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时"猪"象征着什么?猪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哪里?

古时"猪"象征着什么?猪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哪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830 更新时间:2024/1/17 12:15:50

猪,古时也称豚、豕,又称彘、豨,别称刚鬣,又名“印忠”“汤盎”“黑面郎”和“黑爷”。历史上有不少关于“猪”的诗作,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南宋孙奕所著《履斋示儿编》云:“猪曰长喙参军、乌金。”“参军”是古时官名,猪因喙长,故戏称。“乌金”之名始于唐代,因养猪能致富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叫“糟糠氏”,乃因猪以糟糠为食,故称。

猪与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房子底下有“豕”才是“家”;我们追逐打猎,也是“逐”的猪,它是很早就被人类所驯养的家畜,为五畜(牛、犬、羊、猪、鸡)之一。猪是杂食类哺乳动物,肥头大耳,四肢短小,长鼻阔脸小眼睛,性格温驯,适应性强,繁殖快,有黑、白、酱红或黑白花等色。

猪的形象很早即出现在古诗文里。《诗经·小雅》中,有篇《渐渐之石》,描述的是军士东征行军途中的劳苦之状,其中有句:“有豕白蹢,烝涉波矣。”这里的猪成群结队渡河而去,应当是野猪。《大雅·公刘》塑造了开疆创业的公刘这一古代英雄形象,其中有“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之句,其意为饮宴前,宾主依次安排定,先祭猪神求保祐,再从圈里抓猪做佳肴,且用瓢儿酌美酒。这里的“豕”应该是家养的猪。

古人豢养猪的历史悠久,不仅是圈起来养,还要像羊牛一样放养,称作“牧猪”。初唐诗人王绩写有《田家三首》,其中云:

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

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

意思是说:无聊时,在池塘豢养白鹤;闲暇时,在田野放牧肥猪。门前小径绿草丛生,窗前香花盛开,浓密成荫,洋溢着农家田园清闲、幽静的生活气息。元亮是陶渊明的字,子云是西汉末学者扬雄的字。诗句写出了山村闲适的生活情趣。他还在另一首诗里说:

尝学公孙弘,策杖牧群猪。

诗人愿像西汉时官至丞相的公孙弘那样,年轻时在渤海边挥舞着鞭子放猪。

不过,唐代大诗人杜甫对于川人养猪,畜牧业发达感到很惊奇。他旅居四川时,曾写有两首《戏作俳谐体遣闷》,其中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说。“乌鬼”,是当时四川人对一种黑猪的称谓,从中可以看出,唐代四川养猪业的盛行与普遍。后来,诗圣的这首诗被“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书写,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之一。

猪,又被称为汤盎、乌金,粮丰猪多是富裕的象征。《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云:“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司马迁把200匹马、250头牛、1000只猪羊、100个奴隶,作为“千乘之家”,是诸侯中的强国。汉代各种可手握、可佩挂的玉猪,隋炀帝墓出土的陶猪、清代的野猪扇面......这些与猪相关的文物,还有前几年时兴的猪形储蓄罐,无不表达玉猪纳福、金猪招财的美好心愿,猪是吉祥、富贵的象征。

杀猪待客,是古人对待尊贵之人的最高礼仪。著名的北朝民歌《木兰辞》里说:“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描写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凯旋,恢复女儿红妆时,家人隆重迎接她的欢喜场面。爹娘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家中的阿姐梳妆打扮等候妹妹,而血气方刚的阿弟则磨刀霍霍,准备杀猪宰羊犒劳姐姐,庆贺这一盛事。

人逢喜事,常杀猪庆贺。如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定将文度置膝上,喜动邻里烹猪羊。”(《送刘道原归觐南康》)这是为友人送别时烹煮猪羊佳肴的;南宋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社肉》)这是农家喜获丰收时杀鸡宰猪庆贺的;南宋范成大的“猪头烂熟双鱼鲜,豆砂甘松粉饼团。”(《祭灶词》)这是人们用猪头、鲜鱼等祭拜灶神的;当代熊东遨的“村口杀猪年味近,陌头垂紫柳痕新。谁家腊酒先春熟,月下闻香过旧邻。”(《岁暮乡居作》)这是岁腊时杀猪酿酒为过年的......

在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笔下,杀猪则成了教育子女守信的象征。《曾子杀猪》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曾子和妻子赶集,其女哭哭啼啼跟随着,其妻哄骗她:你先回家吧,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做美肴吃。夫妻俩回来后,曾子欲捕猪杀之,其妻慌忙制止,说:我只是哄哄女儿罢了,何必当真!曾子说了一番话,果断地把猪杀了,做了“杀猪菜”给孩子吃。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可见,明礼守信不仅要对成年人,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更为重要。

猪肉味美,入馔入药皆养人。其味甘咸、性平,入脾、胃、肾经,具有补肾滋阴、养血润燥、益气消肿之功效。自古以来,皆为人们所钟爱,其烧煮方法多种多样,红烧、爆炒、煎炸、煨煮、煲汤、作馅,不一而足。

