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黍作为五谷之一却渐渐从大家视野中淡出,这是因为什么呢?

黍作为五谷之一却渐渐从大家视野中淡出,这是因为什么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952 更新时间:2024/1/8 15:15:57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五谷杂粮,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我们说一个人长期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时要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安慰生病的人则会说“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五谷化早已融入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普通又不凡,看起来似乎很日,但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之起源。五谷孕育了人类十多万年,人类学会了培育它们,成功活下去之后才诞生了文明、艺术等一切辉煌的东西,时至今日五谷也是平凡的却依然关键的东西。不过其中黍作为五谷之一却渐渐从大家视野中淡出,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五谷这个概念早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天官·疾医》中就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这样的记载。大家认知中的五谷就是五种粮食作物,但实际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划分,这种方法将“五谷”划分为“天谷”、“地谷”、“悬谷”、“风谷”、“水谷”的。天、地、悬、风、水这五种所代表“五谷”还并不一定都是粮食,甚至包括菱角。莲藕这种并不算主粮的作物。

而大家熟知作为具体五种粮食代称的“五谷”概念也有两种,第一种一种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即水稻、黄米、粟、小麦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黍、稷、麦、菽,相比之下多了麻子少了水稻。两种说法都是成立的,因为它们都确实在一段时期内是我国人民餐桌上最重要的主粮。

不过仔细考究就可以发现,第二种说法应当是早于第一种的,因为水稻在古代是属于南方的粮食作物,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显然没有那么早就将其变为主粮。不过不难发现,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黍都是必在其列的,那为什么经不可或缺的黍,现在却退出了大众视野呢?

首先就是产量问题,在过去黍是再好不过的作物。在秦汉之前,中华文明一直是在北方黄河流域发展,气候比较干旱,南方此时还属于边远地区,还远没有开垦到与北方同一水平的程度。而黍不但非常耐旱,而且成熟期短,在农业水平还不怎么发达,粮食还不怎么充盈的当时,黍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诗经》中的名句“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就是很好的证明。但随着农业技术发展,南方地区开发,黍渐渐就不够看了。据记载,黍在历史上每亩地产量仅为两百斤左右,即便是现在改良后的黍,每亩地产量为最多也超不过四百斤,而此时小麦的产量是它的两倍还不止。所以显而易见,人们会选择其他更好的作物,黍就被淘汰了。

其二就是在之前,其他谷物既不容易收割,也不容易贮藏。拿小麦举例吧,我们都知道小麦熟得快枯得也快,而且成熟收割是在夏季,此时天气变化无常,不是烈日当头就是突然间暴雨倾盆,所以老话说收麦如救火,人们需要争分夺秒抢收,不然一年辛苦就白费了。

小麦储藏难度也不小,只要加工不及时,很容易就会受潮,之后就彻底成为各种虫子的温床,这还怎么吃?所以甚至到了唐朝前期,小麦也依然无法作为最主要的粮食,不论是官方收粮、屯粮,还是普通百姓家中自备,大多还是选用黍或者是稷。

不过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各种农业用具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唐代就出现了长镰刀麦钐,收割效率瞬间提升不少,到了元年间又出现了新型麦绰、麦笼等,小麦的收割渐渐不是什么难题。

收割问题解决了贮藏也找到了好方法,水磨、石磨等工具先后出现并普及,小麦从容易腐烂的颗粒能很快变成可长期储藏的面粉。另外各种防虫药也逐渐广泛应用,不同地区也按规律研究出来合适暴晒的日子,发霉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收割方便,不易发霉,人们敢放心大胆的种植而没有后顾之忧。此后小麦种植遍地开花,不仅是北方,连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布满瘴气的广东也丰收了,如此一来,小麦很快就成为中国的主粮。据《天工开物》记载,当时百姓的饮食已然“小麦居半”。小麦如此,就更不要说水稻了,“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就可见一斑。所以说黍的地位渐渐走低直至消失,是历史的必然。

