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在书法艺术上大唱“复古”调,不仅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向有一定的关联,更重要的还反映了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今体书真、行、草书的基本体式、形式法则在“晋人尚韵”的书美氛围中,由“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最后确定,而且形成一内撅、一外拓两种形式表现范型和书美意境。而前者成为后世之古典主义崇扬的最高典范,后者则成为后世之浪漫主义的先声。王书法度经南朝及隋,取得了稳定的社会地位,而经隋末唐初的欧、虞、褚、李等大家的“现身说法”,成为规范,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唐夫宗李世民以天子身份的极力推崇,使王羲之的典则成为唐代书家人人不得绕其而过的书法基础。但是,唐代是一个全面展示封建社会鼎盛期士大夫文人的创造精神的伟大时代,在书法艺术方面,他们尊重二王,但不为其法度所囿,表现为以二王为基的唐法创造与情境表现。唐代的书法在这两个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前者成为后世书家所尊崇的第二个古典(第一个古典为二王法度),后者将在王献之笔下初露端倪的浪漫主义书风发展为第一个高峰。在这个高潮中,张旭的狂草成为最强音,而怀素则一面抒情写意,一面着手大草的基本法度建设。在晚唐,虽有柳公权继承和发展变化了唐法的最高典型颜体,而造就了第二典型柳体,但同时,浪漫主义书风从狂肆雄浑的音调转入超逸洒脱的音调,而这一浪漫主义的新调则以杨凝式为代表。此后,宋代初期书风承续晚唐五代的浪漫主义逸调,并酝酿着新的高潮。而经中期至北宋晚期,形成了以苏、黄、米、赵、蔡为代表的尚意书风潮也是书史上第二个浪漫主义高峰。这一高潮以“逸”为基调,而又有奔放、萧散、奇丽、清朗等各种情境,犹如一台大型交响乐,令人振奋。宋代的尚意书家们,虽大体上均曾取法过二王及唐贤,但他们敢于视权威、粉碎偶像,具有与禅宗精神相一致的创造精神与胆魄。他们在形式表现上,继承了二王及唐法的精粹,并多有发展,融化在意境创造中而不以示“法”为能。
赵孟的书法有哪些特色?
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赵体楷书的特点,概括有三: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赵孟的书法得到了后人什么样的评价?
董其昌评价赵孟的书法因熟而俗。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影响颇深的
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赵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他善于吸取众家之长,而不仅仅是宋元时期所盛行的行书与草书。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
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
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直接接受赵孟指点的有陈琳、唐棣、朱德润、柯九思、黄公望、王蒙等,这些都是元朝著名的书法家或者画家。但是因为赵孟身为宋王朝的贵胄却在灭亡自己国家的元朝任职,这导致了后来许多
书家颇为轻视他,进而对他的作品大加贬斥。还值得一提的是,赵孟的夫人管道升是古代女书法家中地位仅次于王羲之老师卫夫人的女性书法家。尤其是她所画的墨竹梅兰极受世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