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右军的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看见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扇子,一直卖不出去,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胸有成竹行云流水入木三分笔走龙蛇与王羲之有关的事?
王羲之是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他七岁时就已写得一手好字,十二岁时,有一次他偶然发现了父亲珍藏的一本讲书法的书,就偷偷拿出来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父亲发觉了,对他说:“你看这本书还为时过早,等你长大一些,我再教给你书法技巧吧!”王羲之对父亲说:“如果我现在还看不懂这本书中所讲的东西,长大了再看这本书又有多少用处呢?”父亲觉得儿子的回答很有道理,于是就把多年珍藏的书放心地交给了儿子。王羲之从此爱不释手、聚精会神地日夜阅读,而且非常认真地按照书里讲的方法练习书法技巧。不久,他的书法就有了长足的进步。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被世人所承认,许多人请他题字,收集他的墨迹。后来,王羲之曾出任右军将军,故世人又称他为王右军。王右军辞去官职,在会稽蕺(jí)山家里赋闲安居。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脚下发现有一贫穷老妇拿着十几把扇子在叫卖,但很久无人问津。王羲之可怜她,叫人拿来笔墨,在她的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妇见状,着急地问:“你在上面写字,我还能卖得出去吗?”王羲之微笑着问:“你的扇子卖多少钱一把?”老妇人答:“二十钱。”王羲之说:“你只要说扇子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我不光保证你的扇子卖得出去,而且每把可卖一百钱。”老人拿过扇子,将信将疑地走了。等她到市场上按王羲之的嘱咐一吆喝,人们一哄而上,抢着买扇。十几把扇子一下子卖完了。老人这才相信了王羲之的话。
传说更神奇的是,有一次皇帝在北郊举行盛典,请王羲之将祝词写在祝版上。后来因为祝词需要修改,工匠们受命将祝版上的字刮掉。哪知他们拿起祝版一看,惊奇地发现每个字的笔痕都深入木中三分,犹如刀刻的一般。他们不由得赞叹不已。这个传说虽然带有夸张的成分,但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王羲之笔力的强劲。
“入木三分”在这个故事中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人们又用它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
池水尽墨的故事?
王羲之自幼研读书法,他对东汉的大书法家张芝非常崇拜,一有时间就揣摩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一长,连衣襟都划破了,正因为如此,后人称之为“书圣”。
张芝尤擅长草书,他的治学精神非常严谨,他练习书法与常人不同,在家中的衣帛上朝廷反复书写,书写完了以后,再染色裁衣,他坚持每天在池塘边蘸着池水磨墨写字,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都变成黑色了,所以人们称他为“草圣”。
王羲之决心要赶上张芝,他一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用心学习前人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墨池。
扩展资料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