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了一幅磅礴壮丽的山河画卷。巍峨的雄关被苍云所笼罩,猎猎秋风吹散了马蹄之声。黄河自黄土高原奔涌而来,似乎嫌河床箍得太紧。连绵的峰峦,一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这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出这位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潼关故事?
潼关之战
北魏永熙三年(534),原北魏将军高欢逼得孝武帝离开首都洛阳,逃向长安,投奔原北魏的另一名将军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史称东魏。第二年,长安的宇文泰将投奔他的孝武帝元修毒死,另立元宝炬为文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于是,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两个朝廷。此后的一二十年之中,东魏、西魏之间战争不休。潼关之战,是其中的一次。
割须弃袍壁画
守方:曹军至少十数万(包括王牌部队虎豹骑兵)参战的有夏侯渊、张、朱灵、曹仁、徐晃、曹洪等将领由曹操统领
攻方:联军共十万分为十部: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分别统领各部不相统属
潼关之战是曹操与马超、韩遂为首等西方群雄发生的战争。当时曹操在南方战线失利,所以决定向西方拓展。马超、韩遂等受消息影响,起兵抵抗,在关中潼关附近与曹军发生大战,最后曹操用计取胜,压制关中。
曹操在此战将关中数个拥兵自重的军团打败,令他们不能结合反抗,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势力。后来,曹操进一步收降杨秋,派夏侯渊镇守长安,与徐晃、张等平定韩遂,虽然马超仍然不断聚集群众起兵反攻陇右,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只有逃到汉中的张鲁作客将。而曹操也在212年五月,把早就软禁在邺城的马腾一家杀害。
潼关之战是曹操彻底统一中国北方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曹操经过这次战争后,彻底的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形成了真正的三国之势。如果没有这次战争,中国的历史走向都会发生变化。这次战争可以说是关西军事集团与关东士大夫集团的军事斗争。从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到这次战争结束,彻底的奠定北方的统治集团和行政体系。这次战争也可以看出,曹操在赤壁的失败只能算是中等失败,远远不像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的那样惨(十几年都没恢复过气来),在赤壁之战3年后竟然还可以集结军队和当时单兵势力最强的西凉军团作战。
古人进攻关中,为何必须要从函谷关或者潼关进,而不南渡黄河?
即使最终有人可以掌舵,我们还要关注风向,风力大小以便顺利通过。所以说古代人选择渡黄河来进入关中的话,受限的因素非常多。多数选择攻打函谷关或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