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牛破案宋仁宗年间,包拯在天长县任知县。一天县里的一个农民发现自己的耕牛口里流血,大口喘气。仔细一看原来是牛舌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就跑到县衙门来告状。包拯想:一定是这个农民的仇人干的,但是没有证据不能随便抓人。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这个割牛舌的人自己出来招认。包拯对那个告状的农民说:“没有舌头的牛反正不能存活,你回去把这牛杀了卖钱吧。”农民说:“我来县衙告状是为了找到那个割牛舌的人,请大老爷给小民做主,惩治坏人。”包拯假装生气地大声说:“一个牛舌,值得什么,也来告状,快出去吧。”告状人一看知县生气了不敢再说话,只得忍气吞声地回去把牛杀了卖肉。没过几天,有人来县衙告状,说某人(指前次告状的农民)私宰耕牛(这在当时是违法的行为)。包拯一听勃然大怒,厉声喝问道:“你为什么偷偷割掉他的牛舌,又来告他的状呢?”这人大惊失色,他没想到包拯一眼就识破他的诡计,吓得赶快叩头认罪。割掉牛舌并不是害人者的目的,加害于人才是他的目的。包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就故意让告状人做出违法的事来,以引诱想加害于他的人暴露出来,最终破了案。
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了害。
手不释卷的故事和含义20字
“手不释卷”的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含义:只要看书就会有收获,获取的知识也更多。即便时间紧迫也要读书,从书中学习知识。只有勤奋读书,才能够有所成就。手里不离开书本,现在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指十分勤奋好学。“手不释卷”造句:1、哥哥正准备考研究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2、安徒生童话真吸引人,谁读都会手不释卷。3、见他手不释卷的刻苦样,我不忍心打搅他。4、爱看书的哥哥整天手不释卷。5、他是那么酷爱读书,你总是可以看到他手不释卷。
韦编三绝的故事20字概括
《韦编三绝》故事概括: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汉语成语,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读《易》,韦编三绝。”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例句:1、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2、如果学生读书都能有韦编三绝的精神,书本内容完全理解,那就什么题目都难不倒了。3、孔子读书勤奋以至韦编三绝的故事激励无数读书人用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