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族文化 汉族文化"和"的精神简介

汉族文化 汉族文化"和"的精神简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87 更新时间:2024/1/16 8:34:01

“致中和”

“中庸”是古代先民孜孜以求的美德,其首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礼记·中庸》亦云:“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系指“中用”,“中用”即“用中”,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曰:“用中即中庸之义是也。”中庸观念强调的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当适度,恰到好处,知乎所止,对欲望、情感和行为等有所节制,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讲究一种分寸感。南宋大儒朱熹将《伪古文尚书》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破解为古代圣人秘不示人的“传授心法”,即“十六字心传”。“允执厥中”讲的就是行中庸之道。

与“中庸”概念相近,古人有“中和”一词。“中和”概念,较早见于《中庸》与《荀子》,《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谓“和”为“中节”,并把“中和”提升到宇宙精神的高度。朱熹《中庸章句》释曰:“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正心,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

儒家的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社会改造方案,是由内及外、由吾及彼、由人及物、由近及远的进路,强调的是由改造人性,进而改造社会,终至天下太平。

在儒家看来,作为社会共同体成员的个人,如果人人能够“文质彬彬”,“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威而不猛,恭而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做到情欲有节,行为有度,进退有矩,那么,整个社会与宇宙的和谐,也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整体的和谐,是建立在各个组成部分或元素的有机的、合理的比例关系之上的;社会的和谐,则有赖于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存养与人格完善。“致中和”着眼于质的量的规定性,讲的是适度、恰当、平衡与协调。

“和为贵”

历史上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安排的“礼”,它的特性有二:其一是“别”。《左传·僖公三年》云:“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荀子·富国》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有称者也。”其旨在依据共同体成员的职位、年龄、性别及血缘等因素来划分权利和义务范围,规定不同社会角色的各自行为选择边界,以此来避免因无别而造成的利益冲突和社会无序。其二是“和”。《论语·学而》载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讲,“礼”以“和”为贵,是“和”的体现。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如果事事循“礼”而不知尚“和”,便会“礼胜则离”,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反之,如果处处求“和”而没有“礼”的制度保障,则会失之于流。

当然,“礼”能否落实“和”的精神、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关键要看它是否体现了正义原则。正义的通俗表述,指给同样的事物以同样的待遇,非正义乃是指给同样的事物以不同的待遇。

和而解

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处,“一”指道,“二”指阴气、阳气,“三”指阴阳调和所形成的和谐状态。万物就是由两种对立因素的配合而生。《周易》乾卦《彖传》云:“保合大和,乃利贞。”这是说,阳阴合德,四时协调,万物孕生,长治久安。“大和”即“太和”,强调的是矛盾的妥协性与统一性。《荀子·王制》曰:“和则一,一则多力。”这是说,“和”能带来合力与双赢。借用今天的说法,“和”是一种“文化软实力”。

北宋哲学家张载把“和”提升到“道”的高度,并明确提出“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的命题,看重矛盾的妥协、冲突的化解、对抗的解除、斗争的泯灭、战争的消弭,表达出和平主义的精神。张载在《西铭》开篇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全句大意是说,人是天地所生,藐然介乎天地之中。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了人的身体,天地之间的主导便是人的天性。全人类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其他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民胞物与”的理念体现的是一种宇宙大爱,与曾经一度盛行的斗争哲学与冷战思维,恰处于爱与恨的两极,形成鲜明对照。

“和为贵,忍为高”,“与人为善”,“仁者爱人”,“不与邻为壑”,“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冲气以为和”,“保合大和”,等等,这些信条千百年来铸就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民族性格。

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分析了中国人的和平主义、豁达大度和老成温厚的文化,他指出:“宽容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品质,它也将成为成熟后的世界文化的最伟大的品质。”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南宋的话本诗话的特点是什么?发展的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南宋的话本诗话的特点是什么?发展的怎么样?南宋文学在小说和诗文评方面较为明显,因为小说和诗文评的政治性相对较弱,读者面较广。此外,南宋的杜诗研究也有较大的反响,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小说洪迈的《夷坚志》以鬼神怪异为主,北传时间较早,淳熙十三年(1186年)章森出使金国,北方的

  • 柯尔克孜族民歌 柯尔克孜族民歌文化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柯尔克孜人能歌善舞,有着深厚且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其传统音乐有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柯尔克孜族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音乐与哈萨克族相近,包括“阿赞”、“塔拉乌克”、“加帕拉尚”和一些宣扬伊斯兰教义的民俗歌曲等。不过,在新疆额敏县和黑龙江富裕县的柯族人多信奉藏传佛教和萨满教,此类宗教音乐多与蒙古

  • 揭秘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的来历与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对二月二龙抬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龙抬头(二月二)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别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我国北方地区在节日期间也有吃猪头肉、理发(剪“龙头”)的习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二月二龙抬头的来

  • 裕固族风俗 裕固族民俗风情有何特别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裕固族为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共有1.3万人,主要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一个有着悲壮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元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明朝称为撒里维吾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建国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1953年经裕固

  • 热瓦普是何起源?主要流行在哪些地区?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如果说“弹拨尔”是一种能奏出极富有魔力的乐器,那么“热瓦甫”这种乐器就是最为普及的乐器了。热瓦普,又称拉瓦波、喇巴卜。产生于公元14世纪,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的《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它不但是维吾尔族喜爱的乐器,也是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所喜爱的

  • 乌孜别克族舞蹈 乌孜别克族特色舞蹈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乌孜别克族属绿洲民族,其生活习俗与维吾尔族十分相近,其文化与生活习俗均有沿袭承继的成分。乌孜别克族舞蹈种类多种多样,主要有乌帕尔、加扎依尔、夏米来尔、迪尔哈拉奇、塔娜娃尔、木那捷特等。乌孜别克族舞蹈,舞步轻盈、身腰柔软、双臂优美、节奏明快。表演形式很多,有男、女单

  • 黍作为五谷之一却渐渐从大家视野中淡出,这是因为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五谷杂粮,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我们说一个人长期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时要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安慰生病的人则会说“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五谷文化早已融入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普通又不凡,看起来似乎很日常,但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之

  • 蔡襄的《谢赐御书诗》写了什么?书法特色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蔡襄的《谢赐御书诗》写了什么?书法特色是什么?宋仁宗帝曾御书“君谟”赐蔡襄。为报答皇恩,蔡襄恭作表文并七绝一首献上,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此卷用5张纸拼接,共37行字。卷后有米芾、鲜于枢、吴宽、陈继儒和董其昌等名家题跋。本作品在当时已成名作,为内府所藏。蔡

  • 中国智慧故事之陪葬何益,这篇故事有什么哲理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陪葬何益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春秋秦国的惠王由于早年驾崩,宣太后一直守寡在宫中,由于受不住寂寞,于是十分宠爱大臣魏丑夫,两人明来暗往也不避耳目之嫌。后来太后染上重病,一病不起,临死前越想越舍不得魏丑夫,便下了一道命令:要魏丑夫为她陪葬。魏丑夫吓得面无人色,大

  • 乌孜别克族历史 乌孜别克族称谓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乌孜别克族的先民由属印欧语系的伊兰人和南下的蒙古-突厥昔班尼汗国牧民混合而成。古代伊兰人主要生活在中亚细亚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也称为河中地区。公元前2世纪,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部落开始陆续进入中亚细亚地区。随着交往的加深,当地土著的伊兰人部落受其影响,逐渐演变成操突厥语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