔一戏”自然天成,米芾用笔“熟”而“不俗”,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妙笔出来,这大概就是米芾常说的“得笔”吧。

米芾的这种说法与黄庭坚说的:“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应该是一个意思,但这种效果并非事前刻意安排出来的,这一点与我们现代书家刻意安排章法布局,古意“造眼”是不一样的,米芾强调的是“率真”,于无意中得佳笔。

如何玩转八面出锋说实话,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反正我还没做到,这个需要苦练和悟性。这里分享一些当代书家的理解吧。

首先说一下,这个“八面”其实是个虚数,意指多面的意思,并非只是八个面。“八面”出锋要求书家手腕需要灵活运用。手腕在运笔过程中多角度运转,这是“八面出锋”的关键,要做到这点首先就是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这是保证手腕灵活运转的关键。

另外一个就是米芾强调的“八面出锋”注重中锋和侧锋并用,这样就产生了多种变化的线条,不拘一格,表现出线条的动态美感,能够将运笔的多种方式统一在书写过程中,因势利导,随即变换,大胆运用各种笔法,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艺术效果。

当然说的再多也是空的,关键是边学边练,学习米芾的书法和用笔,同时要对米芾这个人多些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写出“八面出锋”的是他。

米芾行书的运笔,重点是顺着字势的方向而行,但是起笔收笔都是丝毫毕露,并不是,所谓说的刷。

这点是很多人不能明白的

一起学习一起进步@重墨堂

米芾各个时期的书法都有什么特点?

米芾书法字法、章法独特。变化多端,直抒胸臆,极富个性魅力。

米芾每天临帖,自云一曰不书,便觉思涩″。广游名川大山,得山川灵气。天资学养很高,这些是他成为一代变法出新的大家因素。不同时期,他的行书风格特点不同,现举例说明:

一,早年三十多岁作品《淡墨秋山诗帖》。绍圣元年(1094年)10月书。纸本,共5行28字,用笔中侧并用,结构欹侧逞险,爽利而富于变化。章法舒朗空灵,挥洒自如,重技法意识。苏轼评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二,米芾41岁作品《苕溪帖》。

运笔洒脱俊逸,有颜体影子。二笔意。是他中年时期典型作品。

三,米芾后期晚年书法作品《复官帖》。此帖以写意为主,法随意变,随意而为之。

《复官帖》是米芾于1104年所作,尺寸为纵27.1厘米,横49.9厘米。字形大小错落,一任自然。章法上竖行左摇右摆,最后五行的字行距较密,和前几行的宽舒行距形成明显的疏密对比节奏。字帖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处理和谐自然。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

  • 李福所铁的古文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你好朋友!看得出,你应该是一位书法艺术或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你想问的问题是“米芾索帖”的古文,对吧?这个故事出自与北宋书法巨匠米芾几乎同时代、仅比米芾小二十来岁的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一书。所以该故事的可信度是颇高的。以下就是你要寻找的这段古文:米芾诙谲好奇。在真州,米芾尝诣蔡太保攸于舟中,攸出所藏右军

  • 长江历史上有没有跟黄河一样改道?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百川归大海,水往低处流。江河入海的大方向一般不会改变,但是江河在流动的线路上,一直改变的。无论是长江还是黄河,其实一直在摆动。黄河的摆动幅度较大,多次改变出海口,黄河中下游的河道多次改道,史书、地志多有记载。相对而言,长江的摆动幅度要比黄河小一些。但是长江改道的事情还是有的。例如古代的浙江地区就在长

  • 古代热爱学习的典故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程门立雪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

  • 关于长江和黄河的故事来十个!急!急!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河

  • 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急用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郑国,战国末年韩国(今河南中西部一带)人,著名水工。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郑国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工程,企图使秦国把注意力放在国内,无暇东顾。秦国采纳了郑国建议,并于当年开始凿泾水修渠。施工中秦王发现郑国来秦是韩王的“疲秦”之计,怒而欲杀郑国。郑国辩解说:

  • 黄河故事内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黄河九渡的历史故事。这是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的最后一战。当时,成吉思汗由河西走廊进兵途中不幸坠马受伤,认为不太吉利,遂有退兵之意。于是遣使前往西夏,责问西夏无端之处,以便找个撤兵的台阶。哪知西夏国主不知实情,看到成吉思汗大兵压境,一场灭顶之灾不可避免,只好硬着头皮说强硬话。成吉思汗乃性格刚烈而心胸狭窄之

  • 盈盈小姐去上香,香头插在几案上,远看象俊秀才,近看是丑和尚,打一字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秃这里有一个小故事米芾求教北宋熙宁年间,著名书画家米芾,一日前去拜访王安石。那丹青妙手品茗笑云:“拗相公,吾曾听人巧借唐朝才子元稹的《莺莺传》制一字谜,久思不得其解,甚感惭愧,故特来叩门求教。”说罢,米芾故作学究夫子之状,摇头晃脑:“莺莺小姐去上香,香头插在案几上。远看好似俊秀才,近看却是丑和尚。”

  • 写一则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300字以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民间故事:传说中有个小伙子叫黄河,英勇无比.恋上一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亲看不起他,就让他百步之箭,进一个铜钱的孔里.他做到了.女子的父亲又让他在百步之外射一箭,穿透原先的箭他也做到了.又要求他在百步之外射中铜钱并接住它.他知道其夫在刁难他,就一箭射向她父亲.怎知他以前学过武功,躲开了.他很气恼,他

  • 阅读米芾练字短文用自己的话概抬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小时候在私塾学字,学了3年,仍把字写得歪歪扭扭,老师家长见了直摇头.有一天,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村里,米芾听说这秀才写得一手好字,就跑去请教.秀才仔细看了米芾临帖写的许多字,说:“跟我学写字,必须买我的纸.每张5两银子.”米芾听了,下了一跳,心想,哪有这么贵的纸,这不是存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