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孙庞斗智"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孙庞斗智"含义详解

成语"孙庞斗智"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孙庞斗智"含义详解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585 更新时间:2024/1/8 20:28:02

还不知道:成语“孙庞斗智”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孙庞斗智”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孙庞斗智】故事的主人公: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庞涓(?—前341年),战国初期魏国名将。

【孙庞斗智】是什么意思?

孙:孙膑;庞:庞涓。孙膑、庞涓各以智谋争斗。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孙庞斗智】出自哪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庞斗智】词语辨析:

【孙庞斗智读音】:sūnpángdòuzhì

【孙庞斗智的近义词】:钩心斗角

【孙庞斗智的反义词】:和平共处

【孙庞斗智歇后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孙庞斗智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

【孙庞斗智】典故:

魏国有一名大将叫庞涓,他指挥魏军打了不少胜仗,自以为是了不起的军事家。可是他心里明白,他的同学齐国人孙膑(bìn),本领比他强得多。据说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13篇兵法。

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条陷害孙膑的诡计。他向魏惠王(魏国国君)举荐孙膑,魏惠王很高兴地派人请来孙膑,共议国事。孙膑的才华处处显露出来以后,庞涓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谋反。魏惠王大怒要杀孙膑,庞涓又假意讲情,结果孙膑被治了罪,剜掉了双腿的膝盖骨,成了残废。

后来孙膑知道了这是庞涓的诡计,一怒之下,烧掉了即将写成的兵书,装成疯癫,麻痹庞涓,再设法逃脱虎口。恰好齐国的一位使臣到魏国办事,偷偷把孙膑藏在车内,混过了关卡,带到齐国。

齐国国君十分敬重孙膑,想拜他为大将,孙膑极力推辞:“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如果当了大将,众人会笑话的。”齐威王就让他作军师,行军时坐在有篷帐的车里,协助大将田忌作战。在孙膑的策划下,齐军连打胜仗。公元前342年,庞涓带魏军攻打赵国,田忌、孙膑率齐军救赵。但孙膑指挥军队不去赵国,而直接攻打魏国。

庞涓得到情报,忙从燕国撤兵赶回魏国。路上庞涓观察齐军扎过营的地方:第一天的炉灶数,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第二天的炉灶数,够5万人吃饭用的了;第三天的炉灶数,只够3万人吃的了。庞涓放了心,笑着说:“我就知道齐兵都是胆小鬼,到魏国才3天,10万大军就逃散了一大半。”他下令急追齐军。

魏军一直追到马陵(现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天渐渐黑了,马陵道在两山之间,路很窄,两旁都是深涧。这时,有士兵报告:“前面山道都用木头给堵住了。”庞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只有一棵大树没被砍倒,大树上还有一大片树皮被砍掉了,上面好像还写着字。庞涓命人拿火把来,借火光一看,他大惊失色,原来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落款是“孙膑”。庞涓想撤兵已来不及了。这时四面杀声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齐射来,齐军已把魏军团团围住了。庞涓身中数箭,他已无路可走,就在树下自刎了。

原来孙膑使用诱兵之计,一路上造成齐军逃散的假像。他料定了庞涓会在追到马陵,早在此处设下了埋伏,他吩咐士兵:只等树下火光一起,就一齐放箭。

孙膑的名气传遍了诸侯国,后来孙膑不愿再作官,就隐居去了。但他写的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标签: 成语典故

更多文章

  • 如何解释成语"如鱼得水"?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如鱼得水”?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如鱼得水【拼音】:rúyúdéshuǐ【解释】: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很强大,刘备在还没有做皇帝之前,

  • 成语"华而不实"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华而不实”?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华而不实【拼音】:huáérbùshí【解释】: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成语故事】: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回来,路过宁邑,客店的店主看见阳处父一表人才,就决定告

  • 杞人忧天里蕴含了哪种哲学思想?忧天者、忧人者和列子的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杞人忧天”是战国思想家列子所汇编的《列子》中的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其中主要反映了3种哲学思想,对此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据《列子·天瑞篇》中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文章虚构了一则故事,以杞人和劝谏之人的对话,生动的描绘出忧天者

  • 成语"得陇望蜀"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得陇望蜀”?有什么典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得陇望蜀【拼音】:délǒngwàngshǔ【解释】: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成语故事】: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

  • 历史文化探索:髀肉复生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成语典故

    髀肉复生,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变多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要有所作为。那么典故髀肉复生的主人公是谁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髀肉复生的故事据《三国志》载,刘备在汝南吃了曹操败仗,兵不足千。他接受部将孙乾建议,暂投荆州刺

  • 成语"作威作福"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语典故

    还不知道成语“作威作福”的历史典故是什么?“作威作福”是什么意思?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东汉刘懿皇帝死后,中常侍(宦官名)孙程趁机联络了18个宦官,迎立济阴王刘保做了皇帝,这就是汉顺帝。汉顺帝18岁时,举行京中会考,南郑人李固在会考中名列第一,被汉顺帝封为

  • 成语"自食其果"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何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典故

    如何解释成语“自食其果”?有什么典故?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语】:自食其果【拼音】:zìshíqíguǒ【解释】: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成语故事】:宋朝时期,有位大官名叫丘浚的人去拜访一位和尚,但和尚看见丘浚的打扮不像是做官的人,于是对他

  • 历史文化探索:同仇敌忾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成语典故

    同仇敌忾,汉语成语,拼音是tóngchóudíkài。指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忾(kài):愤恨,愤怒。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公是个礼贤下士的人,他懂得知人善任。卫国的宁武子想到秦国来谋事,秦穆公设下宴席为他接风洗尘。席

  • 成语"言过其实"有哪些故事?又该怎样理解呢?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言过其实【拼音】:yánguòqíshí【解释】: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成语故事】:三国时,孙权使诈杀害了关羽;刘备悲愤不已,出兵伐吴,想替关羽报仇,不幸失败,退到了白帝城,最后刘备又忧愤而病倒。当刘备临终的时候,将复国的重任和辅佐幼主的

  • 成语"行将就木"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语典故

    【成语】:行将就木【拼音】:xíngjiāngjiùmù【解释】:行将:将要;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成语故事】: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硼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骊姬还要陷害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