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清明节是从何而来的?古人是如何过清明的?

清明节是从何而来的?古人是如何过清明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069 更新时间:2024/1/26 16:06:33

不少专家学者常常唿吁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但保护传统该如做?回归传统莫非就是回到古人过节的方式?在社会风气、物质条件差异如此之大的今天,简单的一句“回归传统”虽易,真正做到不易,让我们且行且琢磨。又是一年清明时,不妨先看看古人今人都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祭祀

“清明”从何而来?《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亲人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情景。而高翥《清明》一诗,对哀思逝者悲痛心情描绘则最为凄恻,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这句商场流行语在时下清明祭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鲜花等传统祭祀用品,“洗衣机”“冰箱”“彩电”,个个不少,“名表”“豪车”“别墅”样样都有。火舞烟飞中,一件件外观精美的纸质祭品化为灰烬。一辆做工精致的“豪车”以及电器,少则售价数十元,多则上百元﹔而“别墅”更为昂贵,价格最高可达千元以上。

祭奠活动成了摆谱比阔的“名利场”,活人物质条件提高,死人也跟着大大“享福”。这究竟是炫富还是求得心理安慰我们暂且不论,但老一辈刚死去的人和祖先若是在“地下相见”,彼此祭品差别如此之大,不知他们会作何感想?

踏青

踏青是古人过清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足以让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世界里的城里人羡慕不已。欧阳修在《踏青词》里写道:“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今人展现出那时人们踏青所见到的春光。

阳春三月风光无限好,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厌倦了城市里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开着小车道郊外踏青,想想是很惬意。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真实情况会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被堵在路中间”!高速路上堵着的车队望呀望不到边,折腾了几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后,仍会是“欢迎到郊外来看人”而后折返。

放风筝

放风筝是古人在清明节的传统娱乐项目,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间放风筝时会在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称为“神灯”。古人放风筝有讲究,为的是放走晦气,消灾解难。古人会把自己害怕的各种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空中,立刻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而逝,这样晦气也被带走了,这就是古人清明节的“断鸢去晦”。这种习俗流行了很长时间,“断鸢去晦”给了老祖宗们精神上的慰藉,心情也会变得愉悦起来。

有歌唱到:“又是一年三月叁,风筝飞满天”。东风不来,叁月的柳絮不飞,而一旦春光明媚,广场上会聚着老老少少,空中一片“好风凭借力,送风筝让青云”的景象,大大小小、花样繁多,欲与天公试比高。但这些风筝价格大都不菲,可不能像老祖宗那样随意地为“去晦”剪了去,得一一收回来下次接着用。若是断了不知飞到哪里,还会最终变成垃圾,如此看来这倒是件好事。

禁火寒食

由于清明节要禁火寒食,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为了防止身体虚弱的人耐不住寒伤身,古人在清明提倡进行体育活动。清明节荡秋千是传统习俗,不仅黄口小儿荡秋千,弱冠之年的青年、耳顺之年的老人也荡秋千。唐朝有诗《长安清明》:“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就描绘了清明荡秋千的情景。

而现在清明节早已没有了禁火寒食的讲究,反倒是扫墓高峰时期,餐馆会迎来吃客大军,要吃请赶早,座位需预定。没有了寒食禁令,体育活动也自然取消了,何况一些后人还是专门从外地回来,借扫墓之机亲友团聚,吃饭娱乐等一系列活动过后也累得慌,还是各自回家洗洗睡了吧。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探索中元节各地区的习俗,中元节该吃些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中元节和清明节、重阳节、除夕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中元节祭祖在华夏以及海外华人地区都十分流行。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中元节是道教的一种叫法,民间俗称一般就是七月十五或者七月半,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就是焚烧纸锭、祭祖,还可以说这个节日就是追怀先人的一种传统的文化节日,文化核

  • 汉族文化 汉族戏剧发展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元、明、清三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元代戏曲称为“元曲”,有杂剧与散曲之分。元曲音乐,来源于唐宋词曲、大曲、诸宫调中名曲及北方民间流行乐曲。其中,单个乐曲称小令,若干同一宫调七声音阶北曲的单体乐曲依一定的逻辑连成组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称为套数。南方戏曲独称为“南戏”,戏曲由五声音阶的南曲构成

  • 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它都有哪些历史呢?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中国饮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那肯定是筷子。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要学会使用筷子,小小的筷子虽然只由两根简单的小细棒组成,但它的功能却一点也不少,具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除了不能取汤外,可以说非常的全能了,并且使用方便,物美价廉。那么筷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筷子的

  • 德昂族服饰 德昂族都佩戴哪些饰品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1、德昂族人民很喜欢银饰,青年不论男女都喜欢戴银项圈,银耳筒,耳坠等。2、德昂族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自己喜爱的图案。德昂族男子过去一般在胸部、臂部或其他部位刺以虎、鸟、花草等动植物图案,以为装饰。3、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

  • 中国寓言故事之涸辙之鱼,这篇寓言揭露了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传统文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涸辙之鱼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借你300两银子。"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他忿然地对监

  • 李珣《渔歌子·柳垂丝》:全篇写景指事,颇为宛转自如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李珣(855?-930?),晚唐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李珣有时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五十四首,(见

  • 中国寓言故事之玉器和瓦罐,这篇寓言揭露了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玉器和瓦罐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

  • 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有着怎样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在壮族文化中,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它如一幅斑斓的画卷,形象地真实地展示了壮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它表现了壮族的斗争历史和社会生活,反映了壮族人民的悲欢、希望和期待。《百鸟衣》这个故事就是在广西壮族民间中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它最具有百越民族特色。故事通过一对顽强不屈的青年爱情故事的描述,反映了壮族

  • 中国寓言故事之曾参杀人,这篇寓言揭露了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曾参杀人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家乡费邑,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有一天他在外乡杀了人。顷刻间,一股"曾参杀了人"的风闻便席卷了曾子的家乡。第一个向曾子的母亲报告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人,那人没有亲眼看见杀人凶手。他是在案发以后

  • 木板年画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起源和发展呢?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诞生了很多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对联、窗花、剪纸等等,但其实还有一项历史悠久的手工艺,那就是木板年画。可能年画大家都知道,但这个木板年画估计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木板年画的起源和发展吧。木板年画存在的历史非常悠久,发源地是河南朱仙镇,距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