古诗里对其烹饪之法也有记述。北宋僧人惠洪的《冷斋夜话》收录了一首《蒸豚》,将猪肉的烧制之法描绘得十分详尽,诗曰: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金盘荐,软熟真堪玉箸挑。

若无羶根来比并,羶根只合吃藤条。

其选材之奇特,蒸浇之绝妙,肉色之艳美,味道之香醇,令人看后不由垂涎潜溢呢。

北宋文学家兼美食家苏轼对猪肉更是情有独钟。他被贬到黄州(湖北黄冈)时,就开始研究各种美肴了,尤为对猪肉的吃法钻研得最透彻。大苏选取半肥半瘦的猪肉(现在称“五花肉”),切成方块,小火慢煨,煨得红酥油亮,汤质稠浓,味道醇厚,人称“东坡肉”。

这位“大吃货”不仅屡屡实践,还善于总结经验,戏作了一首《猪肉赋》:“静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并自得其乐地吟道: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其惬意之情油然而起。从中也可看出,当时市场猪肉供应充足,宋代王公贵族更偏好吃羊肉而非猪肉,致使猪肉价格低廉,迅速在老百姓家中普及。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北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真该像苏东坡那样,远离市嚣尘俗之搅扰,逃脱功名利禄之束缚,寻一处青竹掩映、流水环绕的茅舍小院,垒一只土灶,支一口铁锅,舀一泓碧水,煮一锅红肉,再烫一瓮绿蚁腊酒,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岂不快哉!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从何而来?都有什么习俗呢?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大暑(GreaterHeat)一、大暑节气的时间:每年07月22~24日二、大暑节气由来,大暑节气气候变化,大暑节气介绍:“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

  • 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从何而来?都有什么习俗呢?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谷雨(GrainRain)一、谷雨节气的时间:每年04月19~21日二、谷雨节气由来,谷雨节气气候变化,谷雨节气介绍:谷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

  • 古代的人们,在清明节的时候会不会放假呢?他们有几天假期?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清明节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清明节来了。作为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法定节假日,清明节总是那么让人期待。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日子,还有比阖家外出享受春天更惬意的事情吗?今年清明节刚好遇上星期六和星期日,因此变成了3天小长假。那么,古代的

  • 《八十七神仙卷》是谁画的?其中87个神仙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传统文化

    《八十七神仙卷》是谁画的?其中87个神仙分别是谁?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我国古代有非常多的极其优秀的画作,这些画作能够流传至今更是一个奇迹,但是毕竟时间久远,中间一定发生过很多事情,它们的流传也是几经波折。而古代堪称“画圣”的吴道子,有一副《八十七神仙卷》,上面画了八十七位神仙,你

  • 端午节与屈原究竟有什么关系?探索端午节的起源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传统文化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端午节与屈原密不可分,端午节的诞生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真的是这样吗?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相传,屈原被流放后,听到秦军攻破楚国京城的消息,悲痛不已,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怀石自投汨罗江。百姓们得知消息立刻划船去救他,却连尸体也没有找到。百姓们哀痛万分,荡

  • 乌孜别克族节日 乌孜别克族的宰牲节怎样过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宰牲节一词是阿拉伯语尔德?艾祖哈的译意。又称古尔邦节,意为献牲,即宰牲献祭的意思。时间是教历的12月10日。?这个节日的来历是这样的。据说,有一天夜间伊布拉欣圣人梦见安拉,命令他亲自宰杀自己的爱子易斯玛仪勒作献祭,以此来考验他对安拉是否忠诚。第二天早晨,伊布拉欣决定将自己的儿子带到麦加城的郊区米那山

  • 山海经里有个秘密!纪晓岚曾经几次想销毁它!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山海经里有个秘密!纪晓岚曾经几次想销毁它!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山海经》绝对称得上是一本奇书,这本书中出现过的很多奇奇怪怪的国家、人群、怪兽,都为后来的各种小说创作,现代的游戏、动漫怪物设定,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可以说后世很多的神魔、玄幻类型的作品里面,都有《山海经》的影子。然而清

  • 赫哲族节日 赫哲族春节与乌日贡节略述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传统文化

    赫哲族春节:春节是赫哲族一年中最欢乐的节出除夕,大家各自忙碌,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赫哲族历史上没有本民族自己的节日,但他们很早就过旧历年(春节),对此节日也尤为重视。除夕晚上要“烧包袱”(纸糊口袋形的“搭子”,装着用金箔叠成元宝形的锞

  • 伽倻琴被分为哪些流派?演奏伽倻琴时需要什么方法?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传统文化

    伽倻琴,亦称朝鲜筝,是朝鲜民族的弹拨弦鸣乐器。朝鲜语称가야금。流行于朝鲜半岛和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伽倻琴,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筝制成。形制与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阶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筝基本一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

  • 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的由来是什么?又会有哪些气候变化呢?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小寒(LesserCold)一、小寒节气的时间:每年01月5~7日二、小寒节气由来,小寒节气气候变化,小寒节气介绍: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