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是我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大家之一,对中国书法的推动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七岁学帖,熟读颜,柳,欧,褚,沈,段,后又追“二王”,融汇诸帖,兼容并虚,铸古铸新,自然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妙韵之风。
米芾作书,八面出锋,各取所需,手随心移,墨随意会,妙在一个“刷”字,承继二王,亦追唐晋,取法遂良,亦融公权,杂糅诸家,神韵飞扬。他师法先师而不泥古,注入自己的个人情感,最终形成自我的独特书风。
他的主要代表作《张季明帖》《中秋帖》(传米芾临)、《十二月帖》在结字与用笔上,米芾都有自己创作的独到之处,书体的大小错落,谋篇布局,上下承接,左右顾盼,前后照应,行笔讲究枯润相济,刚柔互融,大气淋漓,跌岩恣意,大璞不雕,金古高古,风貌出新
米芾的书对后世学书者深远影响,当今社会,学习米芾书法的书法爱好者与日俱增,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亲,为繁荣和进步都做出了可圈可点的贡献,他独特的书风对于当今学习书法的人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米芾的书法,宗法于“二王”,遍习晋唐诸名家。《宋史.本传》说:“米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宋范成大也说:“米礼部行草正用大令笔意,稍跌宕遂,自成一家。”米芾虽然推崇王羲之,但在论及王献之的书法时,却说:“子敬天真超越,岂父可比也,”题赞《中秋帖》谓:“藐百川,会北海。人那知,冠千载。”米芾对献之的评价比羲之更高。米芾服膺王献之,并且心仪手追这种“天真超逸”的意趣。称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大观录》谓:“书法古厚,墨彩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勾填,恐是宋人模仿,一般认为元章所临无疑。故有史称“米芾行草入大令室”
米芾既善于学古,也善于思考,更重于创新,反映出他强烈的书法革新之心声,而且不乏有许多书论思想。
曾有说献之学书,王羲之从后掣其笔不得。米芾认为,实际则把笔太紧,运笔不能虚灵。米尝谓“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促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故“把笔轻,自然手心虚”。为世人认可。
米芾还有一个观点:“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但古人真迹,那能人人得而习之,虽在理,实难做到。
他还有一句狂言:“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其实,他自己的书法,每每有恶札之笔。
米芾说:“小字展大令,大字促令小,”是张颠教颜真卿谬论。其实,究竟谁说的正确,是有待商榷的,也许是颜真卿、米芾两人表达的并非一个意思。
米芾的书论思想,有些是书法的经典理论,有些是值得推敲的,而有些却是完全不对的。这些书论连同他书法八面生姿,气势飞动以及风华毕露的风格,形成了他的有别与宋四家其他三人、妙于翰墨的书法人生。
宋朝四大家之一的米芾,是如何靠癫狂活出了自我的?
米芾之怪,书法界享有盛名!
洁癖,迷奇石,书画更痴狂,早年字集古字称著,也已擅于临摹书画闻名当时,后世!
现代的很多人把米芾的个性彰显的过于突出,以为米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书界地位是他的个性使然,有个性就会不同于古人,就会不同于其他人,所以能写出自己的字,也只有自己的字才不是书奴!
我想说,这么说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我也喜欢说艺术是个性的完善,绝不是共性的再现!
只是,个性不能是凭空想象,个性不能天马行空啊!臧克家有句话说的好,诗歌是带着脚铐的舞蹈!这句话也适合其他艺术,包括书法,没有艺术的基本功,哪里有艺术啊?
米芾的书法与他独特的个性是息息相关,没有他独特的个性,或许就不会有他书法艺术的高度,但是,为什么大家都把他早期的集古字给忽略呢?集古字是什么?遍临百家啊!学谁像谁啊!米芾可以把自己的临摹作品与原作放在一起,而让总有原作的人混淆的人物啊!这得需要多么高超的技能啊?我试问那些张口闭口书奴的人,你能做到吗?
能做到米芾那样可以称呼自己是集古字了,你可以自由发挥,自由创作,因为你到达了那种境界。不能呢!还是老老实实地临古帖,练笔法。至于什么时候写自己的书法,还是等到你能达到米芾的集古字程度再说吧!
米芾(1051-1107)字元章,祖籍山西,出生于襄阳,北宋四大家之一,善诗文,工书画,性格怪异,举止癫狂,曾遇石称兄,膜拜不已,人称“米颠”,徽宗诏其为书画博士,米芾每日临池不辍,勤研书法,康有为曾言:“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米芾书法点画之间个性十足,意趣盎然,为很多后人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