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天气甚好的日子里,慈禧心血来潮,想要让一个书法家为自己的扇子题字,从而增加扇子的美观性,于是差人去寻找一个不错的书法家过来。不久之后,有一个书法家来了,他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最终决定题写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显然的,这个书法家并非是一个细心的人,又亦或者是因为他见到慈禧太后的时候心惊胆战的,所以做事情也多了些许的慌张,因此在题诗的时候,他竟然漏掉了一个“间”字。据《清史稿》记载,慈禧去世时仍然在批阅奏折,可见她的勤政。《戏说慈禧》也如实拍摄此事。
显然的,慈禧也是一个有一定学识的人,否则也难以拥有左右朝廷大事的能力,她一眼就看到了书法家的纰漏,并感到无比的愤怒,她认为对方或许是故意这么做的,本意是不想要帮她题诗,于是打算直接将对方拖出去斩了。
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倘若书法家不做出什么举动的话,那么面临的只有死亡这一条路。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书法家便是一个重要的体现,此人在紧要关头的时候想到了解决方案,跟慈禧解释道:“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
随后,书法家当场重新断句并吟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之后,觉得这个书法家虽然有着狡辩的意思,但是他吟诵出来的诗句,倒也有一番意趣,于是便放过了他,并给了他一些银子,将其打发走了。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简短)
李斯作小篆:秦代丞相李斯擅长书法,他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参酌变为小篆。相传他在书泰望山记功石时,竟话:“我死后五百三十年,当会有一个按替我书迹的。”(按时间真当为唐小篆书家李阳冰)程邈狱中创隶:秦代人程邈犯了罪,秦召皇把他关在狱里。他在狱里研究了十年,把小篆化圆为方,变成隶书三千字,献给秦始皇,获释后背起用为御史。起初只有地位极为低微的官吏使用这种书体,因而称为隶书。萧何题额书裳:汉朝人非常讲究书法。羊欣说,萧何题前殿的匾额,足足构思了三个月,观看的人多得像流水。《金壶记》说:“萧何用秃笔在衣服上写字写得工整极了。”蔡邕创作飞白:东汉年间,书法家蔡邕前往鸿都门,在门外等候灵帝召见,那时刚好在修整鸿都门,他看见工匠在用刷石灰的刷帚写字,心里很喜欢,回去后便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飞白”书体。蔡邕书丹之学:蔡邕亲自书碑后,令工匠镌刻在太学门外,后辈的读书人,都用其字来校正文字。此碑刚矗立的时候,前来观看和摹写之人,每天都有车子一千多辆次,把街道都挤满了。以上。满意请采纳。还有我打的很辛苦!!!
书法家勤练书法的故事(要简短)
智永退笔冢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后来(智永)把笔头全部都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关于书法的名人故事
怀素(737~799)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立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三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