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曾经非常自负地说:“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米芾说唐人是书法只有一面,而他自己则能“八面出锋”,那么这八面是怎么做到的呢?
八面出锋的涵义我们知道笔法是为了结字和章法服务的,米芾的“八面出锋”指的就是米芾作书的笔法,米芾对笔法的运用可以说是打破了之前的成法和规则。
米芾的“八面出锋”主要说的就是他能够根据章法和结字随势就形地运用好笔锋,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出锋,极尽笔法变换之能事。这个“八面出锋”和他自夸的“我独有四面”是一个意思,都是针对一般人的“一笔书”或“一面”而言的,米芾强调的是笔法的灵活多变,所以能够形成多个锋面。
这个“八面出锋”并非只是笔毫的尖端或者点画的尖锐处,而是指笔毫接触纸面书写的那一部分,米芾强调的是他能够运用笔锋在任意方向上进行使转、提按,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来调整笔锋,擒纵随心、收放自如,把毛笔锋颖的性能发挥到极致。
而这又与米芾的“刷字”相一致,“刷字”要求用笔迅疾、追求韵味、尽兴发挥,因此常有妙手偶得之趣。也正是米芾一生所追求的“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放笔一戏”自然天成,米芾用笔“熟”而“不俗”,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妙笔出来,这大概就是米芾常说的“得笔”吧。
米芾的这种说法与黄庭坚说的:“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应该是一个意思,但这种效果并非事前刻意安排出来的,这一点与我们现代书家刻意安排章法布局,古意“造眼”是不一样的,米芾强调的是“率真”,于无意中得佳笔。
如何玩转八面出锋说实话,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反正我还没做到,这个需要苦练和悟性。这里分享一些当代书家的理解吧。
首先说一下,这个“八面”其实是个虚数,意指多面的意思,并非只是八个面。“八面”出锋要求书家手腕需要灵活运用。手腕在运笔过程中多角度运转,这是“八面出锋”的关键,要做到这点首先就是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这是保证手腕灵活运转的关键。
另外一个就是米芾强调的“八面出锋”注重中锋和侧锋并用,这样就产生了多种变化的线条,不拘一格,表现出线条的动态美感,能够将运笔的多种方式统一在书写过程中,因势利导,随即变换,大胆运用各种笔法,创造出无与伦比的艺术效果。
当然说的再多也是空的,关键是边学边练,学习米芾的书法和用笔,同时要对米芾这个人多些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写出“八面出锋”的是他。
米芾行书的运笔,重点是顺着字势的方向而行,但是起笔收笔都是丝毫毕露,并不是,所谓说的刷。
这点是很多人不能明白的
一起学习一起进步@重墨堂
米芾各个时期的书法都有什么特点?
米芾书法字法、章法独特。变化多端,直抒胸臆,极富个性魅力。
米芾每天临帖,自云一曰不书,便觉思涩″。广游名川大山,得山川灵气。天资学养很高,这些是他成为一代变法出新的大家因素。不同时期,他的行书风格特点不同,现举例说明:
一,早年三十多岁作品《淡墨秋山诗帖》。绍圣元年(1094年)10月书。纸本,共5行28字,用笔中侧并用,结构欹侧逞险,爽利而富于变化。章法舒朗空灵,挥洒自如,重技法意识。苏轼评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二,米芾41岁作品《苕溪帖》。
运笔洒脱俊逸,有颜体影子。二王笔意。是他中年时期典型作品。
三,米芾后期晚年书法作品《复官帖》。此帖以写意为主,法随意变,随意而为之。
《复官帖》是米芾于1104年所作,尺寸为纵27.1厘米,横49.9厘米。字形大小错落,一任自然。章法上竖行左摇右摆,最后五行的字行距较密,和前几行的宽舒行距形成明显的疏密对比节奏。字帖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处理和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