从古至今,人们对吃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黍显然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所以从餐桌上渐渐消失。但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却是谁也替代不了的,《诗经》名篇《黍离》就是最好的证明,黍不仅仅是填饱人们肚子的粮食,而是包含着家国情怀的精神食粮。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蔡襄的《谢赐御书诗》写了什么?书法特色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蔡襄的《谢赐御书诗》写了什么?书法特色是什么?宋仁宗帝曾御书“君谟”赐蔡襄。为报答皇恩,蔡襄恭作表文并七绝一首献上,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此卷用5张纸拼接,共37行字。卷后有米芾、鲜于枢、吴宽、陈继儒和董其昌等名家题跋。本作品在当时已成名作,为内府所藏。蔡

  • 中国智慧故事之陪葬何益,这篇故事有什么哲理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陪葬何益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春秋秦国的惠王由于早年驾崩,宣太后一直守寡在宫中,由于受不住寂寞,于是十分宠爱大臣魏丑夫,两人明来暗往也不避耳目之嫌。后来太后染上重病,一病不起,临死前越想越舍不得魏丑夫,便下了一道命令:要魏丑夫为她陪葬。魏丑夫吓得面无人色,大

  • 乌孜别克族历史 乌孜别克族称谓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乌孜别克族的先民由属印欧语系的伊兰人和南下的蒙古-突厥昔班尼汗国牧民混合而成。古代伊兰人主要生活在中亚细亚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也称为河中地区。公元前2世纪,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部落开始陆续进入中亚细亚地区。随着交往的加深,当地土著的伊兰人部落受其影响,逐渐演变成操突厥语的人群。

  • 詹姓的起源是什么?詹姓女孩好听的名字精选!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詹姓女孩好听的名字精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詹姓是我国百家姓之一,是一个源流很单一的姓氏,主要是源自于姬姓。詹姓的人口分布主要是在江西、湖北、浙江、四川地区。那么该怎么给詹姓的女孩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呢?有哪些詹姓好听的女孩名字呢?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古人将春雅称为"青春" 意指春天草木茂盛一派青葱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诗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中的“三春”指的就是春天。每一个季度都有三个月,古代的人们把农历正月称为孟春,把二月称为仲春,把三月称为季春,这就是合称的“三春”。有人误将“三春”理解为春天的第三个月,实则不然。汉朝班固的《终南山赋》这样写道:“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唐代李白有

  • 端午为什么叫做"端午"?古代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端午为什么叫作“端午”?南宋有一本关于节日资料的书《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端午,又可以称为:端五、端阳、重五、重午,时间是在仲夏五月五日。端午节吃

  • 汉朝时期法律制度开始走上"儒家化"道路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公元前206年,秦朝败亡。汉高祖刘邦在三年多的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汉,西汉即告结束。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从公元190年起,军阀割据混战,东汉名存实亡。至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称帝,东汉

  • 中国寓言故事之一枕美梦,这篇寓言揭露了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一枕美梦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焦湖庙,庙里有一个玉枕头,枕头上有一个小孔。据说,枕着这个枕头睡觉,可以在梦里经历许多美好的事情。那个时候,单(shan)父县有个名叫杨林的人,以经商为生,生意不怎么好,他一天到晚都愁眉苦脸的,希望能

  • 有关于布朗族厚南节资料是什么 布朗族分布在什么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布朗族的厚南节大家清楚这是个什么节日吗?大家别看布朗族是一个很小的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民族文化却很丰富,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厚南节,看看他们这歌节日中都会做一些什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布朗族的厚南节介绍布朗族的厚南节又称“桑刊节”、“宋坎节”。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举行,

  • 兰汤是什么?端午节为什么要浴兰汤呢?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这天要吃粽子,赛龙舟。可是你知道吗,古代在端午节这天要洗澡,而且不能用普通的水洗澡,而是要用兰汤洗澡,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浴兰节。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屈原《九歌》云:“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初学记》卷十三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庙方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