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文化探索:分道扬镳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历史文化探索:分道扬镳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531 更新时间:2024/1/19 9:13:09

分道扬镳,拼音是fēndàoyángbiāo,镳指马嚼子,扬镳即为驱马前行,意思是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出自《魏书·河间公齐传》。那么典故分道扬镳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史称南北朝。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孝帝是北魏的第6位国君,他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5岁登基,24岁时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执掌政权,紧接着便开始了“文治”政策。公元493年起,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在洛阳,他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等,大大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成语分道扬镳的故事,便发生在这场大改革中的都城洛阳。

在孝文帝时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个人原叫拓跋齐,后更姓改叫元齐,他颇富韬略,统兵有方,能征善战,曾建下了灭赫连夏、北燕等的不世奇功。孝文帝论功行赏,先封他为浮阳侯、浮阳公,后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赏识这个元志,任命他为洛阳令,主掌洛阳地方政事。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地位陡升,贵为一国之都,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元志的权势自然也随之增大,年纪轻轻的他渐生骄气。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不放在眼里。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个叫李彪的官员乘坐马车从对面飞驰而来。这个李彪也很不简单,他字道国,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时已经任职御史中尉,与尚书仆射游肇、幽州刺史常景等共同居住在洛阳东阳门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许多。

按理说,官小的元志此时应该先让李彪过去,可他偏不让路,双方由此僵持下来。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为何不让路,元志却说:“我是都城洛阳的长官,你不过是洛阳户籍中编入的一个住户,哪有长官给辖下住户让路的?”两人互不相让,且争执不下,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一见孝文帝,李彪先开口说话了,说他是“御史中尉”,官职比洛阳令大多了,洛阳令作为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真是岂有此理。元志丝毫不遑多让地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御史中尉也概莫能外,作为“京兆尹”,御史中尉李彪也是自己的辖下住户,应该是李彪给自己的属地长官让道才是啊。

宽厚的孝文帝听了他们的话,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于是便笑着给他们提出了分路而行的解决办法,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两人听后连连称是。于是,元志和李彪从朝廷出来后就拿着尺子,将经常通行的道路进行了丈量,各取一半,从此各走各的道。此后,“分道扬镳”一语便逐渐流行开了。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如何理解成语"以强凌弱"?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以强凌弱”?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以强凌弱【拼音】:yǐqiánglíngruò【解释】:凌:欺侮。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成语故事】:孔子有位朋友,名叫柳下季。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是春秋末、战国初时奴隶起义的领袖。“盗

  • 成语"​自毁长城"是什么意思?"​自毁长城"出自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自毁长城”是什么意思?“自毁长城”出自于哪里?这个成语的意思为:“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关于这个成语的最早记载在《南史·檀道济传》中。《南史·檀道济传》中的原文是:"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

  • 历史文化探索:脚踏实地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成语典故

    脚踏实地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iǎotàshídì,意思是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出自宋·邵雍《邵氏闻见前录》。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问邵雍“我咋样”的“公”是司马光,就是小时候砸缸救人的那个司马光,字君实。他的名头太大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资治通鉴》的

  • 历史文化探索:东山再起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成语典故

    东山再起,拼音是dōngshānzàiqǐ,意思是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出自《晋书·谢安传》。那么典故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1、出处《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

  • 成语"顾曲周郎"有什么历史典故吗?"顾曲周郎"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顾曲周郎”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顾曲周郎”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顾曲周郎】故事的主人公: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 成语"一毛不拔"有哪些故事?又该怎样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一毛不拔【拼音】:yīmáobùbá【解释】: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成语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

  • 成语"邯郸学步"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邯郸学步”?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邯郸学步【拼音】:hándānxuébù【解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成语故事】: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

  • 历史文化探索:长袖善舞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成语典故

    长袖善舞,拼音是chángxiùshànwǔ,意思是指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出自《韩非子·五蠹》。那么成语长袖善舞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拼音】:chángxiùshànwǔ【解释】:

  • 成语"安如泰山"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安如泰山”?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安如泰山【拼音】:ānrútàishān【解释】: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成语故事】:安如泰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像泰山一样安稳,不可动摇。形容十分稳固。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 成语"枕戈待旦"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枕戈待旦"含义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枕戈待旦”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枕戈待旦”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拼音】:zhěngēdàidàn【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成语故事】:西晋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